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补气之圣药,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那么,黄芪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呢?临床应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黄芪原名黄耆,耆者,长也,黄芪为补药之长,故名。
本品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咳喘无力、脉象细弱等,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五味子等同用。
亦治脾气虚弱证,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
又治气不摄血证,常与党参、大枣、仙鹤草、藕节、当归、阿胶等并施。
尚治气血两虚证,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大枣等共用。
若治气阴两虚证,则配伍女贞子、太子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若治糖尿病之气津两亏证,则配伍山药、玄参、乌梅、山萸肉、黄连、地骨皮等。
临床常用黄芪30g,取其补气之功,治疗疲劳综合征,有较好的缓解疲劳作用,
黄芪气味俱轻,升多降少,属于“陷者举之”之药,凡气虚下陷证之头目眩晕、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宜此,可配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因本品善升,阳亢于上,脉见两寸浮盛者,应当慎用。曾见下虚上实患者,服用本品后,头脑发胀,故用时务须把握适应证候。
卫者,卫外而为固也。黄芪益卫固表,可治自汗、盗汗以及气虚易于感冒者。治疗气虚自汗,常与党参、白术、防风、煅牡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治疗阴虚盗汗,常与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另外,本品还可止手汗,生黄芪30g,生葛根30g,荆芥10g,防风10g,白矾10g,水煎,热熏而温洗,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连用3天,近效颇佳。
黄芪补气利水,主治气虚水肿,其证以下肢肿甚、下午肿剧为特点,可配防己、茯苓、桂枝、甘草、泽泻、附子、枳壳等,如防己茯苓汤。
黄芪有良好的补气托疮生肌之效,用治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配伍,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若治疮疡久溃不敛者,可配当归、熟地、白芍、人参、白术、炙甘草、肉桂等,以生肌敛疮,如十全大补丸。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临床可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络脉瘀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常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水蛭、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我据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患者皮损厚硬、脱屑、瘙痒等,以《医林改错》助阳止痒汤为基本方:生黄芪30g,桃仁6g,红花6g,赤芍6g,皂角刺6g,炮穿山甲3g(研冲),生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对于气虚血瘀型者,往往奏效。
黄芪与人参均能补气,但人参重在大补元气与中气,而黄芪重在补益肺气。二药相须为用,可加强补气之功。
黄芪有两种常用炮制品,即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长于利水、托疮,炙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固表。《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常用量为9~30g。《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谓:“黄芪补元气,面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临床对于气滞,脾胃胀满,湿热,实热等患者,均当慎用。
温馨提示: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建议下安全合理用药。
乔氏国医堂
中医部
-
理疗部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