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芪、膜荚黄芪或其它同属相近种植物的根。
甘,微温。入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1.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要药,能升阳举陷。黄芪能益气而健脾,运阳而利水,故可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症状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朮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肺气虚证。用于肺气虚咳喘,常与款冬花,紫苑、杏仁等同用。 3.气虚自汗证。黄芪功能固护卫阳、实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朮同用。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元气而托疮,故一般称为疮痈要药,临床上多用于气血不足、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症。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5.痹证、中风后遗症。能补气以行血。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袪瘀通络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地龙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配伍.
生黄芪、绵黄芪、北口芪(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炙黄芪(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清炙黄芪(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1.黄芪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常用药物。黄芪具有下列的特点,它不仅常与补养药同用以益气补虚;且常与袪邪药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气补虚方面,如配人参,则大补元气;配附子,则补气助阳;配白朮,则益气补脾;配当归,则补气生血;配参、朮、升、柴,则补气升阳。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风散中配白朮、防风,则补散兼施、固表止汗,治卫虚自汗,易感风寒;在四妙汤中配当归、银花、甘草,则内补托毒,治体虚痈疮疖肿难愈者;在防己茯苓汤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则益气运阳而利水,治皮水肢肿;在补阳还五汤中配归、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治半身不遂。诸如此类,可见它临床应用的范围至为广泛。
2.本品与人参、党参相比较,人参的补气作用较强,且能生津、安神;党参功专补肺脾而益气;黄芪的补气作用不及人参,但益气升阳,固表内托,且能利水退肿的作用则为人参、党参所不具。黄芪为补气扶阳的药物,故凡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热毒疮疡、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症,不宜应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人参、白朮、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肢倦气短、气虚发热等。
《大明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珍珠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
华佗教育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