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防己诸方是《金匮要略》中治疗水证的重要方剂。这几个方剂的配伍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其中颇有值得推敲之处。但是在临床上,尤其现代临床,用得很少,深感可惜。
下面的文字从分析方证、病机及方剂配伍的角度入手,对病变部位提出质疑,同时在结合三焦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上,对方证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并以此对三焦腑水证方面的病变特点,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金匮》防己诸方是指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及其化裁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以下简称己椒苈黄丸)。其中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的方证、方剂配伍、应用范围历代并无争议,而木防己汤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汤的方证及配伍、应用,则是众说纷纭。而以上诸方,不论是清晰明了如防己黄芪汤者,又或是寒热错杂之木防己汤,其中皆有可推敲之处;诸方又皆以防己为君药,则其基本病机上亦当有共通之处。本文试对此进行讨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水邪与痰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一致之处,因此本文所谈及的水证,实际上包括《金匮》痰饮病篇中的一部分内容,为便于叙述,故合称水证。
⒈相关条文及疑问的提出
1.1相关条文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原文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另外《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附方中引《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防己茯苓汤则出自《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木防己汤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出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己椒苈黄丸亦并出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载:“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此外尚有防己地黄汤,方用“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二分,右(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本方虽以防己为名,但从药物组成、煎服法来看,生地黄的用量远远大于其余诸药,因此虽名防己地黄汤,君药不是防己而是地黄,且其主治症为妄行、如狂等烦证而非水证,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1.2疑问的提出
风湿外袭机表,法当汗之而去,这是基本治法,综观仲景著作,治疗此类病证,多以麻黄、桂枝开汗孔而祛风湿,如麻黄加术汤条文所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防己黄芪汤风水一证,诸家以为其病位在太阳机表,但既然病在机表,却为何不用麻桂祛邪?尤在泾认为本方证存在表气亏虚的病机:“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但汗出恶风并不能就此说明表气亏虚,水气病篇越婢汤方证亦可见“风水,恶风……续自汗出”。即便是存在表气亏虚的情况,亦当以黄芪、人参配麻桂,扶正祛邪,宣发太阳,为何使用“驱之肌肤之里”的防己作为君药?若言防己能开通太阳之气,何以治疗在皮里之水、在心下之水、在肠间之水,亦以防己为君药?
此外,木防己汤证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的病位亦值得探讨。历代医家多认为此证病位“膈间”,实际上是指肺与胃,又因痰水之病多与脾失健运有关,故认为病位尚涉及到脾。然而,若是有形之邪停滞于肺胃间,吐下本是祛邪方法之一,何以会“医吐下之不愈”?再者,本方证病症表现寒热并见,但处方配伍却异常精简,试问,若是病变波及多个脏腑,且经过误治、病证较重,病机必定错综复杂,处方何以能如此简洁?
再者,以上诸方,病变涉及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然皆以防己为君药且配伍精练。防己一药,本自平淡,并无通治全身之功,因何能治疗诸多部位的水证?其作用部位,可独特致病特点否?
原因则呼之欲出:《金匮》防己诸方,是治疗三焦腑水证的方剂;防己是治疗三焦腑水证的重要药物!
⒉三焦腑生理病理特点概述
三焦虽为六腑之一,但其究竟有形与否,一直是中医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大部分医家认为三焦有名无形,独晚清唐容川指出,三焦乃有形之腑也:“焦古作膲,即人身之隔膜……盖自唐以后,皆不知三焦为何物……西医所谓连网,即是隔膜,及欲所谓网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中医泰斗姚荷生教授,在唐容川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提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脏器”。为区别于吴鞠通的“部位之三焦”,本文将“六腑之三焦”称为“三焦腑”。姚老认为,三焦腑有如下生理、病理特点:
2.1生理特点
姚老指出,三焦腑的实质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个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所有脏腑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它的包裹与保卫”。三焦腑因是网膜,故其形状特点为无定形。属手少阳三焦经,与厥阴心包络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其外应。其生理功能包括主行水;游行相火(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尤其是气;护卫所包裹的脏器。其生理功能的发挥,多表现出与分居当地的脏腑有关、但又具有本身独立性的特点。因此,三焦腑的上中下三部,即所谓的上焦、中焦、下焦虽然有着相同的生理功能,但却能形成不同的生理现象。就其主行水功能而言,常有“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读(如水之沟渠)”之不同。
2.2病理特点
正是由于三焦腑具有这种水、火、气、血并存的生理特点,故其病则易出现寒热并存、水火并病、气血乖乱的情况。其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三焦腑遍布上中下三焦,故其发病一方面有上中下三部之不同,另一方面又往往产生三焦并病,各部互相牵涉的情况;肌腠为其外应,故其病亦可波及该处。其生理功能与分居当地的脏腑有关,故其致病来源,亦往往来自相应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三焦腑(焦膜)病变特点的存在。
总之,三焦腑病变,以水证为多,水证有可出现寒热互结的情况。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即可外溢皮里肌腠,亦可停于中上焦,还可注于下焦肠腑。这正是《金匮》防己诸方的主治证。可以说,不识防己诸方的妙处,正是因为不知道还有一个三焦腑的存在!
⒊防己诸方在治疗三焦腑水证中的应用
防己一药,实是走手少阳三焦经、入三焦腑、治三焦腑水证之药。周岩《本草思辨录》指出,防己“纹如车辐,内黄外白,有从脾肺斡旋三焦水道之能”,其治水能“引之走三焦故道”。防己利三焦腑之水,其性轻清,故能外达肌腠,上可至上焦并调华盖;其性淡渗,故能内泄脏腑,下可达下焦而通肠腑。防己诸方皆以该药为君药,正是引诸药入三焦腑,以诸药配合防己治疗兼症也。
3.1防己黄芪汤
肌腠是三焦腑的外应,但肌腠本身是一个较为宽广的组织,外至腠理,内达肌腠;腠理近于皮毛、太阳,而肌腠则近肌肉、阳明,是皮里肉外的组织,这也是少阳主半表半里的外在表现。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正是风水相搏于肌腠外层的腠理,故在防己治三焦腑的同时,合以黄芪益气托水外出,从表而解。因其病位不在太阳皮毛,故不用麻桂辛散发之。治水不离脾,故方中合以以白术、甘草,健脾利湿和中。方后加减法指出,喘者加麻黄半两,此为水犯上焦腑,上焦腑气机不畅,病变波及手太阴;胃中不和,加芍药三分,此为水犯中焦腑;有气上冲者,或下有陈寒者,是水犯下焦腑,波及足少阴,故分别加以桂枝、细辛。
3.2防己茯苓汤
本方治疗皮水,正是与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对待而言。防己黄芪汤水在肌腠偏表,本方则水在肌腠偏里,与分肉之间,故称皮水。分肉之间,去表已有一定距离,故恐宣发不彻,合以大剂量茯苓淡渗利水,更加桂枝,一方面能助防己、黄芪开宣腠理,一方面配合防己、茯苓淡渗于下。本方与防己黄芪汤对照看待,可知仲圣用药精当,亦可得三焦腑水证治疗思路。
3.3木防己汤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以上两方证,病位在三焦腑的外应,本方证病位则在三焦腑本身。“膈间支饮”“心下痞坚”,膈间心下正是胸中横膈位置,病位正在上焦腑与中焦腑交接之处。因水停横膈,故能闭阻上焦气机,出现其人喘满,又可见中焦心下痞坚症;也正因为水在膈间不在肠胃,胃中无邪,故吐下之不得愈。处方治疗上仍以防己、桂枝利水于下为主,又因三焦腑游行相火,水郁阻遏气机,相火郁而化热,正是尤在泾所说“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病症寒郁生热,故合以石膏,以治其热。水停日久,且经吐下误治,其人易虚,是以配入人参补益中气。其邪若仅为水饮内停,尚未结聚,是为“虚者”,则本方行水开郁,治之能愈。若是水饮已然内结,其性坚硬,是为“实者”,本方仅能稍使之撼动,故三日复发。此时水热交结,病向结胸发展,石膏清之不得,当撤去该药,施以芒硝荡涤结聚,添茯苓以增强利水之力。
3.4己椒苈黄丸
水在小肠,可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水在大肠,则当以泄泻、便溏为主症,而本条条文却不提及以上主症;且治疗水在肠间,多以利小便以实大便或是健脾利湿为主,本方却以攻逐下法;再者本方证已见口舌干燥,是津液不能上承之象,虽是水停所致,但也当施以温药布散津液,逐水法泄水于下,岂不是成上下津液并枯之局?本方固然不能排除水停肠间,浊水不去,清水不生的情况存在,但结合方药,可知,本方证当是三焦腑水行不利,波及肠间。唐容川指出,三焦即膈膜油网,水从胃中四面微窍深入油网,从油网入膀胱,三焦水行不利,又能从油网渗入肠间,水走肠间,则为停水。正因病变在三焦腑,故治之以防己,而尚需导之以大黄,令其从魄门而出,也一并将渗入肠间的水气泄出。三焦腑主行水,行水不利,则上焦津液不达,口舌干燥。又因三焦腑主行水而不能生水,仅为水道,故停聚之水,只能排出,不能化生津液,是以不用温化而用泄逐。再因三焦腑病变,虽是上中下三部各有偏盛,但往往互相牵涉,故本方在以防己、大黄治下焦之时,合以葶苈子开上焦,椒目治中焦,三焦并调。否则,上焦已可见口舌干燥,何以更用葶苈子泄水?!
综上所述,三焦腑病变以水证居多,水证中往往又有郁火存在,且病位内及脏腑,外达肌腠,三焦互相牵涉。治疗三焦腑水证,以防己为主药,防己诸方为常用方剂,在表者治之以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在中焦者治之以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在下焦者治之以己椒苈黄丸。此外,上焦腑水证,防己诸方中未有合适者,可选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出《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症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等)或是后世温病的上焦宣痹汤(方出《温病条辨·湿温上焦篇》,症见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组成为枇杷叶、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豆豉)。至于三焦腑水热互结、痰热互结者,其结聚已成实,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可参见结胸病证治。需要指出的是,三焦腑病于临床上,常常与邻近脏腑共同发病,颇难鉴别,医者需细细辨别,方不致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