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说那些年错过的中药趣史,唐老师小讲堂

关键词:中药的前世今生

壹“

自从益智登山盟,

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

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

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

茴香何日拜朝廷?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

不要诧异,《西游记》并没有乱入,唐老师还是很正经的在给你们讲中药的故事。

不信,你再仔细瞧一瞧,唐三藏大大的这首自叙诗里是不是有些很熟悉的词儿——中药?

再数一数,你能数出几味药名?

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

一共九味,都找到了吗?

虽然药性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用在诗中却颇值得玩味,比如:“益智”指的是受命赴西天取经的鉴定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亲自为三藏饯行;“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白龙马一起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大唐。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不计其数的中药中选择了这九味,药名和全诗浑然一体,既形象生动又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这首诗不但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坚定信念和师徒四人取经之路艰难险阻的写照,在我看来,恰恰也照映了中药一路以来的不平坦的发展道路。

接下来,就让唐老师跟你们聊一聊,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中药的前世今生吧!

中药的运用历史很长,中药的称谓历史很短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中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古人逐渐探索出用一些天然的东东,根根草草啦,花花果果啦,来治疗自己的伤痛疾病。

在这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有的病吃了药就好了,但也有不小心吃到了有毒的、不对证的药物,就会出现中毒,甚至危害到生命。

有鉴于此,有这样一位老人,叫神农,他深蕴珍惜生命情愫,满怀济世救人初衷,遍尝天下植物、动物及矿物以优选药物,“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神农明知危险,却依然故我。

(上图就是神农大大的雕像,看、看上去就不是一般银……)

后来的某一天,有可能神农一下子尝了不少川乌、砒石、斑蝥等剧毒药,也有可能因为长时间的服食朱砂、黄药子等毒性不太大,但体内代谢慢的药物,蓄积中毒,反正是不幸挂了……

然而,神农这一“挂”重于泰山,他遍尝百草的体会及教训,给后世中药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世界上第一部药学专著横空出世,书名正是托这位不幸牺牲了的前辈的大名——叫《神农本草经》。

虽然,中药的使用可谓历史悠久,但并非古代就已有“中药”这一称谓,古时多称为“药”。

“中药”二字最早正是见于《神农本草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的“中药”并不是当今意义上的的中药,而是特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化学药品及其理论全面传入中国,为了与它们相区别,自然而然地就将我国传统医学、药学称其为中医、中药。

年,在上海举行的“南洋大臣特考”试卷中,首次出现了“中药”的名称。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过了而立之年后开始接触现代医学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深深感悟到:“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张锡纯自此开创了“衷中参西”的光辉历程,写下了不朽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差异,并逐步被中医药界认可。

张锡纯(年-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至此,“中药”二字被大众广泛接受,已正式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标准称谓。

中药的名称很高雅,草药的名称较通俗

“中药”,有时也被叫做“草药”。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中药来源于“根根草草”的植物占了绝大多数嘛!但是,你是否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两种称谓上在文化的差别呢?

其实,“草药”这个称谓出现得还比较早。南北朝时期的中药大咖陶弘景先生在他的《本草经集注》就提到了“草药”这一名称,如“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服则不泥”。先生这里所指的大概是专指与动、矿物药区别的植物药。

唐代以后,医院之类的机构,诞生了一批大牌专家,专门为皇亲贵戚治病、保健。到了宋代,又成立了相当于国家专卖局一样的“和剂局”,统管着全国的中药材生产、炮制、销售、使用。

医院的一帮硬是牛气得不行的御医们,或者开了几次会,或者心照不宣,产生默契,于是就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这些本草经典著作记载过的,太医院及首都大药房里常备的,在全国及大城市广泛流通的,关键是那些太医们喜欢用的认定为正宗的“中药”,甚至叫“官药”。而那些流传于民间,为走方郎中所习用,且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被他们蔑称为“草药”。

这样一来,中药的名称顿时高端大气上档次起来。而草药则是古代土郎中、现代民间常用,就只能沾上通俗一点,接地气一点之类的词了。说白了,就是有点儿“LOW”嘛!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秉承“甄别与发现一色,继承与创新齐飞”的原则,一棒接一棒,不断地丰富、订正本草文献,使传统药物的发展脉络清晰、类别渐增、品种愈明。

比如,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味药,至今仍存在于版《中国药典》及新世纪全国《中药学》统编教材中的,还有多种呢!是不是很骄傲很腻害呢!

但是,由于中国经历了众多朝代,兴盛与衰退,战乱与和平,从古至今的疾病谱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对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经过诸多医家临床用药比较、甄别,同时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使得古本草记载的不少在当时通用的常用药,由于疗效不确切,或毒副作用较大,也有可能是药物本身品种变异、药源枯竭,从而逐渐被医家淡化,甚或完全抛弃不用,比如茵芋、营实、杜若、云实、飞廉、石龙芮、马先蒿、女菀、乌韭、荩草、鹿藿等等,这些萌萌哒的名字已渐渐退出主流中药的历史舞台,而“沦落”到民间草药的边边角角了。

当然,也有一些本为前代所不识,主流本草又未载,后来却因疗效较好,质量可靠的不少被称为民间草药的植物药,逐渐被中医采用,而一跃成为主流中药品种的亦有不少,比如雷公藤、银杏叶、垂盆草、田基黄、白毛夏枯草,一见喜,肿节风等,可谓是一步登天。

正如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代表中药与草药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呀,人人有机会,不要放弃希望呀!毕竟——

本期唐老师小讲堂就先到这里结束啦!

下一期,咱们的中药趣史会接着给大家说一说中药的种类和来源!不要错过哦!

本草说

中药也有小情绪了!有中药的地方就有江湖,道不尽的爱恨情仇。

唐德才

编辑

新媒体中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