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金匮要略一

小执医整理的四大经典知识点,必须学习

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要点一:“问日:上工治未病……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原文

问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日: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第一段指出上工通晓脏腑之间病变相互传变的规律,并列举肝实脾虚的例子,强调肝病先治不旺之脾,防止肝病传脾;中工则不明其中之理,只知见肝治肝,致使一脏之病累及他脏。

“治未病",即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传变到未病脏腑,也叫已病防传,或既病防变。即除治疗已病脏腑之外,须注意调护其他未病脏腑,尤其顾护被“克”脏腑的正气,使其有力抗邪,从而防止疾病传变。高明的医生熟悉《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的理论,在治疗肝病时,知晓肝病实证易于传脾的传变规律,则先调补脾脏正气,防止肝病蔓延。根据实际情况,若脾气素来充盛,不易感受邪气,则无需补之。说明治未病也要明辨虚实,不能胶柱鼓瑟。技术一般的医生不晓得肝病实证传脾之理,只知道见肝病治肝,即“头痛医头”之谓,结果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肝脾俱病,这是缺乏整体观思维和治法的反映,临床上就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肝虚之病的具体治法及虚实异治原则。

经义索隐

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要点二:“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首先指出正常的自然气候能够生养万物,不正常的气候可以伤害万物,其对人体亦不例外。同时又指出,人对自然界也不是无能为力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人的五脏正气充盈,气血流畅,功能正常,则能抗御病邪,人即安和;若正气虚弱,气血不畅,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易侵入人体,甚者可导致死亡。

疾病的发生虽有多种原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正气内虚,经络所受之邪传人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二是正气不虚,体表部位所受之邪停留在四肢、九窍、血脉等,使血脉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劳、金刃、虫善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此与上述发病形式和传变方式不同。可见,张仲景指出外感六淫之邪和房劳、金刃、虫兽所伤为主要病因,正气的虚实决定了病位的浅深。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之时当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经义索隐

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人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要点三:“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一般来说,痼疾日久势缓,变化较少,且病情较深较重,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新起势急,邪气尚浅,易于传变入里与痼疾相合,病情较轻,易于痊愈。因此,既患有痼疾,又发有新病之时,当先治新病,后治痼疾,新病的治愈亦有利于痼疾的恢复。且先治新病,还能避免新邪深入,与痼疾相合而加重病情。当然,在新病和痼疾互相影响的情况下,治疗新病时应当兼顾到痼疾。如《伤寒论》“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就是一个治疗新感兼顾久病的典型例子。

经义索隐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痼疾兼见新病的情况,一般应当遵循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先治新病卒病,后治久病痼疾,或者两者兼顾。否则,不仅新病难以速愈,而且还可能加重痼疾,致生他变。对临床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细目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要点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但当利其小便。”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湿痹的证候及治法。

湿邪初起多侵袭太阳之表,故见发热、身疼;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故关节烦疼。“脉沉而细”,沉为在里,细脉主湿,说明湿邪不仅侵犯太阳之表,流注关节筋脉,且内趋于里,形成内外合邪之证。里湿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见小便不利;湿结于脾胃,则见大便反快。本证为表里兼证,内湿不除,阳气郁遏于里,外湿难祛,故当利小便。小便利,里湿除,阳气通,则内外兼治。

经义索隐

本条大便溏因湿引起,正所谓“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小便利,湿邪除,大便即可恢复正常。不可一见大便溏就用止泻药。

内湿的基本治法是利小便。内湿外湿同时相兼者,若内湿较重,则先利小便,兼以发汗;若外湿较重,则先发汗,兼以利小便。利小便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发汗法兼用。

细目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要点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素体气虚,外感风湿的证治。

患者素体卫表气虚,加之外感风湿邪气,表不固,即出现脉浮、汗出、恶风等表虚外感的证候。湿邪黏腻,其性重浊,流注肌表关节,故而出现身重。该证属气虚外感,不可用麻黄、桂枝一类辛温之药,恐发汗太过,气随汗脱,而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方中防已祛风除湿,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亦有助正气驱邪之功。服药后,卫阳振奋,驱风湿邪气外达,故皮肤出现虫爬行样的感觉;湿性下行,卫阳尚无力驱邪,故从腰下如冰,此时应坐被上,并加被以围腰中,助阳令其温暖以出汗,则湿去病愈。

若喘,则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若脘腹疼痛,则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若气上冲,则加桂枝以平冲降逆;若下焦有寒日久,则加细辛以祛风散寒。

经义索隐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脉浮、汗出、恶风,方用防已与黄芪,一补一泻,益气利水,是治疗素体气虚,风湿在表的绝妙配伍。注重服药反应和调护是仲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方后药物的加减,更是体现了仲景重视随症治疗的学术思想,也反映了其用药经验,对临床随症加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细目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要点一:“论曰:百合病者……各随证治之。”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原文阐释第一段论述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脉症。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而致的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肺朝百脉”“心主血脉”,体现了人体一身血脉由心肺所主,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顺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百脉失于濡养,症状百出。故而“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是对其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百合病的表现是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看似难以辨别阴阳寒热,但后文中“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皆提示了阴虚内热之象。

第二段论述了百合病的预后转归。仲景根据小便时所出现的不适来判断患者体内阴液虚损情况。若小便时有头痛,则提示阴津伤极,脑络失养,病情重,预后时间长;若小便时自觉恶风,无头痛不适,则提示阴津尚存,阳气受损,考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而预后较前者好;若小便时无任何不适,平时自觉头晕、目眩,则提示虽有阴伤但不重,病情尚轻,预后可。文中六十、四十、二十等日数,只是说明病程长短的约略之数,不必拘泥。

经义索隐

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两方面:一为变幻不定之征;二为客观可凭之征。

细目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要点二:“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百合地黄汤主之。”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百合病的正治法。百合病如果没有经过催吐、泻下、发汗等误治而发生变证,仍有第1条所述症状者,可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滋阴清热。经义索隐

本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滋津血、益元气,使五脏通畅、内热外泄,失调之机能恢复正常。原文提到“中病,勿更取”,旨在告诚医者中病即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9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