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治疗水饮病

先讲一个大家以前听说过的经典中医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我叫它:蔡桓公纠结的35天。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5日死。)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那么我就按照这个规律,给大家讲讲,水饮为病的几个层次。

大家请看,我们伟大医圣张仲景先生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痰饮寒湿水饮疾病(水液代谢障碍,包括肢体水肿,眼睑浮肿,咳喘心悸,头晕目眩等等)的6个经典名方:“防己黄芪汤”、“肾著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和“附子汤”。

1,防己黄芪汤:(君有疾在腠理)

: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健脾益气,祛风利水。

:风水。

:出汗,恶风,身体感觉沉重,小便不利。

“脉浮”、“汗出恶风”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症的证候。

一见二君子(白术,甘草。—因为水饮在皮表腠理,用的是宣散外达,所以去掉下驱利水的茯苓。而加入黄芪,和四君中的二君。大家记住,此处已经开始补益脾胃了。而此时只是“君有疾在腠理”,已经开始“培土制水”了。

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补气行滞。)

防己:苦辛寒,入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疼痛,利水消肿。

性善下行,降泄之力较强,适用于下半身的水湿停留。?????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前者善于治水,而木防己属于马兜铃科的,善于祛风止痛。

防己和黄芪的加入,针对脾胃虚弱,无以治水,造成的水饮停聚肌表,在培土制水的同时,一来祛湿,二来固表。

接着看。

2,肾着汤。(君有疾在肌肉)

组成:干姜,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驱寒除湿

主治:身著病。外感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府。

见症:腰重如带五千钱。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缓。(虽然可以水肿,但小便通利,不渴。说明病在肌腠,不在脏腑。(扁鹊见蔡桓公)。呵呵)

分析:

“肌肤”包括皮毛、腠理深部的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具有保护内脏与相关组织,抵御外邪,主司运动等功能,中医把它比作顾护内脏器官的墙。开始只是皮肤,皮表,现在已经到里面的肌肉了。蔡桓公治了吗,没,“桓公不应,扁鹊出”于是,扁鹊就走了。那么对于水饮邪气困敛于肌肉,张仲景给出了肾着汤。

二见三君子:白术,茯苓,甘草。

白术配伍茯苓,健脾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的重要药对。白术,甘草可补足脾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

干姜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首先看看干姜的特点:

干姜,辛热,如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

姜分三种:

鲜品为生姜——辛微温,入肺主表,长于发散,治疗外感风寒轻症,且能温胃止呕。

晒干为干姜——辛热,燥烈之性强,入脾走中,长于温中回阳,治脾胃有寒证,且能温肺化饮。

炮熟为炮姜——入血分,守而不走,山能止血止泻,对虚寒性之出血,如便血、崩漏,血色鲜红,手足不温,或者冷泄者适宜。

还有一种姜,叫高良姜,也很常用,专门温中祛湿止痛,对寒湿性的脘腹冷痛,泄泻,有良效。

这里用干姜,说明这个水饮寒湿之邪,虽然在腰,但因为病在肌腠,脾是个很厉害的脏,中央无极土么,呵呵。它主运化,还主肌肉四肢,就是说四肢和肌肉的问题,和脾也有关。那么既然水邪在肌肉,即使在肾的外府腰部,我们仍然要采用“培土制水法”来治疗。但是单纯补脾胃是不够了,必须温暖脾胃,帮助脾胃在运化水湿的同时,暖以散寒。

这已经深入到肾的外围了。

3,苓桂术甘汤:(君有疾在肠胃)

组成:桂枝,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水湿失运而内停。

见症: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分析:三见3君子—茯苓,白术,甘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指出了“痰饮”的名称,此处“痰饮”谓之广义“痰饮”,并按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别名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一,问曰:夫饮为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张仲景有具体解释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此病理产物留滞在肠胃部。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历朝历代,有很多名医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从每个药物的功效,药物剂量比例等等。

水湿的运化必须经由脾,那么补益脾胃,不正是最好的驱除水饮的办法么?就如同大家都知道非洲穷困,缺医少药,饿殍遍地,也因此战乱不断。那么联合国如何帮助他们呢?直接送粮食送医药的好么?不好,这是治标。治本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平息战乱,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一个道理。

但是,因为水湿为阴邪,所以仲景曾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温通膀胱经,助水湿气化,这里起到了配合茯苓温化水饮的作用。

桂枝这味药,仲景开篇是用在治疗风寒表虚证的。

性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普通用它来解表散寒,实质上常用来温经通阳,这个阳,不仅仅是膀胱的阳气,还包括胸中阳气,非常突出,因此常用语胸痹之胸痛及心悸,脉结代。

所以有医家总结桂枝的6大功用:

清代有个医家,邹澍shu说,“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和中。”

其实这些都对,但桂枝的本质功用是“通阳”,其他的则大多是通阳的间接效应:

治疗外感表症:通过宣通卫阳,外散风寒以解肌。

治风寒湿痹证:通过温经通脉,以散寒止痛。

治妇女经寒血滞,月经不调:通过温通血脉,以行瘀调经。

治痰饮、水肿:通过温通脾阳和膀胱之阳气,以利水消肿。

治疗胸痹心痛脉结代:是通过温通温通胸阳以助阳复脉。

由此可见,在这种饮邪深入脏腑的情况下,阴邪痹阻阳气之升腾宣透,所以加入桂枝,以温通周身阳气,驱散饮邪。

我们接着看。

4,五苓散。(君有疾在膀胱(肾脏的表里之腑)。)

组成:桂枝,猪苓,泽泻,茯苓,白术。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水逆证)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等。

服法:多饮暖水,汗出则愈。

分析:四见二君子。

本方,不就是苓桂术甘汤,去掉甘平缓和的甘草。加了猪苓,泽泻两个药,加强了利水渗湿的作用么?那么我们看到的,难道只有利水?大家看我下划线的部分——又见二君:白术、茯苓。说明此方治疗的水肿更为严重。心悸,头晕的水饮上犯症状也必然更加的明显。这里取得仍然含有“培土制水”的理念。

那么针对具体病症深入的情况,

水蓄于太阳经腑,首先膀胱气化不利,因此小便不利,表症未解所以头痛微热。

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乳即吐,而成水逆证。

所以治疗上,应该急利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得升,水津四布,烦渴自止。

猪苓,甘淡滑利,利水渗湿的力量胜过茯苓,但没有补益的作用。另外目前药理研究,猪苓中因为含有多聚糖,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尤其是肺癌,有一定效果。

泽泻,利水渗湿,而泄热。因此湿热,用此药最好。但泽泻这味药,不宜多用,《本草纲目》引述扁鹊的话:“多服则目昏”,扁鹊还说过:“多服病人眼涩”。所以泽泻利水渗湿效果好,但是能伤阴。作为医生配伍用药的时候应当注意,而病人也不要乱给自己开药。

我们再看一个方子:

5,真武汤。(君有疾在脏(脾、肾两脏),以及所统辖的胃府、膀胱、肌肉、四肢)

附子,白芍,生姜,白术,茯苓。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见症:小便不利,肢体水肿或沉重或者膶动,心慌,头目眩晕,苔白。

分析:五见2君子:白术、茯苓。病到这个时候,脾肾的虚弱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可以出现胃,膀胱,肌肉,四肢等各个部位的明显水饮迹象,包括水饮凌心的明显心慌、清阳不升的眩晕等证。在肾衰竭的最初阶段,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来警告病人的肾脏不能正常工作了。这也是为什么经常进行尿液和血液检查非常重要的原因。有时即便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健康检查的结果也会显示出患肾脏病的一些迹象。当肾脏功能已经接近完全丧失时,病人的身体变化和患病症状就会很明显。其证侯特点为病人可能会感到浑身不适。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夜间睡眠不好,没有胃口,搔痒和疲劳。一些病人会出现浮肿现象。尿量减少,尿频(尤其在夜间)。由于肾脏功能遭受损害,人体不能产生制造红细胞所需的足够荷尔蒙,因而还会产生贫血等等。

这个时候,病已经深入脾肾二脏了,所以治疗上,会脾肾同治——用附子温肾化水气,二君子健脾除水湿,再加生姜温散水气,白芍敛水邪而下驱(像个扫把一样,归拢归拢)。这是第五个“培土制水”的体现。

真武汤这个名字是按照中医五行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命名的,即是按四方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肾水属北玄武。这个文化在故宫建筑中也有体现,大家都知道故宫宫城最北面的门---玄武门吧,因北方对应的是玄武,所以称玄武门,后来康熙时代避帝王名讳“玄烨”的“玄”字,就改为神武门了。清时选秀女,都要由此门引入宫中。

6,附子汤(君有疾在骨髓)

组成:附子,白芍,人参,白术,茯苓

功效:温补脾肾,散寒祛湿

主治:阳虚体质,寒湿外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四肢冷,体倦乏力。

分析:6见3君子(人参,白术,甘草)

寒湿,也属于水饮之邪,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君有疾在骨髓”阶段了。寒湿侵袭到了骨髓阶段。

仲景以附子温肾阳,3君子补益脾肺,白芍敛邪,通过脏腑的内调,来达到一边温肾制水,一边培土制水的协同作用。

按照扁鹊说的,病入骨髓阶段,就要死了。但是扁鹊见蔡桓公是发生在公元前年的春秋战国年间,而仲景的附子汤则创立于公元年左右,前后有年的跨度。张仲景很好的解决了寒湿入骨,病入骨髓这个扁鹊时代的“死症”。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有多少医生,一看到风寒湿痹证,立刻开出一大堆,类似制川乌,制草乌,寻骨风,等等一系列祛风除湿的药物?我想在座的朋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定也有过这个感受。这些药,和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什么区别?吃多了,因为过于温燥,脾胃首先就吃坏了。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於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

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那么此处用附子主要在于温暖心脾肾三脏。你哪冷我温哪,多体贴。

现在临床上生附子是用盐水浸泡过以后晒干,作用峻猛,毒性较大,多外用。

制附子,是生附子盐水泡过以后,和豆腐在同煮,然后切片,作用缓和,毒性较小,主治脾肾阳虚之证。

炮附子,是将制附子,再放入锅里爆炒一次,作用和制附子一样,但功效更强一些。

因为附子含有乌头碱,有毒,入煎剂须久煎,使乌头碱水解,毒性大减,但是煎煮时间越长,强心作用越强,毒性愈低。

附子一药,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白芍《本经》记载可:“利小便,益气”,仲景组方真可谓严谨。

作为中医,为什么把近0年前的医圣仲景,已经明明白白写在书中的,治疗寒湿水饮的一个好方法—从脏腑入手“培土制水”,给忘掉了呢?

5个药,便宜,我喜欢把人参换成党参,更便宜,效果还很好,呵呵。

通观这6个方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1,仲景很好的利用了脾肾这两个脏腑对水液代谢的调治功能,并一直坚持贯彻“培土制水”的理念,取得很好的效果。

2,从君子汤,到仲景的六个方剂。只要辩证准确,根据具体情况,加减使用,都可以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以治疗心源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慢性肠炎,慢性胃炎,包括风湿关节炎等病。

3,中医在发展,扁鹊时代的死症,在仲景的时代取得了突破。而且,他们所采用的知识,都是源自内经时代的脏腑理论。或许是因为当年信息很不发达,所以进步缓慢。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我们中医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

有人问:四君子汤不是宋代的方子么?仲景的6个方剂,怎么能和四君子汤联系起来?

答:四君子汤,只是人为的一个名称而已,仲景时代或许没有四君子汤这个名字,但是四君子汤4味药物能够补益脾肺的思想,却是从仲景时代就已经完善了的。在具体就要讲仲景的开篇第一方桂枝汤了。桂枝汤也是极其重视脾胃的。时间有限,今天主要想给大家讲讲,肾病的治疗上,“培土制水”的应用和理解。

临床上,我非常重视应用补益脾肺,以及肺脾肾三脏同调治疗水湿疾病的方法,治疗过很多,各种类型肾病以及各种水肿病症,只要辩证明确,应用黄芪和四君子汤等方子,效果都非常好。而且越是清楚疾病的根本所在,治疗起来,用药就会更加的精简,几味很便宜的药,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样还给老百姓节省了很多钱。

所以说,中医只要思路一开,五脏六腑、气血精津的关系想清楚,把中药的作用了解透,我们可以针对很多疾病,研究出很多有效方法来。

经方临证苑

中医临证讨论QQ2群:

中成药便民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