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医院社会责任,促进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挖掘友谊科普人才,为广大医务人员搭建展示的舞台,医院宣传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与感染管理处、工会联合举办医院首届“友谊科普有益健康”科普大赛。医院各科室的积极响应,收集到大量优秀的文章、漫画、短视频作品投稿。节选部分科普文章进行展示。
对于每位女性朋友来说,当得知自己成为母亲的那一刻都是幸福、激动的,但对于患有乙肝的女性来说,却会有些担忧:“我的乙肝是不是传播给孩子的风险很高?是不是最好不要生育?乙肝妈妈到底能不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将病毒传给宝宝呢?”下面咱们就来说说乙肝那些事儿。
☆乙肝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尽管我国已经由乙肝的高流行区降至中流行区,但仍有约万人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其中20-49岁育龄期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5.76%,说明在育龄期女性中每人中就有5-6个HBV感染者。
那么乙肝是如何传播的呢?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其他传播方式也见于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等。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个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都不会传染乙肝。
☆什么是母婴传播呢?☆
乙肝的母婴传播是指感染HBV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时或产后的密切接触中,将病毒从母亲传给子代(胎儿或婴儿)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产前、产时、产后乙肝妈妈都可能将HBV传给孩子。我国约30%-50%的HBV感染者是经母婴传播感染,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是从源头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母婴阻断,孕妈妈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应该分别注意什么呢?
☆孕前该做哪些准备?☆
育龄期女性在怀孕前或孕早期化验乙肝五项,如果HBsAg阳性,进一步完善HBVDNA、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来评估乙肝是否活动,传染性大小及疾病严重程度。如果需要治疗可以加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或替比夫定(LdT)抗病毒治疗,并按照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进行随访,如果不需要治疗,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检查。
对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如果用药期间意外妊娠,若正在服用TDF,建议继续妊娠;若正在服用恩替卡韦(ETV),建议更换为TDF抗病毒治疗,但无需终止妊娠。
☆怀孕期间该做什么?☆
怀孕期间我们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即使没有肝炎活动也需要定期检测HBVDNA水平。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孕妇HBVDNA高水平是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无论是否存在肝炎活动,HBVDNA>2×10^5IU/mL的孕妇,于妊娠第24-28周应该开始应用TDF或LdT抗病毒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分娩时的乙肝病毒水平,从而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孕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先兆流产和先兆早产等情况,以减少胎盘损伤导致母血进入胎儿血使胎儿感染;
2、避免各种病原体感染,以保证胎盘屏障功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3、避免外力对腹部的挤压损伤;尽量避免做羊膜腔穿刺,尤其病毒水平高的孕妇。
☆分娩后该做什么?☆
宝宝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预防感染:
1、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2、接种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阳性,则为阻断成功,若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则为疫苗无应答,可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若HBsAg阳性,为阻断失败,应定期监测。
产后妈妈们还比较关心是否能母乳喂养?我们建议母亲如果孕期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接受联合免疫后,鼓励母乳喂养。为预防母婴传播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妈妈,分娩后、停药后及新生儿接受联合免疫后,也可母乳喂养。产后因特殊情况不能停抗病毒药物者,不建议母乳喂养(服用TDF者,指南不反对母乳喂养)。
得了乙肝不要怕,肝病大夫攻克它,患有乙肝的妈妈们遵从医嘱,在孕前、孕期、分娩后按照上述步骤操作,就能避免将乙肝传染给宝宝。祝愿每位母亲都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
作者:肝病内科医师赵梦鱼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