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咨询1
“定心丸”的传说与功效定心丸的由来非常久远,唐代王焘所著医书《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定心丸的配方:人参、桂心、白术、防己、茯苓、干姜、防风、大黄、茯神、桔梗、白蔹、牛膝、远志、银屑,主治恍惚惊悸、心神不安。
“定心丸”是广泛使用的一句民间俗语,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而另有释义是:比喻能安定放心的事物,又说是:虚拟可以使人心神安定的药物。
就此而言,“定心丸”是“安定人思想、情绪的言论或行动”;是“能使人安定放心的事物”;是“虚拟可以使人心神安定的药物”。如此说来,“定心丸”是虚拟的东西,那末,世上有否“定心丸”呢?答曰:有的。
据丽水民间传说,《后异射日》时,因为服下“定心仙丹”,所以能顶住火辣的强光,拉开神弓,箭射九个太阳,使世界生态处于平稳。流传在浙南闽北的《陈十四夫人传》中,说陈十四能降妖灭怪,其神力除了学透“庐山法”外,还因为她服过庐山祖师爷赐给的“定心金丹”,并说,她兄长陈法通在和蛇婆妖怪斗法中,被蛇婆斗败遇害,蛇婆吃了陈法通,并把他的骨头都嚼碎喷施到大海中,但无法咬吃下他的心脏,这心脏因为吞服过庐山祖师爷的“定心金丹”,所以嚼不烂吞不了,而且能永远保持跳动,所以后来陈十四方能利用此心救活兄长,但因为陈法通的骨头已被蛇婆嚼碎喷施在大海中,无法收集组合,所以被救活的是法通仅是无骨架的肉体。
古人观察心脏的时候,把上面的动脉视作“心眼”应该是很正常的。估计他们也意识到了冠心病和思维之间重要的相互作用,于是——
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衰和心肌缺血,人会因为大脑供血不足而气短、焦躁、思虑不周,这时候便容易变得暴戾而难以与人为善,所谓“小心眼”是也。
再严重,部分微细血管被堵住,心肌部分死亡,会对思维产生永恒影响,呆傻痴涅不一而足,这回,就是“缺心眼”也。
当然,到了“死心眼”的地步,那基本就已经到了猝死边缘啦。
谈到病因,古代的盐很贵,烟叶还在美洲野生,尚不能对我中国人的大心脏构成威胁。现代医学表明,高血脂对于心脏疾病有着不能推托的负面作用,所以,“猪油蒙了心”,便成为对冠心病导致思维混乱的最贴切说法。
至于“吃个定心丸”,那应该是对付房颤的,当然,也可能是心梗发作时赶紧服用硝酸甘油滴丸的意思……
那么,“宽心”又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给你冠状动脉里面放个支架,把狭窄段撑开,血流畅通,于是身心舒畅是也。
中国古人居然有这么多对于心脏贴切的理解,令人不可思议。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于解剖尸体之类的事情管得很严,对于人体的了解进展缓慢。不过,仔细琢磨琢磨,这是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流行以后的政策,在此之前,我国古代的解剖学可能相当发达。
定心丸的由来非常久远,唐代王焘所著医书《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定心丸的配方:人参、桂心、白术、防己、茯苓、干姜、防风、大黄、茯神、桔梗、白蔹、牛膝、远志、银屑,主治恍惚惊悸、心神不安。
人们在谈笑之中,经常用“定心丸”一词,也常把情绪安定下来叫做“吃了一颗定心丸”。恐怕许多人都把它视为戏言。殊不知“定心丸”古已有之,它还是明代军中的必备之药。
古代的战争是很残酷的刀光剑影,人喊马嘶,一场激战下来,伤员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场景,则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信心,要心神安定。于是人们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丸药,取名“定心丸”。
明朝军事家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中,记载一种定心丸的配方:“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份,母丁洋减半。”其中的木香可解痉、抗菌;硼砂可解毒、防腐;焰硝可解毒消肿;沉香可治呕吐呃逆、胸腹胀痛;甘草可镇痛、抗惊烦;雄黄可治破伤风、惊痫;辰砂可治癫狂、惊悸、肿毒、疮疡。这几味药合炼为丸,其功效不言而喻,是不折不扣的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