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1.html
仲景《伤寒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
乌头(一分,炮,去皮)附子(一分,炮去皮)赤石脂(二分)干姜(二分)蜀椒(一分,汗)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先食服如麻子大,一服三丸,少少加之。忌猪肉、冷水。(《千金》、《必效》、文仲、范汪、《经心录》等同。出第十五卷中,《千金》分两小别。)
仲景《伤寒论》:心下悬痛,诸逆大虚者。桂心生姜枳实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三枚,炙,破四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生葱。(《范汪》同。出十五卷中。)
《千金》:厚朴七味汤,主腹满气胀方。
厚朴(半斤,炙)甘草(炙)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擘)枳实(五枚)桂心(二两)干姜(五两)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加生姜至半斤。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第十六卷中。)
范汪:疗腹中寒,气胀雷鸣切痛,胸胁逆满,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八破)半夏(半升,洗去滑)甘草(一两,炙)大枣(十枚,擘)粳米(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纳药,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猪羊肉、饧。(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出第十五卷中。)
《小品》: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强盛人,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仲景同。)忌猪肉、冷水、生菜等。
仲景《伤寒论》:寒疝绕脐苦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若脉沉弦者。二物大乌头煎主之方。
大乌头(十五枚,炮,不?咀)白蜜(二斤)
上药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纳蜜,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服不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忌猪肉、冷水。(《千金》同。)
又寒疝腹满,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所不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方。
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去皮生用,一方五枚)白蜜(二斤,一方一斤)桂心(四两)
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乌头减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又不复知,更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忌猪肉、冷水、生葱等。(《范汪方》同。)
桂心(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取五合,和前乌头蜜,令得一升余,并同前法服。(仲景《伤寒论》、《千金》同。)
又疗寒疝腹中痛,引胁痛及腹,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肥羊肉(一斤,去脂)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痛即当止。若寒多者,加生姜足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术一两,合前物煮取三升。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依前。(《经心录》、范汪同。无忌。)
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大枣(六枚,擘)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桂心生姜(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汤法。今著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五卷中。)
《延年》:茯苓饮,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
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橘皮(一两半,切)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伤寒论》同。出第十七卷中。)
《千金》:疗悬饮,十枣汤方。
芫花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捣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纳药末,强人取一钱匕,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不下者,益药半钱。下后,以糜粥自养。(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十八卷中。)
范汪: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心(二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石膏(如鸡子一枚)杏仁(四十枚,去双人尖皮)大枣(十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乃纳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温覆令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勿复服。汗出多亡阳,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十六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桂心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乃纳余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出第十八卷中。此仲景《伤寒论》小青龙汤也。)
千金:疗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子(熬令紫色,捣为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大枣得汁二升,纳葶苈,煎取一升,顿服,三日服一剂,可服三四剂。(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宜加茯苓者,是先渴却呕,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斗,洗)生姜(半斤)茯苓(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忌羊肉、饧、大醋。(仲景《伤寒论》茯苓三两,余并同)
又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五苓散主之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三分)桂心(去皮,二分)泽泻(五分)
上五味,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愈。忌桃李、雀肉、生葱、醋物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甘草汤主之方。
甘草(二两,炙)桂心白术(各三两)茯苓(四两)
上四味,细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醋物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方。
厚朴(一两,炙)大黄(六两)枳实(四两,炙)
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之。(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夫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干枣汤主之,若下后不可与也。干枣汤主肿及支满澼饮方。
大黄大戟(各一两)芫花(炒)荛花(各半两)甘草(炙)甘遂黄芩(各一两)干枣(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佳。忌海藻、菘菜。
又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碎,绵裹)桂心(二两)人参(四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则复与。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三两)桂心(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分温再服,取微下利则愈。忌生葱。(深师同。并出第十八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疗病者脉伏,其人欲自痢,痢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洗,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一两,又云三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上四味,以蜜半升,纳药汁及蜜合一升,煎取八大合,顿服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出第十八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深师:附子汤,疗气分,心下坚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生姜(三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细辛(三两)大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乃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七合,当汁出如虫行皮中即愈。神验。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等。(并出第二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备急》: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炙)白术(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散。此出姚大夫方。忌桃李、雀肉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必效》又疗胃反,吐水及吐食方。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忌海藻、菘菜。(并出第二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竹皮汤,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紫菀(二两)饴糖(一斤)生地黄(汁,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芜荑。(深师同。)
又疗大逆上气,喉咽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二升,去心)半夏(一升,洗)人参甘草(各二两,炙)粳米(三合)大枣(十四枚)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服半升,日三夜一。忌羊肉、饧、海藻、菘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出第十八卷中。)
又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坐者,阴不受邪故也。
又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与十枣汤方。
芫花甘遂大戟(并熬,等分)
上三味,捣下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纳药末,强人取重一钱,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药半钱,下后自补养。(《古今录验》同。此方仲景《伤寒论》方。)
又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用前方。)
又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桂心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乃纳诸药,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黄。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尖皮两仁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黄止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加减。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青龙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撞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可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汤主之,治其气撞方。
茯苓(四两)桂心(一两)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以《千金》校之,亦脱此方,今于仲景方录附之。)
冲气则抵而反更咳胸满者,与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甘草(炙)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满即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此法不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两)甘草(炙)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仲景《伤寒论》:疗肺痿吐涎唾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偃下故也。此为肺冷,必眩,甘草干姜汤主之,以温其脏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二服,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忌海藻、菘菜。
又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地黄(一斤)阿胶(三两,炙)大麻子仁(半升)大枣(四十枚,擘)麦门冬(半升,去心)桂心(二两)
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煮八物,取四升,绞去滓,纳胶,上微火烊销,温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并出第八卷中。)
《集验》:疗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
仲景《伤寒论》:肺胀者,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以心下有水。宜服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方。
麻黄(三两,去节)五味子(半升)石膏(碎,绵裹)干姜芍药细辛(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三两,炙)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强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减之,日三夜一。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羊肉、饧等。
又肺胀者,病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也。肺胀而咳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方。
大枣(十五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麻黄(六两,去节)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先煮麻黄三二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不知更作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并出第十八卷中。)
深师:疗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汤方。(用前仲景方。)
仲景《伤寒论》∶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肺痈也,桔梗白散主之方。
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研作脂)
上三味,捣筛,强人饮服半钱匕,羸人减之。若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若利不止者,饮冷水一杯则定。忌猪肉、芦笋等。(出第十八卷中。)
《集验》:疗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燥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为肺痈,桔梗汤方。
桔梗(二两《千金》、《古今方》云用一两)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脓血则瘥。(张文仲、《千金》、《备急》、《古今录验》、范汪同。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四卷中。)
千金:
又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兼疗胸胁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
葶苈(三熬令色紫)
上一味,捣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枣二十枚,得汁二升,纳药如弹丸一枚,煎取一升,顿服。(《古今录验》、《删繁》、仲景《伤寒论》、范汪同。并出第十七卷中。)
《古今验录》又疗肺痈苇茎汤方。
剉苇(一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瓜瓣(半升)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吐如脓。(仲景《伤寒论》云:苇叶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千金》云:苇茎二升,先以水二斗,煮五升。)
《小品》又疗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麻黄(去节)生姜(各四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如大钱许八枚,洗)大枣(七枚,擘)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山茱萸(五两)泽泻(四两)牡丹皮(三两)附子(三两,炮)桂心(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与范汪、《小品》、深师、《古今录验》、《必效》、《文仲方》等并同。)
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方。
黄连(二十分,蜀者)苦参粉(十分)干地黄(十分)知母(七分)牡蛎(八分,熬)吴麦门冬(十二分,去心)栝蒌(七分,一方无,余及数分并同)
上七味,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曝干,油袋盛,用浆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后更服一年以来。此病特慎獐鹿肉,须慎酒、炙肉、咸物,吃素饼五日一顿,细切精羊肉勿著脂饱食,吃羊肉须著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须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若觉热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还依前减。其方神效无比,余并准前方。忌猪肉、芜荑。
仲景《伤寒论》:疗胸痹,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白术(三两)干姜(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频服三剂。(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千金》同。出第十六卷中。张仲景云,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于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亦主之。)
《千金》论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仲景《伤寒论》同。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其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汤主之方。
栝蒌(一枚)薤白(一斤)半夏(半升,洗)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
上五味,切,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肘后》、仲景《伤寒论》无生姜、枳实、半夏等三味,余同。《小品》云用水一斗。忌羊肉、饧。
又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汤主之方。
茯苓(三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五十枚,去两人尖皮)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合。仲景《伤寒论》同。忌大醋、海藻、菘菜。(并出第十三卷中。)
范汪:疗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于胸中,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枳实汤方。
陈枳实(四枚,炙)厚朴(四两,炙)薤白(八两)桂心(一两)栝蒌实(一枚)
上五味,先以水五升,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半,去滓,纳余药,又煎三两沸,去滓,分温三服。除心气良。忌生葱。(《古今录验》、《千金》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古今验录》又疗胸痹,偏缓急,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一千五百枚)附子(大者十枚,炮)
上二味,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之,忌猪肉、冷水。(并出第八卷中。此方出僧深,范汪同。仲景方用薏苡仁十五两。)
仲景《伤寒论》:胸痹之病,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是也。橘皮枳实汤主之方。
橘皮(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半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后》、《小品》文仲、深师、范汪、《古今录验》、《经心录》、《千金》同。出第十五卷中。)
仲景《伤寒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脉小紧数者,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方。
栝蒌实(一枚)薤白(切,半升)
上二味,以白酨酒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深师、范汪同。出第十五卷中。)
《备急》:张仲景疗飞尸,走马汤方。
巴豆(二枚,去心皮)杏仁(二枚,去尖皮)
上二物,绵缠,捶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指捻取白汁便饮之,食顷当下。老小量服之。通疗鬼击病。忌野猪肉、芦笋。(文仲同。此已见卒疝中,正疗飞尸,故不删也。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从腰以下冷,如坐水中,形状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从作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之故得也,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炮)白术(四两)茯苓(四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腰中即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经心录》方甘草一两、干姜二两,余同。出第二十七卷中。《千金》名肾着汤。)(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古今录验》:疗虚劳,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并妇人少腹痛芍药汤方。
芍药(六两)桂心(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擘)饴糖(一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糖,分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此仲景小建中汤方,本云: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又建中黄芪汤,疗虚劳短气,少腹急痛,五脏不足方。
黄芪(三两)甘草(三两,炙)桂心(三两)生姜(一斤,薄切)饴糖(半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糖,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并出第三卷中。)
深师:小酸枣汤,疗虚劳不得眠,烦不可宁者方。
酸枣仁(二升)蝭母(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二两)芎?(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酸枣仁减三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加桂二两。忌海藻、菘菜、酢物。(出第三卷中。)同伤寒论酸枣仁汤
《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
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出第五卷中。)
深师: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
汉防己(四两)白术(三两)蜀黄芪(五分)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服汤当坐被中,欲解汗出,如虫行皮中。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千金》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四物附子汤,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白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一身悉肿方。
附子(二枚,炮,八破)桂心(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炙)
上药?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当微汗,烦者,一服五合。蔡公数用验。忌猪肉、冷水、生葱、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疗湿家,始得病时,可与薏苡麻黄汤方。
薏苡(半升)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碎)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湿家烦疼,可以甘草麻黄汤发汗,不瘥更合。饮家加白术四两,名白术麻黄汤。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方,分两小异。并出第十五卷中。)
张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气系于五脏六腑,其分度浅薄,灸之不欲过多,须依经数也。过谓余病则宜依之,若脚气不得拘此例。风毒灸之,务欲多也。依此经数,则卒难愈疾。
深师:疗大风水脉浮,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但下重,故知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木防己汤方。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白术(四两)木防己(四两)甘草(二两,炙)黄芪(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喘者加麻黄,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心,下久寒者加细辛、防己、黄芪为本。服药欲解,当如虫行皮中状,从腰以下冷如冰,服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温下令得汗,汗出则愈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古今录验》:疗风水恶风,举身悉肿,脉浮不渴,欲自有汗,而无大热,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大枣(十五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服如上法,咳肺胀加半夏五合洗,一服五合,稍稍增之。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云: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古今录验》:皮水,越婢汤加术主之方。
麻黄(六两,去节)大枣(十二枚,擘)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乃纳余药,煮取二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范汪同。已上三方并本出仲景《伤寒论》。)
《古今录验》:鸡子汤,疗喉痹方。
半夏(方寸匕)
上一味,开鸡子头去中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纳半夏末,着中搅令和,鸡子着刀子镮令稳,炭上令沸,药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肿即减。忌羊肉、饧。(《肘后》、文仲同。此与仲景苦酒汤同。半夏不可作末,剖之可也。)
《古今录验》:麻子仁丸,疗大便难,小便利,而反不渴者,脾约方。
麻仁(二升,别为膏)枳实(半斤,炙)芍药(半斤)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为脂)大黄(一斤)厚朴(一尺,炙)
上六味,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饮下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日三服。(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二十六卷中。)
又张仲景云:尸厥病,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如死耳方。
以菖蒲屑吹入两鼻孔中,又以桂屑着舌下。云扁鹊治楚王法。(《集验》治中恶。)
捣菖蒲汁,饮之一二升。
又凡此疗自经、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理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之所能开悟,实极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别复有暍病,在上仲景论中,非此遇热之暍。(文仲同。出第七卷中。)
仲景:三物备急丸,司空裴秀为散用,疗心腹诸卒暴百病方。
大黄干姜巴豆(各一两,去皮心,熬,别捣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好药,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捣,丸如梧子或小豆,服三丸,老小量之。为散不及丸也。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之。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瘥。如未,更与三丸,以腹中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折齿灌之令入,尤妙,神验。忌芦笋、猪肉、冷水、肥腻。
又理中丸,疗三焦不通,呕吐不食,并霍乱吐痢不止者并主之方。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炙)
上四味,捣筛,蜜和如梧子,空腹以饮汁服十五丸。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张文仲:白黍,不可合饴糖、蜜共食。黍米,不可合葵共食。白蜜,不可合菰首食。菰首,不可合生菜食。病人,不可食胡荽、芹菜及青花、黄花菜。妊身,勿食桑椹并鸭子。五月,勿食韭。十月,勿食椒。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勿食百草。二月,勿食小蒜。四月,勿食胡荽。
(仲景方云:正月勿食生葱,二月勿食蓼,三月勿食小蒜,四月、八月勿食葫,五月勿食韭,五月五日勿食生菜,七月勿食茱萸,八月、九月勿食姜,十月勿食椒。食骏马肉不饮酒,杀人也。马鞍下肉不可食。马黑脊而斑臂亦勿食。)
食马肝中毒方。
取牡鼠矢二七枚,两头尖者是,水和研,饮之。(仲景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