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中医话健康ldquo慢性肾

中医扶阳医学防治常见十大慢性病之六

“慢性肾病综合征”解析

文/任玉金

大家好,我是中医经方与扶阳医学传承人——任玉金,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慢性肾病综合征”的健康知识,十大慢性病解析已经过半,不知能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笔者的初心是让大家了解慢性病的一些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当前的您或许没有这些疾病,您了解它,可以帮助预防它,至少可以延缓得病的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我们一起来认识本期的主角:

肾病综合征是肾内科常见、多发病,很多肾脏疾病临床上均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扶阳医学对慢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认识与治疗思路。

1扶阳医学对慢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认识与治疗思路。

  肾病综合征可归入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水肿一词出自《内经》,《金匮要略》称“水气”;《丹溪心法?水肿》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本病的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水肿的治则,《内经》首先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的法则。医圣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益气、实脾、温肾的治法。汉代以降,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治法不断丰富发展,迄今,常用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实脾、温肾、滋阴、行瘀诸法。

 笔者从事中医扶阳医学研习10余年。临证中注重“祛邪兼护阳扶阳,善后重固阳秘阳”的学术思想。现将扶阳医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1阳气为本,少火生气

  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理论;到明代李念莪《内经知要》言“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清代郑钦安《医理真传?君相二火解》“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的临床体会,充分反映历代医家对阳气的高度重视。笔者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始终重视固护阳气,认为,阳气的来源,本于先天心肾之少火,少火乃少阴心之君火、肾之命门火。《内经》言“少火生气”,“生气”之“少火”旺,方能达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正常生理状态,才能使心藏神而主血脉,肾司藏精而主水,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之相火方能恪守其位发挥功能。而三焦根系于命门,相火随三焦通达人体全身,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以保证全身水液代谢,从而司决渎之职。因而阳气是保证津液输布、水液代谢,促进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消退,精微物质吸收的重要基础。

1.2治病求本,首重命门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尿生化检查出现蛋白、血生化检查出现脂质增高、患者出现水肿为特点。就肾病患者而言,“气”的维系,真气的充盈对其病邪的祛逐、机体的康复至为关键。杜氏等认为治疗肾病综合征,在活血祛瘀作用的同时,强调“治气”是关键。赵绍琴教授高足、彭建中教授“元气学说的临床应用”文中强调了大补元气在对形体有伤,属元气不足的诸多疾病的重要性。在肾病甚至肾衰、尿毒症的临床诊治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而收到逆转病势、使患者转危为安。由此可见“补气”的重要。笔者认为,人体之“气”源于“阳”,阳不足,则无以化气,气失升降,导致人体血脉流通失畅;阳虚,致脏腑功能活动迟缓;此两者终致机体代谢产物蓄积停滞,表现为脏腑、经脉为湿、水、痰、饮、食、瘀等病邪阻滞。人体之“阳”又源于命门火,“火”衰则肾气(阳)不足,肾主水的生理功能失司,水湿代谢失常而出现水肿;同时,肾之封藏失司,精微失藏,随尿而泄,尿中出现蛋白的丢失。若生气之少火旺,肾气充盈,肾阳固密,封藏有权,则分清别浊,使为害之水邪去而有益之精微(蛋白)为机体所用(化)。因此,首先恢复肾为水火之脏的生理功能,行封藏之职,是最终达到保命全形境界的前提。附子辛、甘,大热,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故笔者将附子列为温补命门第一品,用治肾病综合征证属气虚、阳虚者,收效显著。1.3辨病分期,随证治之

肾病综合征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证当分清“虚”“实”的轻重、主次分期治疗。

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宜利水为主,佐以温阳、理气,使邪去正安。吴老常以真武汤为主,配以苓桂术甘汤、五淋散、木防己汤、五皮饮等温阳利水以祛邪。对同时配合激素治疗的患者,针对出现的颜面痤疮等虚火上炎的症状,佐以潜阳封髓丹加减以收敛虚火固护阳气。缓解期,水邪渐去,阳虚之本渐显,治宜固本为主,佐以健脾、行气利水。吴老认为,水湿的代谢与脾也有密切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因此老师十分重视“脾肾两补,先后天并固”的学术思想。脾喜燥而恶湿,故临证中十分重视“补火生土法”的运用。常用四逆汤以温健脾运,复中州运化之职;吴萸四逆汤以温肝达木,复疏泄之能;麻辛附子汤以温肺化饮,达宣发肃降之效。慢性期,水肿已退,本虚夹瘀,治宜固护命门,化气通络。对肾病综合征,吴老不排斥西医的激素治疗。但长期激素使用会导致机体糖耐量减低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及闭经或阳痿等不良反应。同时,影响各种骨组织细胞功能、细胞因子活性、内分泌系统、钙离子代谢等导致骨钙丢失。吴老认为这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肾失封藏有关。长期的激素治疗,使命门火衰而封藏失职;因此后期的治疗多以潜阳封髓丹、补肾汤为主。因久病夹瘀、病邪入络、郁而为毒;故佐益母草、泽兰、白花蛇舌草等活血通络解毒之品。

典型病例

李某,女,43岁,因小便有泡沫、下肢浮肿而医院治疗,经肾穿活检确定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服强的松55mg/d,8周,出现肩背肥胖、颜面痤疮、胃脘痞闷疼痛而于11月求治于老师。首诊症见神疲乏力,下肢浮肿,大便不畅,胸闷太息,稍久即感腰酸,肢胀,下眼睑泛青,口干思热饮而不多,舌质淡红苔白腻少津,脉弦缓。再询患者平素体质,言入冬手足厥冷,若不用电热毯或热水袋,则通宵足不得温;平时天气突变每易罹患外感。经前腹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暗有块。

老师认为患者素体阳虚,神疲乏力、肢肿、腰酸系阳虚气化不行,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湿)、三焦主决渎之职失守,而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大便不畅,胸闷太息乃由命门火衰,肝寒木郁失于温升,使疏泄失畅所致。治病求本,应抓住患者阳虚之本质,以扶阳利水佐以暖肝,使内蕴之水邪去,阳回阴退,方可建功。

本方重用附片扶阳以治本,增强真武汤温阳利水之效;寓二陈汤燥湿健脾以运中州;川芎、香附疏理气机,气行则水行;湿浊久蕴,易郁而化热生毒,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以防微杜渐;唐容川《血证论》云:“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为防久病入络,益母草活血利尿消肿。同时激素仍遵西医治疗要求服用。二诊:神疲乏力改善,下肢浮肿减轻,大便通畅,小便增多,患者信心大增。并言其虽手胀减轻但出现手汗增多的现象。此气血渐通之佳兆,不必疑虑。诊其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缓,胃脘仍有不适,时有腰酸。证治同前,原方加桂枝以增其气化,丁香温胃续服10剂。

三诊:诸症减轻,服最后1剂时,昔日经前症状不觉而经信来潮,月经颜色也较昔日变红,诊其舌质淡红,白苔已去,脉弦缓滑,仍予上方去法夏、陈皮,加艾叶、小茴香、续断、杜仲再服10剂。

四诊:足肿已消,精神健旺,患者言自服中药以来,手足厥冷现象大为缓解,自觉抵抗力也有所提高,虽值隆冬,天气已突变过几次,也未感受风寒而感冒。激素已减为45mg/d,生化检查无异常,病情稳定。治疗效果满意,此后,患者在西药(激素)减量治疗的同时,进行中药治疗。老师根据病情的起伏,适时地采用真武汤、四逆汤、潜阳封髓汤、麻辛附子汤、吴萸四逆汤、桂枝附子汤等方剂加味随证治疗,始终不离温阳大法,患者终于停服西药,随访至今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患者健康情况稳定,面色红润,中医治疗前的诸多症状已消失,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按:本案的治疗,老师抓住患者神疲乏力,下眼睑泛青,口干思热饮而不多,舌质淡苔白,脉缓的症状,以温阳立法并灵活随症加减,兼外感则温阳宣肺化痰,湿盛则温阳利水,气滞则温阳达肝,虚火上扰则潜阳封髓,总之不离温阳这一论治原则。

本案治疗历时三载,长期使用激素。以温阳诸剂治疗,发胖、痤疮逐渐消失,体力恢复,精神健旺,感冒减少,各生化指标稳定,恢复工作。至停药,患者糜烂性胃炎宿疾不但未加重,反而逐渐痊愈。血压正常,天癸仍至,也未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患者经前乳房胀痛、腹痛、经色发黑,入冬畏寒肢冷,不耐劳作、易腰酸腰痛等症状随着阳气的恢复而逐渐消失,这一系列健康指征的恢复,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存人之整体调整的优势。

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

上期我们学习了“阴阳学说”,对其基本含义有了初步了解,建议大家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本期我们学习“五行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五材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种元素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升发、柔和、条达、舒畅——肝主疏泄。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升腾——心阳温运血脉。

?土爰稼穑:引申为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金曰从革:引申为清肃、敛降——肺主肃降。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肾主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1、取象比类法——类比法

2、推演络绎法——类推法

(一)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

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作用。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循环往复。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削弱作用。

次序: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循环往复。

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概念: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途径: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均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4、五行相乘

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与相克次序一致。

原因:克制一行过亢或被克一行过衰。

5、五行相侮

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

次序:相克次序的反向。

原因:克制一行过衰或被克一行过亢。

乘与侮的联系与区别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归属人体的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

(见五行归类表)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见五行特性)

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1)相生方面的联系:

肝血养心血—木生火。

肾精生肝血—水生木。

(2)相克方面的联系:

肝主疏泄,制约脾气的呆滞——木克土。

肾主水,防止心火的亢盛——水克火。

(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如肝血虚—→心血虚: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如心火旺—→肝火旺: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传变:如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木旺乘土。

相侮传变:如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母病及子、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子病及母、相乘传变:病情较重。

(二)指导疾病诊断

1、指导诊法

面红、口苦、脉洪:心火上炎。

面青、口酸、脉弦:肝失疏泄。

2、推断预后

如肝病面青见弦脉:常—本脏脉

沉脉:顺—相生之脉

浮脉:逆—相克之脉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立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心肝血虚:补肝血以养心血。

心肝火旺:清心火以泻肝火。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2)根据相克规律

?治则:抑强、扶弱。

?如肝脾不和:疏肝健脾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年7月19日写于鲁山脚下

中医药是流传了上千年的民族瑰宝,她是中国人民传统哲学思想与实践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护身法宝,我们必须坚定地弘扬与发展她。但是,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否定与贬低中医中药,这是极其危险的自毁行为,我们必须将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医药人与事业告诉大家,让人们清楚地产生正确的认知,从近期开始,我们已经开启了这项事业,请大家予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