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
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上冲感;搏动感。
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
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
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
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天花粉)---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27、大黄---1)腹症:心下硬,坚,按之心下满痛。2)精神症状:谵语,心热,狂,烦,燥。3)大便症状:便秘,大便难。4)脉症:脉滑而疾,数而滑
28、芒硝---主治便秘,舌干燥而谵语者。
29、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30、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31、栝蒌实(瓜蒌)---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32、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33、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34、知母---主治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
35、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36、牡蛎---主治烦惊,口渴而胸胁痞硬者。
37、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1)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者。
2)身体疼痛,脉沉迟者。
3)烦渴,舌面干燥者。
4)恶寒,脉微者。
38、麦门冬(麦冬)---主治赢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39、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40、干地黄(生地黄)---主治血证,尤其以妇人子宫出血为多。
41、当归---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
42、川芎---主治腹痛。
43、牡丹皮---主治少腹痛而出血者。
44、杏仁---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45、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者。
46、桔梗---主治咽痛,咽干而咳者。
47、葶苈子---主治咳喘而胸腹胀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者。
48、桃仁---主治肌肤甲错,小便自利者。
49、庶虫(土鳖虫)---主治经水不利,小腹满痛。
50、水蛭---主治少腹硬满,发狂善忘,小便自利者。
“铁杆中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从“铁杆中医”的字面可知其大概,它是在中医生存发展出现危急,亟需保护的境况下提出来的。曾几何时,唯科学主义思潮涌动并波及中医界,有人提出要“消灭中医”或“存药废医”,对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激烈论争,中医同仁口诛笔伐,奋起捍卫中医,在此背景下邓老提出要做“铁杆中医”。可以说,“铁杆中医”的本质意义就是要中医人坚定中医信念,不为错误思潮所影响,坚持走中医自己的道路。历史证明,中医每逢危难之际,必有“铁杆中医”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救中医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医屡遭劫难而后生,既因于中医科学真理之不灭,也因于“铁杆中医”之顽强坚守。
在当前阶段,作为铁杆中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而研究的路径可以是不同的。是不是铁杆中医,不能从研究的门派去判别,主要看是不是坚持了中医发展的基本原则。只要发展中医的基本原则不变,无论“中医研究”还是“研究中医”,拟或“衷中参西”,都是在为中医的快速发展而探索,他们都是铁杆中医。
中医的生命在于能看病,看病的本领,不在于记住了多少方子,而在于会辨证,‘认证无差’,是遣方用药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先让《伤寒论》占据了你的思维空间,让辨证论治在你脑海中深深扎下根来,就牢牢掌握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甩开他们,直面张仲景,感受原文,直接领会和吸取他的原始思想,自己去思考、去体会,你将会受益终生。”
《伤寒论》,重磅内容来了!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宫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这个时代,真正的中医已经成为一门自求多福的学问,很多人用的未必是真正的中医思维。毕竟今天,西式思维和经验方思维的中医是绝对主流。特此,总结伤寒论学习方法几条,供有缘人参考。
我要告诉大家的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有三步:第一背《伤寒论》的原文;第二必须抓住《伤寒论》里面的“特异性方证”;第三我们必须弄清楚张仲景的自己原始意思,这样,《伤寒论》才能学会。你能按照这个程序走,只要说你用功,只要说你真正想学,我负责你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伤寒论》到底学什么?
绘制这个思维导图,一是自己在整理思维,二是以此来开启《伤寒论》初学者的思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步是背原文。《伤寒论》这种经典著作就是条文式的手册,这些东西你不记住,你说你学会,那是不可能的,很多事情就是你记住了,他就会了,条告诉你“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记住这个你就会用了。呕吐发烧并见小柴胡汤主之,但前提是你必须记住这条原文,所以原文是学经典的基础,特别是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你不记住,不背会《伤寒论》,就说你学会了《伤寒》,别人相信我不会相信,我就是要反复的给大家强调背原文。
背会了,然后自己去归纳总结,类方、类证、类药,如《伤寒论》中的喘有多少方证、小便不利有多少方证等,柴胡类的方证、桂枝类的方证等等,你就是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弄的清清楚楚,才能说是真正的掌握了。
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的读书人除读圣贤书,还会学习琴棋书画、医卜星占。后面这八项就是“游于艺”范畴。游于艺,可以陶冶情操、抒发情怀、丰富生活。记得读过梁实秋先生一篇散文,大概意思忘记了,印象最深的是他开方抓药的环节:因被冤抓进捕房关了一夜,牢房潮湿阴冷,受了寒,回去自己开了药方,让家仆去抓药。当时有个疑问:他不是医生,怎么就能给自己开方抓药呢?这就是民国及以前的读书人必备的技艺:读医书。这让我有个联想,会认字就能读懂医书。而且,读医书是读书人必读的内容之一。《伤寒论》是众多医书的一种,可以教会我们身体生病的原因及病程发展过程、如何医治。听起来是不是简单,其实学起来也不难。会认字,就能学。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真实的情况。学了伤寒,最大的好处是更了解我们的身体了,知道身体此刻的状况,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身体。如果对自己的身体好奇,那就来吧,一起学伤寒。
教学特点
通俗、实例、生活化的讲解,理论教学与疾病治疗相结合,为你解读玄奥、高深的千古绝学《伤寒论》。从第一堂课开始,生动地讲解《伤寒论》简易而独特的诊断、治疗的思路与方法。从第一堂课开始,学员就可以体验经方的魅力。
好消息:伤寒论课程重磅推出。
《伤寒论》报名学习的尽快了,
伤寒论60多讲。
从头讲到尾,
六经都讲。
如火如荼报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动起来!
世人大都寻求快的技巧,
高手却在苦练慢的心性。
跟杏林医术道学伤寒论,
详细了解加
所以说背原文这是基本功,学医的没有说谁不背的,这是第一步,要强调背原文,这是基础,背原文这些方证你就掌握了。
第二步你要抓住这些重点的方证,就是“特异性方证”。掌握了这些“特异性方证”,你才真正会看病,事实上这就是真正的秘方呀!就是你医生水平的体现呀。你想一想,你有50个方子能这样用的话,你看病是什么水平。病人说完了,你的方子就出来了,而且非常有效,这就叫神医。神医是怎么来的,不是吹的,他是要去学的,要有人指导你学,现在绝大部分医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东西。而且,这只是开始,一个医生一定要去探索这个东西,学了张仲景的东西,你自己还要去摸索,根据的你的经验和实践摸索。
第一个你要背原文,第二个要抓住这些特异性的方证。第三个的问题,你还要弄清楚张仲景原来的意思是什么,真正理解《伤寒论》。
比如小柴胡汤:1、张仲景关于小柴胡汤一共多少条文?都论述了哪些发热?2、小柴胡汤有哪些特异性方证?而且用上就有效。3、小柴胡汤退各种烧,这些烧的特征是什么?4、小柴胡汤治疗的这个往来寒热是怎么来的?5、为什么条说伤寒脉弦细呀?这个脉象意义何在?6、半表半里解释少阳病为什么没有意义?7、从张仲景用小柴胡汤能得出来的哪些确定的结论?让你记在心中就从根本上学会了这个方子。
这些问题都需要弄清楚。
天地尚为大梦场,人生更是梦中之梦。人身既属幻影,而医病更是治幻中之幻。一技一法,如空中小蚋;一方一药,如日下孤灯。
好消息:伤寒论课程重磅推出。
《伤寒论》报名学习的尽快了,
伤寒论60多讲。
从头讲到尾,
六经都讲。
如火如荼报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动起来!
世人大都寻求快的技巧,
高手却在苦练慢的心性。
跟杏林医术道学伤寒论,
详细了解加
学习对象
零基础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爱好者、中医专业学生及中医从业人员。
学习方式
线上开设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