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一个难眠的夜晚,身上湿疹瘙痒不断,还经常起夜。
用了许多药也不见效,天天烦躁不安,整个人都憔悴了。
湿疹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它?
当然有!听听林咸明教授怎么说。
受访专家:林咸明
浙江省中医院
■院长、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过去6个月,69岁的孙阿姨深受湿疹折磨,恨不得把皮都剥了。
后背、肚皮、手肘、膝盖内侧……皮疹一处接一处,从星星点点,到蔓延成片,痒痒痒!尤其在寂静的夜里,躺在床上,感觉被千百只蚂蚁啃噬。
别人说好使的药膏,她也用过,时好时坏,到底还是反反复复。
来到门诊后,经检查,林咸明教授发现,她的皮疹已经破损、渗液,是典型的慢性湿疹。
看其面目,面色偏白,双眼睑水肿,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其双腿有明显水肿,一摁一个坑,好一会才回弹。
进一步问诊了解到,孙阿姨胃口还不错,大便偏软,一日1-2次;夜尿次数多,一到晚上,就老跑厕所。
本来皮疹就痒得难受,还要跑厕所,这一番折腾,哪里还能睡?
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犯困,太痛苦了!
林咸明教授观其面色,查其体型,略作思考,让孙阿姨内服防己黄芪汤加味。
孙阿姨按要求服用14剂后,身上大部分皮疹都消散了,不再受瘙痒的折磨。
再没有什么,能比舒舒服服睡一觉更幸福了。
防己黄芪汤:防己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5克。
加味:茯苓20克,徐长卿30克,荆芥3克,防风9克,蝉蜕6克,生姜9克,大枣12克。
防己黄芪汤,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里治疗“风水病”的专方。
所谓风水病,也即表虚水郁之证,指的是人本身卫气不足,水运不通,郁积于皮表,导致水肿。
要消水肿,自然要祛湿,因此,防己黄芪汤可以说是祛湿方。
原方由防己、黄芪、甘草、白术四味药组成。
其中,防己利尿祛湿;黄芪益气固表;又用白术健脾补气,以牵制行湿过头;同时,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用甘草和中。
这组合,益气固表、祛湿消肿,妥妥的。
不过,这消水肿的方子,为啥治湿疹也有效?
这是因为,湿邪困郁时,皮肤开泄功能失常,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濡养,就表现出皮肤方面的症状——孙阿姨出现湿疹的原因,就在于此。
一些外用止痒药膏,最多只是扬汤止沸。用黄芪汤,有釜底抽薪之妙。
另外,考虑到患者有瘙痒难耐的症状,急症要考虑治其标,因而加上荆芥、防风、蝉蜕、徐长卿,以祛风止痒。
如此一来,乃标本兼治。
话又说回来,祛湿消肿的经方那么多,为啥林咸明教授偏偏要用防己黄芪汤?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经方的使用思路。
林咸明教授解释说,经方医生看病,很注重“人”。
年龄、性别、体型、皮肤色泽、肌肉松紧度等等,都要综合考虑。
临床上,像孙阿姨这种中老年女性很多。
她们往往面色黄白、皮肤细腻,脸上、腿上容易浮肿;大多胖胖的,但又因肌肉松弛,肉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要是抬起两只胳膊,还能看“蝴蝶袖”(腋下赘肉)。
这些特征,就是张仲景说的“尊荣人”:因“养尊处优”、缺乏锻炼,筋骨柔弱、肌肤肥盛。
同时,她们又都是能吃却没啥力气的主儿,稍微一动还特别爱出汗。
在林咸明教授看来,她们这种“汗出而肿,能食无力”的体质,她们的关键问题在于气虚湿重,使用擅长补气利湿的防己黄芪汤,再合适不过。
《金匮要略》中记载“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正好与孙阿姨的四肢皮疹、双腿水肿、多汗等方证相应。
最后,再根据孙阿姨皮肤瘙痒等症状,对原方进行加减,所得防己黄芪汤加味,自然也就能药到病除了。
你是“人参人”,还是“黄芪人”同样是气虚,也有不同表现,适合用不同中药。“人参人”,适合吃人参消瘦、面色萎黄、皮肤少光泽缺乏弹性、胃口偏差、头昏眼花、心慌气短。“黄芪人”,适合吃黄芪面色黄白、肌肉松软、胃口好、汗多而无力、腰身困重、水肿、虚胖。注:趣味性识记,非专业人士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感谢浙江中医院通讯员汤婕对本文的帮助)
聊一聊
你得过湿疹吗?你用过什么药治疗湿疹?还想问其他健康问题?点击文末记者
陈晨编辑
李连欢
视觉
将将
-《中国家庭医生》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进「触点树洞」,说说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