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条文话医林第三之乎者也之趣

解条文、话医林第三——之乎者也之趣

《伤寒论》条文第一条为什么不写作“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因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整个太阳病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证候特征。

——北京中医院

毕伟博

上一次条文之旅,论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探讨了“三阴三阳”的概念以及引出的一些问题。

这一次,将继续我们的旅程,试着解清之后的文字,解清一些相关问题。

阅读文言文,面对次数最多的是那些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而于以等,以至于人们用“之乎者也”来指代文言文。《伤寒论》中的文言虚词更是对文意有重要的、甚至方向性的影响,希望有幸试着一个一个的揭示其中之意趣。

第一个问题,“太阳之为病”中的“之”,何解?

此处的“之”,在文言中的功能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本来的一句话——“太阳为病”成为了“主语从句”,大体相当于英语中的“that”、“what”等虚词引出主语从句。类似的古文用法:《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二个问题,“为病”与“之为病”何解?

其实汉语可以说是一种高超、高深的“语境”语言,可以说“不拘小节”,在细节方面,比如语法方面,不很严格,甚至不很严谨,尤其当与西方的德语、法语等相比尤其如此。据说这也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术传统和民族性格。比如说主、谓、宾吧,有时连这样基本的结构都可以倒错、缺失,但也丝毫不影响人们之间传达那些哪怕最复杂、精深的信息。举一下很简单而有趣的例子,“老头晒太阳”“老太太晒荞麦皮”。大家平时都这样说,也都能非常到位的理解句子的语意和语境,更没有人去细究语法。但其实这深刻的反映了汉语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正确”的语言似乎应该是:“太阳晒老头”“老太太使荞麦皮被太阳所晒”,但岂有人这么说话,古代的中国人也如此,张仲景也如此。这两句话因为有一个“晒”字,于是不需要强调“太阳”,词也能达意。语言的译解有“信、达、雅”三个原则,再举一下雅一点的例子,如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粹是在作画,是在描摹语境,也没有什么语法可言。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汉语也是如此,只要能达到准确、全面传达语意、语境的目的,语法是小问题。于是,问题来了,“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不写作“太阳为病”?

但这又先引出了一个小问题,有必要这样字斟句酌、锱铢必较吗?

《太平御覽?何顒別傳》讲:“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顒先識獨覺,言無虛發。”古人对张仲景的性格有这样的评价:“用思精、韻不高”,观其作品的文字,也确实体现了他这样的性格。而在《解条文、话医林第二》中,我们探讨了作者性格、文风等对于条文有如何重大的影响。后续文章中,我们也将不断仰望张仲景如此的性格和文风,以及他精密、精深的文字。字斟句酌是必要而且有用的。

《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很多“为病”的条文,一类写作“之为病”,另一类写作“为病”,条文如下:

“之为病”在《伤寒论》中:

“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

“之为病”在《金匮要略》中: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

“为病”在《伤寒论》中: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为病”在《金匮要略》中: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痉为病,胸满,口噤……”“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很多注家注本,基本思路是以自己的观点、理念,仅仅对着某一条文本身做想当然的阐发。《論語·八佾第三》中孔子慨叹说:“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如果文獻不足,圣贤尚且不能“徵之”,所以本文旗帜鲜明的反对这样的“专家意见”。厚积而薄发,是中国人的传统。当研究某一条文时,当相关的“高证据等级的”文献准备好了,一目了然的时候,循着《解条文、话医林第二》所讲的“以经注经”和“整体认识”两个基本的原则性方法,相信条文文字背后的医理终究被科学的揭示出来。而且,我们希望由此得以“言之有据”,得以自拔于“神秘”而“简单”“简陋”“想当然耳”的泥淖。以上两个原则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不断应用,而如果相关文献证据过多,篇幅有限,将在文后附录。

回到条文中来,根据以上的文献证据分析:第一,《伤寒论》《金匮要略》全文的“为病”都是统一的含义,是动宾结构,可以解译做“成为疾病”、“造成疾病”,证据比如:“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第二,所有“之为病”的条文基本都是在作者讲授一类疾病的开头,比如今人所谓的六经病提纲证的六条条文;而“为病”的条文相反,基本都不是在“开头”。证据比如太阴病篇两个条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很明显,“太阴之为病”可以认为是“总论点”,条文所论的内容是太阴病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证候特点;“太阴为病,脉弱……”是“分论点”。

但是需要指出,是否这样“之为病”的条文真能被称作“提纲证”,存疑。如果有幸,将在后续篇章中与读者老师探讨。

似乎跋涉千山万水,才能抵达目的地。现在我们的结论是,第一条为什么不写作“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因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整个太阳病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证候特征。推测作者要表达如下的意思:“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具有理论典型性的证候学描述。就好像今天的人们如果要阐述山东人的典型特点,往往说实例,而非讲理论,而实例中的特点并不是每个山东人都尽然如此。这样通过提出假说性具体典型而阐述理论性问题的方式,可谓自古以来中国人思想方法之常。

下一次,我们将继续《伤寒论》的条文之旅。

专家简介

毕伟博,医学博士,中医内科医师,北京中医院呼吸科。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六经气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中医临床与科研,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项目NO.-JYBZZ-JS、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56。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仲景“和”思想面面观》、《肺间质纤维化卫气营血辨证与呼吸功能评估》等7篇学术论文。其中,作为中医内科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唯一入围者,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以《从奇经论治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获得论文二等奖、现场答辩优秀风采奖、壁报优秀奖。以《肺系病一本三因论》获第三届“放眼未来·仁心雕龙”十大中医药论文提名论文。专著《肺阴阳藏象论》一书,已授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紧张的出版流程中。

本文内容来自中医出版,特此致谢。

欢迎加道儿君个人

你还没







































白殿疯能好吗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jfjj/3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