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味:甘,寒。
(二)定性:阳明药物
(三)历代本草论述
1、《本经》: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2、《别录》:味苦、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3、《本草新编》:生地,味苦甘,气寒,沉也,阴也。入手少阴及手太阴。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亦君药也。其功专于凉血止血,又善疗金疮,安胎气,通经,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
4、《日华子本草》: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助筋骨,长志。日干者,平,火干者,温。
(四)古今临床运用
1、胞漏、下血、溺血,鼻血(主要作用):干地黄与甘寒的药物养阴生津,滋阴润燥,凉血化瘀止血,比如犀角地黄汤,或是《千金》小便血方:生地黄八两,柏叶一把,黄芩、阿胶各二两。
注解:本方治疗阳明火郁引起的小便出血,生地黄养阴生津化瘀凉血,黄芩清热止血,柏叶清热止血,阿胶养血止血,本方与猪苓汤合用效果更好;《千金方》生地黄汤,主衄方:生地黄八两,黄芩一两,阿胶二两,柏叶一把,甘草二两;又方:生地黄,甘草,栀子各等分;又方:生地黄三斤,阿胶二两,蒲黄二合。
注解:干地黄养阴生津凉血止血,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
2、生地黄与辛温的药物(干姜,艾叶,当归,川芎等)搭配治疗虚寒性出血或是寒热错杂性出血,阳明太阴证都有的失血,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或是治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一两,黄芩一两,白芍药一两,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一两,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地黄散。
注解:此方与黄土汤相似,生地黄、黄芩、白芍、阿胶都是阳明药物,针对阳明火热出血,当归、伏龙肝都是辛温的药针对太阴虚寒证。
3、通血脉生津,复脉益气力,炙甘草汤用生地量重,在于生津生血脉来补充鼓舞血脉,补益气血。
4、去烦躁、生津凉血清内热,同时化瘀有好效果,(瘀热引起的):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
5、利大肠。甘寒清热养阴清热,通利大便,治疗大便因津亏而干燥:四物汤加味治疗便秘,有热熟地黄换成生地黄,量大一点。
6、逐血痹、除痹。血充足则痹散,活血通痹,《千金》独活寄生汤:独活三两,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干地黄、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各二两。
注解:比普通的独活寄生汤多了四物汤,对于血虚津亏的痹症特别适合,地黄养血生津,补足正气,痹自然被驱走,血亏虚寒用熟地黄;精亏血热用干地黄,名医姜春华喜欢用生地黄配川乌治疗痹症的药对,重用生地黄。
7、安魂定魄,治疗惊悸,治失眠。《千金》半夏千里流水汤:半夏三两,宿姜三两,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五合,黄芩一两,远志二两,茯苓二两,秫米一升。泻热,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洒洒恶寒,两胁胀痛。
注解:本方是半夏秫米汤加茯苓安神治疗惊恐,远志交通心肾,然后有阳明内热,重用五两的生地黄清热化瘀除烦,加黄芩协助清热,枣仁养心安眠,生姜化水饮同时可以去除生地兹腻,重用生地黄清热除烦化瘀,自然可以很好的治疗惊恐,心悸动,失眠,尤其是瘀热痰结引起的惊恐失眠。
邓文斌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