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研究丨大黄

大黄系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根茎。

大黄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黄泻素及大黄鞣酸两种物质。

大黄是一味攻下里实的重要药物,因其作用骏快,故有将军之号。它最早载于《本经》下品,云:“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从《本经》所述大黄主治,可以概括如下三种功能:一可攻破淤血;二可攻下肠胃积滞;三可荡涤痰饮。此即所谓推陈致新也。邪实得去,正气自安,故云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经方中有三十一首直接用大黄组成,另有一方加减用及,所以共达三十二方。仲景用其治疗阳明腑实证、脾约证、疟母、结胸、痰饮、宿食、肠痈等多种疾病,可谓善用大黄之人。

运用

(一)用于燥实阻结证: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善于清热而通下燥屎。仲景多用于下列诸证:

1.治疗阳明腑实证。《伤寒论》中阳明病里热实证,后人称阳明腑实证。仲景创立的闻名古今的三承气汤是治疗此证的有效方剂。三方均用大黄,皆取其泻热通便之功。大黄若与厚朴、枳实相伍,更能增其锐;与芒硝相合则可软坚硬屎。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相合,可以攻下实热,荡涤燥结,其力最宏。适用于阳明病潮热、谵语、便闭、眩冒、腹痛、腹胀、手足濈然汗出之阳明腑实重证。因此,称其为大承气汤。

若大承气汤去掉芒硝,便是小承气汤,长于泻热行气除胀,适用于阳明腑实证中气滞腹胀较甚者,或阳明腑实重证而正气不足脉见浮滑而疾者。

若大黄与芒硝、甘草相合,便是调胃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中燥结较甚者,或阳明府实重证已用过攻下之剂,大便已通而燥结未去,谵语、潮热等仍在者。

若以攻下之力衡之,大承气汤的力量最大,这不仅因为是用大黄既配了行气之枳、朴。又伍了软坚之芒硝,而且大承气汤煎时要求后下大黄,这就使其攻下泻实之力强而又强了。

2.冶疗脾约证,用小承气汤加配麻仁、杏仁、芍药,并变汤剂为蜜丸,即是麻子仁丸。变攻下之剂为润导之用,适用于胃热津枯大便燥结之证。

3.治疗少阳与阳明里实合病:阳明里实兼见少阳病之往来寒热,或伤寒病误下而见身热汗出,心下急,郁郁徽烦,呕不止或下利者,可采用大柴胡汤治疗。大柴胡汤中使用大黄配枳实、芍药通下里实,再配柴胡、黄芩等和解少明。此属双管齐下,表里同治之法。

于此可见,大黄是仲景冶疗燥屎阻结的必用药物。根据轻重和兼证的不同,可做适当的配伍和制成不同的剂型来服田。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后学者应当加以继承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大黄确有泻下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特别适用于发热而见大便燥结者。

(二)用于淤血证:《本经》说大黄善“下淤血,血闭”,因此,经方中许多治疗淤血的方剂都使用了大黄。仲景使用大黄主要治疗下列几种病证:

1.治疗蓄血证。《伤寒论》中治疗蓄血证的三个方剂均使用了大黄。其轻证用大黄与桃仁、桂枝、芒硝、甘草相配,即桃核承气汤。适用于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之蓄血轻证。

其重证急证用大黄与桃仁、水蛭、虻虫相合,即抵当汤。此方汇集了动植物药中破血逐淤力量最强大的药物于一方,因此攻逐淤血之力最强,适用于少腹硬满,脉沉涩有力,其人发狂,或见发黄等证之蓄血急重之证。由于大黄兼能清阳明胃肠之热,故仲景亦借本方治疗阳明蓄血而见善忘,消谷易饥,大便虽硬而易解等证。

若抵当汤的用量稍减并改制成丸,即名抵当丸。由于其不仅用量轻,而目改汤为丸,因此力量较为缓和,变峻攻为缓攻,故适用于少腹硬满。但无发狂之蓄血虽深而证势较缓之证。这就是用大黄治蓄血证的情况。

2.治疗产后淤血证。产后一般多属虚证,但亦有淤血实证,此时经方亦使用攻逐淤血,这反映了仲景行事果断,胆大心细的医疗作风。经方使用大黄治疗产后淤血的方剂有两首。一首是下淤血汤,适用于产后因干血蓄于脐部而致的腹痛证。方用大黄与桃仁、蛰虫相配,专一破血逐淤;一首是大黄甘遂汤,适用于“血与水俱结在血室”之证,方以大黄破淤,甘遂逐水,阿胶益阴养血,使逐淤泻水而不伤阴血。此方以大黄配甘遂破血逐水,一方而功两奏,此为淤血而兼水结的治疗方法。

3.治疗经水不利及闭经证。仲景用大黄治疗此类病证的方剂有二个:一是下淤血汤;一是抵当汤。两方均为破血逐淤之剂,其组成已如前述。由于下淤血汤所用药物破血之力较小,且以蜜制成丸剂,然后入煎,相比之下,其力量较为和缓,而抵当汤所用之药不仅破血之力大,且使用汤剂,故其破血通经之力更胜一筹。

4。治疗肠痈病。肠中热郁气血壅滞,热壅血淤肉腐便会形成痈肿。仲景使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方用大黄配桃仁、丹皮谓热凉血化淤,大黄与芒硝相合又能荡涤实热,甜瓜子排脓散痈。热清血行脓去,则痈肿自除。本方自诞生起,历时近二千年,一直广泛用于临床,受到人们的赞誉。

其次,仲景还用大黄治疗虐母及干血劳病。前者如鳖甲煎丸,后者如大黄蛰虫丸。两方均取大黄破血化瘀,即《本经》说的“破癥瘕积聚”。不过前者属淤温气血凝结较甚,已成癥瘕痞块,故与鳖甲、赤硝等相配以软坚破癥为主;后者属血虚血燥而淤,故重用养阴润燥的地黄、芍药,津盈血自流,本方为血虚挟淤的治疗开了先河。

通过使用大黄来治疗上述病证,不难看出大黄能入血破淤。单独使用即可奏效,但仲景多入复方中应用,轻者与桃仁为伍,重者多加入虫类搜剔破淤之品,如蛰虫、水蛭、虻虫等;若血燥者,可与地黄、芍药、阿胶相配。由于大黄味苦性寒,故只适用于血热而淤,对寒凝血淤者便非所宜。这又不可不知。

(三)用于痰、饮、湿与热蕴结之证:大黄苦能祛湿,寒能清热,其性下行,功擅破结。痰、饮、湿异名同类,它们与热互结之后,往往淹缠难消。当用一般清热利水之药无济于事时,仲景多用大黄破结推荡之。多用于下列几种病证:

1.治疗大结胸证。水与热互结于胸膈部位,出现胸脘部胀满疼痛拒按之证时,称为大结胸证。仲景治疗大结胸证的两个方剂中均使用了大黄,取其破结泻热之功。一是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与甘遂组成,三药共奏破结涤水之功;一是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再加葶苈、杏仁、白蜜组成,本丸适用于大结胸邪结部位较高而兼见项强如柔痉状者。此方改汤为丸,并加入葶苈、杏仁泻肺,故能彻上彻下,使高位之邪尽下。

2.治疗痰饮证。仲景用大黄治疗痰饮的方剂也有两个。一是已椒苈黄丸,适用于饮流肠间,凝结不散而见腹满、口舌干燥等证者,是方用大黄与葶苈、椒月、防己相合,分消化饮,使凝结之水,从二便而去;另一方是厚朴大黄汤,适用于支饮胸满(尤在泾氏改为“腹满”为是)证,方由大黄配厚朴与枳而成,三药相合疏导肠胃,泻实涤饮。二者相较,前者饮结偏下,以水阻二便不利为主;后者饮结偏下,以气滞便闭为著。二者以此为别。

3.治疗黄疸证。仲景治疗湿热发黄证的方剂中,有三首使用了大黄。其一是茵陈蒿汤,用大黄配茵陈与栀子;其二是栀子大黄汤,用大黄配栀子、枳实与豆豉,《金匮》云:“酒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其三是大黄硝石汤,用大黄配栀子、黄柏、硝石组成。三方所治均属阳黄,都使用了大黄和栀子,但由于其它所配药物不同,故其作用亦有差异。诚如喻嘉言所说:“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石汤涤其湿热,如大承气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可见大黄硝石汤攻逐之力最强,栀子大黄汤稍次之,而茵陈蒿汤更次之。仲景用大黄驱黄,据证之轻重配伍可谓细致入微矣。

(四)用于腹满宿食证:宿食停滞,必然影响腑气通降而引起腹满之证。大黄,《本经》说主“宿食、荡涤肠胃”,故仲景多将大黄用于腹满宿食之证,概言之,有如下两种情况:

1.治疗热实宿食腹满证。宿食积滞,容易化热形成肠胃实热之证。它与阳明腑实证不同,不见潮热、谵语等证。其治疗可根据其证之轻重及兼证,用大黄配伍不同的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腹满以里实为主者,可用大承气汤治之。《金匮》云:“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而以气滞为主者,可用厚朴三物汤治之。《金匮》云:“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的药物组成相同,但用量不同。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行气泄满为主,小承气汤重用大黄泻实为重。若腹满而兼表证者。则用厚朴七物汤治之,厚朴七物汤是用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所组成,表里双解。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和营卫,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泄实。

以上腹满皆在于中下腹部,故以大黄配厚朴、枳实等荡涤之 ,是《内经》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的体现。若腹满在上腹时,仲景则用大柴胡汤治疗。《金匮》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尤在泾云:“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承气独主里实,大柴胡兼通阳痹也”。尤氏不仅道出了二者的区别,也指出大黄与柴胡配伍的意义。

另外,枳实栀子豉汤方后云:“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小五六枚,服之愈”。其用大黄虽然亦为宿食而设。

2.治疗寒实腹满宿食证。《金匮》云:“胁下满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为寒实证,故以大黄配附子、细辛温下寒积。程云来云:“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此外,桂枝加大黄汤亦属阴结之证,用大黄配桂枝温下寒积。

可见大黄是治疗腹满宿食的主要药物,无论属寒属热,只要配伍恰当均可应用。后世用大黄配人参、当归等用于虚实错杂之证,又是对经方运用大黄的发展了。

(五)清热降气散结:大黄苦寒,不仅能荡涤里热实证,亦善清降郁结上冲之热。可用于下列几证;

1.治疗心下痞塞证。胃热气结心下,气机升降受阻而心下痞塞。仲景用大黄黄连汤治疗。方用大黄、黄连两味药,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浊药轻投,既能泄热消痞,又不致直走肠胃而药过病所,引起大便泄泻。另外, 附子泻心汤中用大黄,其义同此。

2.治疗吐血衄血证。胃与心有经脉相连,胃热盛则上炎于心而心火旺,心火旺则迫血妄行,遂生吐血衄血之证。仲景用泻心汤治之,其方以大黄配黄芩、黄连,苦寒直折心胃之火。火降则气降,气降则血降,血降则吐衄自止,大黄清热可以宁气,气宁则血静,故出血自止。后世据此不仅用于吐衄出血,而且还用于痔血、便血等证。现代药理学证明大黄确能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可见其止血的效果是可靠的。当然,应用大黄止血时,应遵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它只适用因热而致的出血之证。

3.治疗胃热上冲证。《金匮》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程云来注云:“《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热冲逆而不能容”。大黄苦寒而降,能引胃火下行,配甘草护中缓其泻下之性而专事清热降逆。热降胃和则吐己。

胃热上冲有时可表现为面赤,仲景亦用大黄治之,方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金匮》云:“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正是指此而言。

胃热上冲若挟肝胆相火,有时可引起谵语,仲景用大黄配柴胡、黄芩清透肝胃之火,火热易生痰浊,再配龙骨、牡蛎、铅丹清降痰浊而镇惊,则谵语即可自止,这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要组成。里热过盛还可引发肝风,仲景亦用大黄配清热镇肝之品以熄风,方如风引汤。

经方中使用大黄的方剂共计三十二首,所入剂型有汤、丸、散。其使用方法,有与诸药共煎者,有后下者,有不入煎而只用麻沸汤渍之者,可谓丰富多彩。大黄的用法有生用与酒洗之别。一般里实重证需要急下者后下,但取清热不取其通便时用麻沸汤浸渍,取大黄破血逐淤时同煎。大黄用于逐水时用量最大,如大陷胸汤、厚朴大黄汤中的大黄均是六两,其它一般为四两或三两,最少为一两。现代大黄入煎剂一日量常规为3~12克。现代临床医生认为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煎剂应后下,久煎之则泻下力缓,大黄酒制后长于活血化淤,炭制后用于出血证。

由于大黄走而不守,故妇人孕期、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来源丨月牙湖抓虾小分队收集整理自《经方用药研究》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10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