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对风湿病发展认识浅析

关于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在秉承《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做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提出“风湿相搏”“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等多种风湿病的病因。现代医学所言风湿病类似于《金匮要略》中之风湿、痹证、白虎历节等证。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合以八纲辨证,疗效更佳。

1、风湿相搏兼有发热

在风湿病初发、早期、活动期时常可见到肌肉疼痛伴发热之证,主要为太阳、少阳感邪,治太阳病之表实热证时,湿在表多采用“以通为用”的原则,“微发汗、利小便”以治湿邪。如寒湿表实,身热疼烦者,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去湿;风湿表实,身疼发热,日晡潮热甚,用麻杏薏甘汤解表渗湿;风湿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用防己黄芪汤固表行湿。见少阳证之肢节烦疼时,可和解少阳兼以散表,治用柴胡桂枝汤类方。

2、风寒湿蕴结兼有畏寒

风湿病缓解期甚或病久正气虚弱之活动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兼畏寒之证,可见于太阴病及少阴病。太阴为病,阳气虚弱,邪易夹湿,多采用温阳化湿方,用桂枝附子汤及白术附子汤。素体虚弱、或他经病变误治、失治损及少阴时治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3、风湿日久肿大畸形

风湿病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可见遍身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或肿大畸形之证,属太阴病。风湿偏重且气血虚弱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深入筋骨,可用乌头汤祛寒除湿。

4、肌肤麻木不仁

营卫俱虚,复被微风所痹,以致血行涩滞,肌肤不仁乃成血痹。治宜调和营卫,通阳行痹为主,若邪尚浅者,宜用针刺疗法导引阳气;邪入较深者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初病治气、久病治血,扶正祛邪、标本异治为治风湿病的特色和实质所在。仲景在风湿痹证的治疗中十分重视阳气的畅达,故常加入附子助阳。

编辑:赵孝良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