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
防己: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痈,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御览》作石解引云:通凑理,利九窍)。生川谷。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见贤思齐,诸贤解释:
高学山:四肢于人身。有边鄙之象。其阳气为少薄。故水先犯之而肿也。风水之水。在卫分。皮水之水。在皮里膜外。故曰在皮肤中。聂聂。虫行之貌。水气与虚阳互相胜负故其皮中之动机有如此也。防己逐水。故尊之为主病之君。茯苓两膺上渗下泄之任。故倍用之。以为防己之伊芳霍也。本以卫气虚而致水。故佐甘温实表之黄(芪)。本以四肢虚而先肿。故佐辛温外达之桂枝也。夫治风水皮水之例。利小便之功十之三。而发汗之功十之七。以水邪在上与外故也。则甘浮炙甘草。从中托之者。其可已乎。(《高注金匮要略》)
黄元御:阳受气于四肢,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之中,郁遏风木之气,故四肢聂聂动摇,《左传》:风淫未疾,譬之树在风中,根本未动,而枝叶先摇。防己茯苓汤,甘草补中而培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水气也。《金匮悬解》
尤在泾: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
沈明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豉,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耆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医宗金鉴》
(“结阳者肿四肢”出自《素问阴阳别论》。诸家解释不同,刘河间谓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结故不得行于阴,阳脉不行,故留结而为肿也。读者宜细读《素问阴阳别论》,体会文意。)
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均含防己、黄芪、炙甘草。前者含生姜、大枣、白术,治疗脾胃虚弱,卫气不固,汗出身常清之人感邪而成风水;后者含茯苓、桂枝,治疗既往脾胃虚弱,甘缓太过,水饮内停结于四肢而成皮水。前者黄芪益气固卫,疗“汗出恶风”,可看做防己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后者黄芪、桂枝同用泻脾脏甘缓太过、水饮内停,可看做防己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防己利大小便自能除水,此其用之一;结合风水、皮水皆可发汗,防己味辛可发散,此其用之二。
验案分享(整理胡希恕先生医案)
冯某,女性,30岁,病历号,年4月25日初诊。
慢性肾炎已5年,常四肢浮肿,腰痛,头晕或痛,月经量多后期,查P.S.P第一小时60%,第二小时10%,苔白厚腻,脉沉弦。
辨证:气血俱虚,水居皮中
治则:益气养血,调荣利水;处方:防己茯苓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防己10g茯苓24g桂枝10g黄芪12g
炙甘草6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
苍术6g白术6g猪苓10g生姜10g
上药服六剂,服药期间诸症差,但停药浮肿又复发,继加减服用一月余,浮肿未再复发。
李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