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药第四期国粹中药黄芪补气

NEVER

SAY

GOODBYE

不说再见

永远怀念

TOU

RATE

医生学习篇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补气药,早在秦汉时期的中药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对此就有记载。由于它显著的补益调理功效,所以和人参一样,被列为中药的上品。古代又称黄芪为“黄耆”,主产于我国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它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药性偏温,味甘,具有补气升提、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治疗由于气虚体亏引起的气短乏力、脾虚泄泻、自汗盗汗、小便不利、下肢水肿、面目浮肿、疮疡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内脏下垂、脱肛、妇女崩漏等病症·目前常用于对慢性肾炎、过敏性疾病、肿瘤、红斑狼疮、糖尿病、胃下垂、消化道溃疡、心功能减退、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前言

药性归经

:红花岩黄芪

:红黄芪、黄芪。

:甘;温

:心;肺;脾;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敛疮

: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要用至30g。补虚宜炙用;止汗、利尿、托疮生肌宜生用。

:补益药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科属分类:豆科

:秋末挖取根,除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打把。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名家用药

本品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咳喘无力、脉象细弱等,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五味子等同用。

亦治脾气虚弱证,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

又治气不摄血证,常与党参、大枣、仙鹤草、藕节、当归、阿胶等并施。

尚治气血两虚证,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大枣等共用。

若治气阴两虚证,则配伍女贞子、太子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若治糖尿病之气津两亏证,则配伍山药、玄参、乌梅、山萸肉、黄连、地骨皮等。

临床常用黄芪30g,取其补气之功,治疗疲劳综合征,有较好的缓解疲劳作用,可供参考。

疲劳综合征患者,男性,38岁,神疲乏力,不耐劳作,阳事欠佳,易于施泄,脉沉细,舌淡苔白。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6g、川芎6g、五味子6g、石菖蒲6g、制远志6g、巴戟天10g、小茴香6g、黄柏3g、生麦芽15g、炒鸡内金10g。水煎服,7剂,疲劳症状显著减轻,性功能亦得改善。 

气虚下陷证:头目眩晕、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宜此,可配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因本品善升,阳亢于上,脉见两寸浮盛者,应当慎用。曾见下虚上实患者,服用本品后,头脑发胀,故用时务须把握适应证候。

卫者,卫外而为固也。黄芪益卫固表,可治自汗、盗汗以及气虚易于感冒者。治疗气虚自汗,常与党参、白术、防风、煅牡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治疗阴虚盗汗,常与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我临床每以此方加浮小麦30g,桑叶10g(研冲),治盗汗往往收效。若系更年期综合征之烘热汗出,阵阵发作,则用本方配伍二仙汤(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多可取效。

另外,本品还可止手汗,我用生黄芪30g,生葛根30g,荆芥10g,防风10g,白矾10g,水煎,热熏而温洗,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连用3天,近效颇佳。

黄芪补气利水,主治气虚水肿,其证以下肢肿甚、下午肿剧为特点,可配防己、茯苓、桂枝、甘草、泽泻、附子、枳壳等,如防己茯苓汤。我常用已故名医刘邵武先生的半决渎汤(黄芪30g,郁金15g,金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白茅根60g)加味,治疗水肿尿少,有较好疗效。现代临床报道,黄芪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等,有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黄芪有良好的补气托疮生肌之效,用治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配伍,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若治疮疡久溃不敛者,可配当归、熟地、白芍、人参、白术、炙甘草、肉桂等,以生肌敛疮,如十全大补丸。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临床可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络脉瘀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常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水蛭、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我据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患者皮损厚硬、脱屑、瘙痒等,以《医林改错》助阳止痒汤为基本方:生黄芪30g,桃仁6g,红花6g,赤芍6g,皂角刺6g,炮穿山甲3g(研冲),生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对于气虚血瘀型者,往往奏效。

黄芪与人参均能补气,但人参重在大补元气与中气,而黄芪重在补益肺气。二药相须为用,可加强补气之功。

黄芪有两种常用炮制品,即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长于利水、托疮,炙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固表。《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常用量为9~30g。《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谓:“黄芪补元气,面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临床对于气滞,脾胃胀满,湿热,实热等患者,均当慎用。

声明:

本段选自《中药临证备要十六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郑虎占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芪

扶正固本

古籍论述

根: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新华本草纲要》:

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

  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

  黄芪是一种味甘温热中药,中医专家提示黄芪能补气养血,其功能甚多。黄芪的功效可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黄芪能排脓,敛疮生肌,这也是女性朋友美容养颜的一大佳品。

药价趋势

目前市面上的黄芪一般价格在30-35元左右一斤。根据年4月国内黄芪经销商价格稳中有升,月初均价为17.23元/公斤,价格小幅上涨,现在均价为17.33元/公斤,价格上调0.10元/公斤,涨幅为0.58%。泛市场黄芪行情稳中有升,近期需求量较为平稳,货源走销多以小批量走销为主,偶有大货成交,但实际成交量一般,市场可供货源充足,价格小幅回升。目前,黄芪甘肃中条售价19.0元/公斤左右,黄芪统货售价为21.0元/公斤左右。

用药禁忌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黄氏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2、缺血性心脏病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5、银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质疏松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骜齐飞

百姓药膳

1.从养生角度来说,用黄芪制成食疗品来进补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方法,如黄芪炖鸡·黄芪卿鱼汤、参芪糯米饭、黄芪炯羊肉等,既起到了养生补益的作用,又是一种极好的享受。同时这些食疗品的制作也很简单,只是在原来烹饪的基础上加入适量黄芪(一般为15-30克)或加入黄芭煎出的药汁就可以了。比如做黄芪炖鸡,只要把30克黄芪洗净后放入鸡腹中,加些调料,文火炖熟即可。

2.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3.猪脚洗净,黄豆泡发待用;葱切段,姜切片。锅中入水,把猪脚放入锅中烧开后加入料酒,烫3分钟捞出,再用冷水洗去猪脚上的白沫;黄芪放入布包中,然后黄芪、猪脚、黄豆、葱、姜一起放入砂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到熟烂,按口味放入调料即可。黄芪补气,猪脚补充胶原蛋白,黄豆也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因此此汤可以补气养颜。

声明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1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