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86026.html
拼音HǎiHáKé
别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4~10月间捕捉。获得后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约36.5~56毫米,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凸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背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境分部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性状贝壳呈类圆形,外表面黄白色。壳顶歪向一方,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稍腥,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炮制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即成。蛤粉:将煅蛤壳碾至极细成粉末状。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海蛤)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凡一两,用地骨皮二两,并细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性味咸,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歧伯:甘。扁鹊:咸。"
③《别录》:"咸,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归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②《要药分剂》:"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②《别录》:"疗阴痿。"
③《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④《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⑤《四声本草》:"止消渴,润五脏。"
⑥《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⑦《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凤瘫痪。"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并有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②《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复方
①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三钱,栝蒌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③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一两(煨令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汤下七丸。(《圣惠方》)
④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⑤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一两一分。上三味,以桑根白皮一两,用水二升煮,如嫩,即加干枣三十枚,擘破,同煮取一升,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圣济总录》海蛤索饼)
⑥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⑦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海蛤壳四钱,海藻、牡蛎各五钱,夏枯草六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类证活人书》海蛤散)
⑨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刘禹锡《传信方》)
⑩治鼻衄不止:蛤粉一两(研极细,罗五、七遍),槐花半两(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半钱。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神白散)
⑾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冰片四分。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两次。(《全展选编·妇产科》)
备注现用药材海蛤壳,除上述一种外,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亦同等使用。参见"文蛤"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蛤壳拼音HáKé
别名海蛤壳
来源药材基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retrixmeretrixLinnaeus2.Cyclinasinensis(Gmeli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1.文蛤,贝壳呈三角卵圆形,质坚硬,壳长60-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顶紧靠,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略呈三角形。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楯面卵圆形,宽大。韧带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顶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腹缘圆。壳皮有时磨损脱落,显出白色。壳内面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前侧齿2枚,1枚稍向腹面弯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顶央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2.青蛤,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腹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骨痕细长,呈半朋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1.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
2.青蛤:类圆形,长3.6-5.6cm,高与长几相等,宽2.5-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歪向一方。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略呈环肋状,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侧均具齿3枚,无侧齿。质地细腻,薄而脆,锯时铁从纵斜纹处及生长纹处断裂,断面厚0.5-1.5mm。层纹不明显。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1)文蛤,显微镜下可见层纹微弯,纹宽5-10μm,两纹相隔20-90μm;交错纹细小。粉末瓷白色,细小微粒夹极少棕黄、紫黑色微粒。
(2)青蛤,显微镜下可见层纹微弯,纹宽15-30μm,两纹相隔15-μm,高倍镜下可见层纹边缘由两条层纹紧密排列组成。交错纹细小。粉末为白色微粒,透明,夹棕黄紫黑色微粒。
化学成分含碳酸钙、甲壳质(chitin)等。青蛤生品含碳酸钙96.01%,煅品含99.94%;文蛤生品含96.53%,煅品含98.99%。文蛤含钙38.22%,钠0.3%,侣×10-6铁×10-6,锶.7×10-6,镁×10-6,还含钡、钴、铬、铜、锌、磷。用X线荧光光谱仪对文蛤与青蛤壳的珍珠层进行多种元素的极测,在所测的17种元素中,含量高的为钙,而碘与镁未能极出。
炮制
1.蛤壳《圣惠方》:“细研。”《普济方》:“研如面。”“水飞”。《本草害利》:“宜生捣碎用。”现行,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2.煅蛤壳《圣济总录》:“烧通赤研细。”《直指方》:“烧灰存性,为末。”《本草蒙筌》“宜火煅作(爆),勿和剂煎汤。”现行,取净蛤壳,置无烟的炉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归肺、肾、胃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临床应用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摘录《中华本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