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察秋毫、准确辨证
张教授在辨证时会四诊八纲、证候分类、脏腑辨证综合运用,“辨证要分层次”,痹病要辨寒热、虚实、新久、部位。他提出:“辨证要求注意五大要点”,首先就强调“证候详细确切是辨证的基础”,张教授告诫在收集病史时必须全面的问诊,比如痹病问诊首先要问,痛处发凉还是发热,以辨寒热,若是热痹,老师通过细致的问诊又将其分为两种:一是发病即为感受风湿热邪,初起关节肌肉疼痛之处即有热感,且局部热度较甚;二是发病本属风寒湿痹,初起关节肌肉并不发热,随病史增长,逐步才出现局部发热,且热度较轻。前者当用白虎加桂枝汤治之,常用加味药有忍冬藤、防己、秦艽等;后者则属风寒湿痹着于四肢关节,日久郁而化热,但风寒湿邪仍然未尽,即风寒化热,当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第二,“围绕主症进行辨证”,痹病是以关节疼痛、肿大变形、活动受限为主的疾病,很多时候,老师会追问一句“现在最难受的症状是什么”,痛剧者加全蝎、蜈蚣、血竭面、三七、延胡索、葫芦壳;关节肿大变形、活动受限则用利水通络健骨的药物。先解决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兼症)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第三,“在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痹病的早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久必及肾”,“肾主骨”,必加用补肾壮骨药,如补骨脂、骨碎补、肉苁蓉、鹿角胶、桑寄生等。第四,“个别的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因或症状共存者,都要全力找出以孰为主,据此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才能达到准确辨证、确保疗效的目的。第五,“既要辨证又要辨病”,痛风常用大剂量土茯苓、萆薢可降低血尿酸指标;强直性脊柱炎,常用金毛狗脊、鹿角镑,《名医别录》云:“狗脊坚脊,利俯仰”,老师运用狗脊治偏于腰之中央的腰疼。“鹿之精气全在于角,角本下连督脉,鹿之角在诸兽中最为大,则鹿之督脉最盛可知,故能补人身之督脉”;对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在逐渐减量的同时,给予淫羊藿。二、成方类方,效如桴鼓老师临床用方广泛,但均为历代前贤的成方和在此基础上总结的类方。“用成方,不拘其法不泥其量,贵在权变”,成方是经过历代前贤验证的有效方剂,运用成方可使运用者易于掌握,学者有所适从。所谓类方,以基础方治疗疾病的共性,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变通,治疗疾病的个性。张教授喜用类方,认为类方使用简捷,以简驭繁,便于记忆和掌握,将类方分为基础方和加减方,基础方多为成方或自拟经验方,治疗疾病的共性,加减方则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而灵活化裁,治疗疾病个性。如以疼痛三两三类方治疗各种痹病、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头痛、地龟汤类方治疗各类肾病等。
三、虫蛇毒藤,必不可少1、虫蛇搜剔,首当其冲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络痹深重,病久血伤入络”。对于络痹深重顽固之久病络疾,虫类搜剔之品首当其冲。
2、沉疴顽疾,巧用毒麻毒性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药物能“以偏救偏”,古人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的大小。风湿顽痹多为寒湿贼风,痰浊瘀血,凝聚难祛,对此顽疾,应用一些毒药,常可取得佳效。
3、引经报使,药达病所引经药可引药物直达病所,上肢痛可加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痛可加独活、牛膝;颈痛加葛根;背痛用络石藤;腰痛可加杜仲、川续断、狗脊等。足跟痛加桑寄生,痹病日久加地龙、水蛭等虫蛇药,效果卓著。四肢症状重用五皮五藤饮中的藤类药,既治病又引经,两全其美。
四、对症治疗、立竿见影痹病经久不愈,难于根除,反复发作,发病时患者痛苦难当,针对疼痛、肿胀、关节挛急、晨僵等痹病主症,老师力求疗效立竿见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1、疼痛“通则不痛”“荣则不痛”,老师一般选用活血化瘀、养血荣筋、益气固表之品对症治疗,游走性疼痛选用羌活、独活祛风止痛,重痛根据疼痛程度选用川芎、当归,或乳香、没药,甚至穿山甲、全蝎、蜈蚣等血肉有情之品。
2、肿胀肿胀的病因不外“痰、湿、瘀”三端,关节漫肿,多为湿邪为患,可用大剂量茯苓皮块、白术、防己、薏苡仁、泽泻。病程日久痰瘀交阻,药用胆南星、白芥子、三棱、莪术等。
3、挛急《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肝气衰,疏泄失职,气血壅塞,脉络失和,筋脉失濡,关节失滑,则屈伸不利。老师认为痹病之筋脉挛急,与肝和湿邪有关,肝主筋,筋脉滑利全赖肝之阴血濡养,故临床常用白芍、木瓜、伸筋草三药配伍,祛湿养血柔筋。
4、晨僵晨僵多与微循环障碍、水液潴留有关,因此多用水瘀同祛之品,如益母草、牛膝、泽兰等。
五、注重调护、既病防变药后医嘱详细而确切,以利于痹病的康复,防止病情反复。对于寒湿痹,交代患者注意保暖,注意冷风凉水刺激。痹病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多与免疫异常有关,故常嘱咐患忌食辛辣发物以免诱发病情加重。对于痛风患者,嘱忌高嘌呤食物。这些调护措施关乎临床的短、中、长期疗效,也关乎患者的病情转归与预后。
编辑:张翼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