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伤寒论》方,有名有药者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方,有名有药者方,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本书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桂枝
1
药物简介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现今饮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张仲景时代没有桂枝肉桂的分别,《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的桂枝应包括肉桂在内。《神农本草经》谓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入43方次,《金匮要略》入56方次。
2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沿疗心动悸等病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
最大量方(5两):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原文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奔豚,为古病名,《金匮要略》有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上冲心”及“上冲咽喉”,是说胸部有搏动感、撞击感,窒息感,并有突发性的特点。“发作欲死”是说有精神障碍性症状,如一时性的昏厥等,亦指病人感觉相当痛苦。“复还止”,是说其病时发时止。“皆从惊恐得之”,不仅指外来的精神刺激,亦指患者内在的易惊易恐的素质。以上病症虽冠以“奔豚病”的病名,张仲景并用“气上冲”来表述,但从证候特点来看,与桂枝甘草汤证的“心下悸”是一致的。例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复冒者”(十二)。以上处方中均含有桂枝甘草。
加味方:理中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
《伤寒论》理中汤条下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筑,为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有敲击的意思。脐上筑,指脐腹部有搏动感。四逆散条下有“悸者加桂枝五分”()。《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条下有“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二)。可见,脐上筑、心下悸、气上冲,均为同一类症状,是对胸腹动悸感的不同表述。
加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中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原文为:“服桂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发热,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患者是心下满而非心下悸,是无汗而非发汗过多,此两证点出去桂的关键。
3
仲景方根
桂枝甘草茯苓: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67),“胸胁支满,目眩”(十ニ),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时复冒者”(十二),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桂枝甘草麻黄: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汤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脉浮,无汗而喘者”(),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23),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27),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似疟,一日再发”,又云“汗出必解”(25)。
桂枝甘草附子:主治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者。方如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寒者”,加附子(22),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十)。
桂枝甘草芍药: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方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热自发、汗自出者”(12),“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13),“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治“太阴病脉浮者"(),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治病人烦热“脉虚浮者”()。再如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心中急而烦者”(),“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腹中痛”(六)。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二十一)。
桂枝甘草柴胡: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关节疼痛、四肢冷而悸者。方如四逆散加桂枝治四肢冷而悸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渴,外有微热者(96),柴胡桂枝汤主治“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惊狂、烦躁、失精、梦交,脉芤动等。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伤寒脉浮…惊狂,卧起不安者”(1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烦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六);风引汤主治“热瘫痫"(五)。
桂枝甘草人参阿胶:主治心动悸、汗出而闷、脉结代、少腹痛、妇人崩漏不孕、烦热、唇口干燥。方如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六),“肺痿涎唾多”(七);温经汤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桂枝黄芪芍药:主治身体不仁疼痛、汗出、水肿、小便不利、脉浮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黄芪加桂枝汤主治黄汗、身重,汗出,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脉浮者(十四;十五)。
桂枝大黄桃仁:主治月经不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癥瘕。方如桃核承气汤治“其人如狂……少腹急结”(),鳖甲煎丸治“癥瘕………疟母”(四)。
朔本岐黄
○
正源国医
○
一针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