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参汤1

北京权威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0007.html

整个《伤寒论》理论的核心,很大部分是建筑在方证的有序排列上。什么叫有序排列呢?它是由一系列有序的症候群和一系列有序的生药结合基(远田裕正语)构成了一个方证的脉证部分和方药部分。

今天讲的桂枝人参汤,可以看作是人参汤加桂枝,也可以看作是桂枝去芍药汤加上理中汤,去掉生姜、大枣。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它。

一个怕风、头痛、自汗的桂枝汤证,如果现在有恶心,胃口不好,并非如我们所想的,加上一个砂仁、半夏就可以应付得了的,而是要全面考虑,像这样的情况一般就要使用柴胡桂枝汤才行。

桂枝汤证如果出现有下利清水,就要考虑桂枝人参汤证。

桂枝汤证,假如有口渴,小便不利,那就要进一步考虑,是不是五苓散证?

桂枝汤证有咳嗽气喘,出现水一样的痰,就要考虑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中就潜伏着桂枝汤证的一些症状在里面。

假如桂枝汤证又有下半身的身重和浮肿的话,就要考虑防己黄芪汤证。

桂枝汤证如果出现头晕、腹痛、脉象沉弱的话,就要考虑真武汤证。

桂枝汤证假如出现自汗不止,四肢拘急,那就要考虑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汤证假如出现肢体疼痛,脉象沉涩,那就要考虑到桂枝附子汤证。

这样慢慢地把所有《伤寒论》里边一百来个方子都进行这样的分析,进行这样的运用,把它们排成一个系列,就是一个临床体系。今天讲的桂枝人参汤证,我就希望在这个体系里面讲,看到它周围是怎么样的。

桂枝人参汤在康治本《伤寒论》里没有出现,而人参汤这个方子,也是到《金匮》里面才看到,后来宋本《伤寒论》才出现桂枝人参汤的条文,宋本第条讲:“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条文里面讲得很清楚,作为太阳病,称它是表热未除,里寒已经出现。这个病态可能和原来脾胃虚的体质有关,也可能在病变过程中因如汗、吐、下的误治伤了脾胃的阳气造成的。总之,现在的情况是表热里寒的桂枝人参汤证。

桂枝人参汤的药物是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在这里药物的分量很重要。在康治本里边,药物的分量、药物在方中的排列等,是作为一种理论密码而存在。虽然这个方子在康治本里面没有,但是它的组成规律还存在于《金匮要略》的人参汤中。但是到了宋本,这个规律已经失传了。如果根据康治本的方后药物的排列次序,桂枝人参汤的药物应该怎样排序呢?桂枝当然应该放第一位,人参应该放在第二位,甘草应该第三位,干姜第四位,白术第五位。

人参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胸痹篇,它的药物排列还保持着康治本的排列规律。人参是第一位,接下第二位、第三位的是甘草干姜基,白术第四位。人参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上白术,再加上人参而成。人参汤以人参命名,人参当然是第一位,甘草干姜还是连起来放中间,白术放在后面。那现在是桂枝加人参汤,当然桂枝应该放在前面,即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但是到了宋本的时候,这个排序规则已失传了。当然,这个失传对于临床的疗效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从研究《伤寒论》的角度应该是有价值的。

现在我们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10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