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中医院,尊内经、伤寒经典为治病法度,衷中参西,用纯中医思维以中药、针灸治病,为不分科的全科中医师。
《伤寒论》载:“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治水一定要温和。脉沉紧,偏涩。气血稍微多一点,太阳,阳明,太阴都可以,少阴一般用真武汤。
紧则为寒,说明寒气入里形成沉潜水蓄,病人表现出胸口闷的慌,或者心慌,有时候头晕,不是头空空的晕,也不是头胀的晕,一定是头昏沉沉的,一站起来或者一活动就晕的厉害,这时就可以用。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还有个辩证点,一定要是气少阴邪多。这个气不够去化阴。“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躺着还行,躺着气还够用的,一起来之后这个水气就不好化,就头眩。
“脉沉紧”,这时候肯定不能发汗,“发汗则动经”发汗之后这个气就会更虚,更加重,“身为振振摇”,发完汗之后就可能就站不稳了,水饮可能特别多了,就会形成这种迹象。
脉沉紧偏涩,所以用温法而非通法,用辛温药温化水饮(因为有水饮所以也不会很沉,再沉就肝郁了)。在中位偏沉,所以从二便解,不从汗解。
若脉沉虚,则用理中汤。若中位则用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比苓桂术甘汤稍浮一些。
《金匮要略》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短气,血多气少。微饮,稍微有点饮邪,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治疗另一种短气。苓桂术甘汤治疗是因为脉涩引起来的短气,那么还有什么原因能引起短气呢?尺脉空虚也能引起短气,一个人如果尺脉空虚的话,气吸不到尺脉上,他也短气。如果短气有微饮,微饮并不是因为脉涩,整个脉挺流利,但是尺脉变得很空虚,或者只有关脉紧,寸紧不紧都无所谓。
脉关紧,尺虚,气少化不动。
水饮在肌表,在心下用的是小青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部位,适当用一些或者利尿的,或者泻下的,或者发汗的方法来把这个水饮化开。
如果水饮在比较浮的位置,脉也浮,有或没有表证,都可用小青龙汤。
脉象比较浮的,我们就重视一下发汗的方法,如果脉象比较沉的,我们就注重一些温里的走大便的方法。如果脉象在中位的话,我们一般用点利尿的方法。
后世医家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当这个病人出来短气有微饮,出现血多气少微有寒的时候,这明显是阳气不够通畅,我们通阳气的过程中,同时一定要把体内的垃圾代谢出来。
如果病人脉比较浮一些,湿气多一些,或者是水饮和痰,互相分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开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主要症状就是站起来头晕,身动就头晕,脚底下有根不软。
《伤寒论》载:“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炮附子一枚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
有水饮,阳气化不开。太阳、少阴脉皆可见,紧中带沉,带沉潜。苓桂术甘汤是温温煦煦比较持久的感觉,真武汤来的稍微的凶猛一些,运化水饮比较快,尺脉不能虚。“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细辛各一两。”很多女性一咳嗽就遗尿,就用真武汤咳嗽加减,加上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容易引起下利,所以下利的时候,去芍药加干姜。
真武汤的主证是头晕,脚底下软,没根,像踩棉花。身上肌肉跳动,咳嗽遗尿。
郭医生临证医案:真武汤治疗咽痛艾某,女,80岁,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疼,在他处间断服用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抗生素乏效,经人介绍而来,初诊时咽疼明显,畏寒,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右大于左,气口二盛,沉紧,尺脉弱。诊断为少阴病咽疼,予真武汤合桔梗甘草汤加减3剂:桔梗6g甘草6g熟附子2g赤芍9g茯苓9g干姜3g生白术9g葛根12g玄参9g复诊,咽疼明显改善,稍咽痒,畏寒亦改善。舌暗红苔薄白,脉右大于左,气口二盛,沉紧,尺脉弱。继予前方加减3剂:熟附子2g赤芍9g生姜3g白术6g茯苓12g桔梗6g甘草6g玄参9g麦冬9g薄荷5g杏仁9g三诊,咽痛愈。因下肢浮肿多年,脉证合参后予防己黄芪汤加减3剂。按:咽痛,临床很常见,但不是所有的咽痛都是上火引起的,受寒后引起的咽痛也很常见。《伤寒论》少阴病篇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予桔梗汤”,而少阴病治疗大法为温法,脉证合参,病人少阴病身体的整体气机处于冬天的象,所以不管是咽痛还是头晕或者其他症状,临证都应该紧紧抓住病机来处方治疗,且不可盯着表象去改善症状,治病必求于本,只要抓准病机,咽痛亦可用大热的附子治愈,且病人的整体状况会越来越好,病情不易反复。确如经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