黄芪的别名和传说,其功效和运用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别名有北芪、绵芪、黄蓍、独椹、绵黄芪、蜀脂、百本、百药棉、戴糁、支草、戴椹等。产于内蒙、甘肃、四川、华北等地。

关于黄芪,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叫戴糁的老人,他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因他形瘦而面黄,人们尊称他为“黄蓍”(耆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后来老人不幸因救助坠崖儿童而身亡。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长的一种草药称为“黄蓍”。所以,我们才看到黄芪的别名中有戴糁、黄耆、戴椹。

关于黄芪的运用还有一传说,《新唐书》载:许胤宗初任新蔡王处参军之职时,王太后(《旧唐书传》上叫柳太后)患卒中,口噤不语,气血不能流,又不能服汤药。许氏用黄芪、防风煎出几十斛热汤,置于床下,熏口鼻、皮肤。御医们如法而用,整天药味弥漫在王太后寝宫,王太后渐渐苏醒能言,后遂愈。

《本草纲目》称黄芪为“补药之长”,谓:耆,长也,黄蓍色黄,故名。《本草求真》载:“黄蓍,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药。”上述的王太后年老体弱、气衰不能推动血流,而黄芪善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升阳,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所以王太后被熏好了。

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功效: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敛疮排脓、生津。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气虚水肿,疮痈难溃,久溃不敛等症。

黄芪的运用

一、治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用了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二、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选编》中用黄芪克,防风9克,此方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

三、治重症肌无力。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自拟强肌健力饮治重症肌无力,方中主药有黄芪。其用量30-克。

四、治自汗。黄芪用量12克,经典方来自玉屏风散。另黄芪15克,党参10克,大枣30克,粳米克熬成的参芪大枣粥,对脾虚气弱,自汗,食少,易感冒者效佳。

五、治胃下垂。将黄芪克、陈皮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洗净的猪肠中,用棉线扎紧,加水以小火炖煮,熟后去掉药包即可。医院褚教授后“黄芪陈皮猪肠”,可益气健脾、升提举陷,治胃下垂。

六、治子宫脱垂。黄芪用量15克。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对中气下陷引起的子宫脱垂有效。

七、治疮疡。气血不足,疮疡内陷,久溃不敛,黄芪与当归、党参、肉桂等配;疮疡脓成不溃,黄芪与白芷、皂角刺、穿山甲、当归、金银花等配。黄芪用量30克左右。来自《医学药典》。

黄芪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小编说说黄芪宜忌:黄芪性温,发烧、咳血、气滞、热毒、便秘等热证忌服。《本草经集注》黄芪恶龟甲。《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黄芪。《本草汇纂》黄芪反藜芦,畏五灵脂。

此篇因见医生给一感冒儿童开了黄芪颗粒而码字,不足之处请指教。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11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