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药的剂量,不能千篇一律

导读:继年萧龙友、承淡安、叶橘泉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年后,学部委员改称院士)64年后,仝小林教授是唯一一位新近当选的以中医学为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开垦“方药量效”研究这块“处女地”,揭示经方治病“药专力宏”的剂量之谜。以下是他对“方药量效”的一些看法,特分享给各位读者。

伤寒方的特点就是药少而精,药专力宏。汪昂有一段解释非常有意思,他说“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明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

《伤寒论》的方子平均药味为4.83味,医院中药处方平均药味18.26味,这是医院各科统计的综合数据,医院都差不多。就单剂药而言,常用药物是2~8味,医院是12~20味。这是从药味而言。

那么《伤寒论》中方剂的剂量到底是多少?年柯雪帆教授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当时我硕士在读,看到那篇文章后感到很吃惊,因为我们平时学经方、用经方,我们平时开的剂量和柯雪帆教授的研究差了5倍!所以我当时非常惊讶,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考证,包括在国际论坛上我也和日本学者交流过这个问题。

年,我在中华医史杂志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神农秤考”,神农秤是在《千金方》里记载的,里面引用了梁代陶弘景关于“十黍为一铢”的结论,但实际上《千金方》里的方子并不是依据“十黍为一铢”的剂量,里面又提到一种观点说是不是古人有一种“神农秤”?我的那篇文章就是论述了张仲景到底是否用的就是神农秤,陶弘景、孙思邈是不是用的是神农秤?我最后的结论是否定的。

从那以后,我就尝试着用经方原本的剂量治病。我们不妨看一下《伤寒论》中非衡器计量的药物,半夏半升,东汉时期的半升相当于现在的mL,测出来后是67g,芒硝半升相当于g,水蛭30枚,我们用湖南产的金边水蛭最小体积的算大约g,我们《中国药典》里规定为3g;还有吴茱萸,我们用得非常谨慎啊,几克几克的用,张仲景的吴茱萸二升g,我们才用到多少啊。石膏在木防己汤里,用“如鸡子大十二枚”,东汉的鸡子和鸽子蛋大小差不多,按照鸽子蛋大小的直径测得生石膏12枚是g,所以古人用方确实是药少且专而力宏。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受到陶弘景“十黍为一铢”的理论所囿,把一两15.6g缩小了10倍,变成了1.5g左右,我们教科书还算宽容,参考了李时珍的一句话,叫“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可也”,将一两划定为3g,当时李时珍还留了一点余地,叫“可也”,但他是没有经过方药剂量严格考证的。

李时珍的一生对医药学的研究为世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对《伤寒论》方剂的剂量却犯了一个错误。后来汪昂在《汤头歌诀》中又引用了李时珍的这句话,而《汤头歌诀》恰恰是学中医的必须要读的一本书,“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理论就这样流传开了,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医的方剂、汤药在运用剂量上应该是有梯度、有剂量域的,而不应该千篇一律,都是9~15g。

临床治病上,剂量梯度往往需要慢慢摸索,有一个病人是山东某大学的校长,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腿疼得死去活来,麻木冰凉,疼入骨髓,他在医院做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我们开始的时候用川草乌各30g,先煎8小时,川桂枝30g,用了2个月以后,疼痛有所减轻,但还是不够理想,就把川草乌的量加大到60g,黄芪90g,葛根90g,治疗了半年,他几乎不疼了,初诊的时候他几乎走不了路,半年后他可以步行米。后来他每次来检查时,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都没有问题,每次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都有明显的改善。现在他双腿疼痛、麻木、冰冷的感觉完全消失了,所以就给他改成水丸长期吃。

我们回头看这个病例,他的药物剂量是逐渐递增的,直到最后达到最有效的剂量,从而治好了病,再减少剂量改汤做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我还治过一个失眠的病人,20年了,几乎昼夜不得入睡,折腾得要死要活,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治疗失眠效果很好,里面的酸枣仁是二升,我们药学部给测量了一下,相当于g,一般酸枣仁就用15g、30g,难不成我给她用g的酸枣仁?如果是剂量不到位肯定是没有疗效的,我就给她用了g:炒枣仁g,知母30g,当归15g,黄芪30g,煅龙牡各30g,石斛30g。晚饭前服1次,让她迷迷糊糊的,睡前再服1次,加强催眠效果。可不能早中晚3次服用,不然她白天就睡了。治疗了1个月,她失眠好了一半,我又把剂量加大,酸枣仁g,再过1个月,症状明显改善,从一晚不睡觉到睡6个小时,这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她心情好了,也不像以往那么焦躁了。对于重症焦虑伴有失眠的病人,必须用到这个剂量才有用。

解表剂也是一样,一个从河南来的女孩,17岁,到北京学画,得了风寒感冒,周身疼痛,无汗,连站起来都困难,学画一天的学费相当于三四百元,她一天也不能耽误,也耽误不起,我用的是麻黄汤:麻黄24g,杏仁24g,桂枝60g,白芍60g,炙甘草30g,金银花60g,芦根g,藿香24g(后下)。有人想这样一个女孩子得感冒,怎么用这么猛的剂量?我说并不是小剂量无效,你说是让她三四天后有效果呢,还是一天就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治感冒应该在一天就解决问题,最起码也要症状大有改善才行,我要她分为4次服用,相当于1次只服6g麻黄,多服几次,病情好转就不要服了。结果她服下第2次以后就好了。

在应对急危重症时,剂量也要大,只不过在服用方法上要分若干次服用,比如我们治疗急腹症肠梗阻的患者,我们经常生大黄用30~60g,玄明粉60g,叫患者分4次、6次甚至8次服用,直到大便通畅为止,中病即止,实际上安全性是非常好的。还有附子理中汤治疗急危重症的呕吐,附子干姜配伍,药量要到位,这里不具体讲。我们有时候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肾功能衰竭,尤其是癌症病人,肌酐、尿素氮指标下降得非常快,往往指标迅速上来后又迅速下降,到第7天病情就平稳了。关于药物剂量使用问题,我还有很多病例,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以后有时间我们再共同切磋。

后记:年,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平台向全球发布,为世界各地中医使用经方提供参考,为推动中医药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此外,仝小林带领“”项目组综合文献、药理、药化、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提出随症施量的用量策略,揭示“量变致新”“量变致反”等量效变化。他主编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方药量效理论的著作《方药量效学》,并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方药量效学》,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教材紧密围绕方药量效关系之核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规律、影响因素,临床合理用量及用量安全等,探索方药剂量理论。意图揭开量效之秘,推动中医药进入“量化时代”,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作为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中医“量”之奥妙,指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10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