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报告如下。
施今墨治疗经验施今墨认为本病以心气心阳不足为多,或有心气心阴(血)虚亏者。其临床发作症状,则呈气逆(滞)血瘀(郁)、水气泛滥为要。若以心脾两虚之证为主,而呈心悸气短、纳差肢肿、失眠神疲者,则用归脾汤、柏子养心丸以益气养血、补心健脾。若以水肿为主,当判断证候虚实。虚证为心气(阳)不足,肾阳虚衰。轻则益气强心、通阳利水,药如黄芪、党参、桂枝、茯苓,只从心阳治疗即可收效;重则宜温肾壮阳、利水消肿,以附子、白术、桂枝、黄芪、防己为主,并用金匮肾气丸、滋肾通关丸,必须心肾同治,方有作用。水肿重症,拟活血、行气、利水之法,以气滞血瘀、水气泛滥为标实图治;若水道通利,腹水见消,即改用桂附八味丸缓补脾肾而效。
颜德馨治疗经验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气活血是关键。据此制定温运阳气方、行气活血方[温运阳气方药物组成为熟附子6g,炙麻黄9g,细辛4.5g,生蒲黄9g(包煎),丹参15g,葛根15g。行气活血方药物组成为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生地黄12g,柴胡4.5g,枳壳6g,牛膝9g,桔梗6g,降香2.4g,黄芪15g,每于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以下药对(1)附子配半夏:两药合用,同气相求,具温阳化饮,降逆散结之效。(2)黄芪配葶苈子:攻补相兼,一升一降,升则补宗气以扶正,降则泻肺气以消水,用治心水证有固本清源之效。(3)泽兰配益母草:两药相配,相须而施,活血利水,瘀水同治,用治“血不利则为水”之证,有“菀陈则除之”之功效。
张琪治疗经验张琪认为心衰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心阳鼓动无力,心气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为病之本;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为病之标。心阳虚衰、血络瘀阻证治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予调心饮子加减,药用人参15g,黄芪25g,甘草20g,小麦50g,红枣5枚,附子(先煎)、桂枝、麦冬、五味子、红花各15g,丹参20g,鸡血藤30g,赤芍15g。心肾阳衰、水气凌心、血络瘀阻证治以益气温阳利水,方予温阳益心饮加减,药用人参、附子各15g,茯苓20g,白术15g,白芍20g,桂枝、生姜各15g,泽泻、丹参各20g,红花15g,葶苈子20g,甘草15g。
柯雪帆治疗经验柯雪帆以气喘、水肿与怔忡为心衰的辨证主要依据,并重视舌象和脉象的辨证。治疗重点为温阳益气、利水化饮,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活血化瘀,宣通气机,化痰,疏肝、健脾和胃,纳气,宁心安神,宣肃肺气等法。认为心衰温阳要达到温振元阳目的,必用附子,代表方为四逆汤。心衰大补元气,用药首推人参。红参、白参随宜使用。剂量平时调理,每日3~5g,病情较重者8~10g,严重时15~20g,危急抢救时30g。气脱是心衰致死主要原因,可用参附龙牡汤,益气温阳固脱同用;亦可用生脉散,取五味子纳气固脱。利水分通阳利水与泻水逐饮两类,其中通阳利水药物首推桂枝,方剂选五苓散与真武汤。泻水逐饮用于水肿严重或痰涎壅盛时,主方为己椒苈黄丸,主药当推葶苈子。活血化瘀只是辅助治法。活血药中偏温的有川芎、红花、当归;偏凉的有丹皮、丹参、赤芍、桃仁,其中以川芎、桃仁效果较佳。
周仲瑛治疗经验周仲瑛认为心衰属于本虚标实,气(阳)虚而瘀,水饮上犯心肺。由于气(阳)虚血滞,脏腑气化功能障碍,水液输布失常,使体内水湿痰饮潴留,以致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且尤以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确立以“益阴助阳、活血通脉”为治法,温养心肾以治本,注意阴中求阳;活血通脉以治标,血行则痰化、饮祛、水行。
查玉明治疗经验查玉明认为慢性心衰的发展系正虚邪实、心肺两损,最终精气被夺,出现心阳衰竭之重证。心衰病机,其标在心,其本在肾。温肾阳、益心气是治疗慢性心衰的最佳法则,以真武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林沛湘治疗经验林沛湘认为心衰本虚为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为瘀血、痰饮。气虚与阳虚,主要是心肺肾气虚与心肾阳虚。气虚者宜养心补肺益肾,常用养心汤合补肺汤化裁。阳虚内寒,水湿泛滥者,常用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若为格阳戴阳者,则须回阳救逆,可用四逆汤合独参汤加味治之。气阴两虚又可表现为心肺气阴两虚、心脾气阴两虚及心肾气阴两虚。以心肺气阴两虚为主者,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化裁。以心脾气阴两虚为主者,方用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化裁。心肾气阴两虚者,方用参芪地黄丸加味。瘀血阻滞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痰湿者治宜燥湿化痰,可用二陈汤、平胃散为主治疗。若痰饮甚者,治宜化痰逐饮,方用五皮饮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总之,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是心衰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整个病理过程始终。气虚及阴,可表现为气阴两虚。但气虚、阳虚、血瘀是心衰中医辨证的纲领。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实为心衰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治疗上均认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以补虚扶正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往期精华文章导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