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防己 >> 防己禁忌 >> 药的起源二

药的起源二

药的起源(一)点击进入

医药徽标

徽标也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LOGO”,LOGO不仅是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标志,也反映其文化和历史。医药行业在历史上出现多个LOGO,到现在也不统一,我们说说他们的来历。

现在中国用的最多的LOGO是红十字,其来源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9世纪中叶,欧洲大地战争不断,因缺乏有效的医疗救护,受伤士兵被遗弃在战场,无助挣扎。一个叫亨利·杜南的瑞士商人,在亲历战场惨状后,自己出资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后来演变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签定了一份国际公约给予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后来演化为著名的“日内瓦国际公约”。这一善举赢得世界各国的赞同,缔约成员国越来越多。为表示对红十字发祥地瑞士的敬意,将瑞士国旗“红底白十字”掉转为“白底红十字”作为委员会的标志。年,当时的满清政府也加入了这一组织。战地救护人员带上红十字白色臂章受到交战双方的共同保护,作为武装部队医务部门的标志和特殊符号,民间医疗部门是不能随意使用红十字标示。因此,国外没有红十字作为LOGO的医院。在中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几年的时间,带有医院很多,老医院是一回事。又加上新中国第一人卫生部长李德全还兼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这个错误也就被延续下来。

亨利·杜南(JeanHenriDunant,年5月8日—年10月30日)

“蛇杖”作为医疗机构标示的历史最长,图形是一支盘绕着蛇形图案的手杖,还有单蛇和双蛇之分。目前我国的国家卫计委、中华医学会、医院协会和北京医科大学等部门的LOGO里都有“蛇杖”元素。传说西方有一个医神叫阿斯克勒皮俄斯,那根手杖就是他的。阿斯克勒皮俄斯是太阳神阿波罗之子,身世复杂,希腊和罗马神话中都有他的身影。阿斯克勒皮俄斯与手杖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这里只介绍最通行的。传说有一天他的手杖上爬上了一条蛇,他打死了它,但另一条蛇救活了被打死的蛇;阿斯克勒皮俄斯顿悟:蛇有毒但也有特异的疗伤功能。于是他在行医时就总是在手杖上盘一条蛇,久而久之成为固定标示。说实话这比我们的“神农尝百草”还不靠谱。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这只手杖不知何时传到另一个医神亚希彼斯手里,而成为医学“单蛇杖”代言人。传到众神之王宙斯的儿子赫密斯手里的时候经过改良而成为“双蛇双翼”之杖,不过这“双蛇杖”的首次使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对付他爸爸的情敌。对于“蛇杖”的含义有多种解释,有的说蛇代表病魔,也有的说蛇代表智慧,现在更有说双蛇盘绕象征DNA双螺旋结构,这只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了。

中国古代医药界也有自己的LOGO,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但乡土气息太重,不如国外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现代人已弃之不用。第一种是阴阳鱼,就是一黑一白两条鱼做双向戏水状,这无疑来源于道家的太极图。中医和道家都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LOGO相似也就顺理成章。古代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或丸药、或罄下面挂条鱼,“鱼”“愈”谐音,意为“痊愈”。鱼是不闭眼睛的,这又寓意医生和药商要像鱼一样。昼夜不闭眼睛,随时行医施药,救急解难,以服务于病人。第二种就是葫芦,取悬壶济世之意。我们常说“不知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可见当时医药人员的处境不咋地。葫芦作为药品储藏工具有它的优点,密闭、防潮、避光。但毕竟储量有限,只适合少数游医。后来有些药店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只是象征意义。第三种就是金玲。那些走街串巷的游医为了招揽生意,不停地摇动一串环形的铜铃,也就人们俗称的“铃医”。这比葫芦更寒碜,也难怪现代人弃之不用了。

四大名著与药

医药行业的专业性很强,除非文学家本人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则在其著作里很少涉猎,以免贻笑大方。皇皇巨著《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医药行业人员的影子,确有一个华佗出场,但只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多疑性格,因此还没来得及实施治疗方案,就被咔嚓掉了。《水浒传》里有两个医生,一个是神医安道全,一个是兽医皇甫端。安道全的医术被吹得神乎其神,但未见其施展神技,仅治好了张顺妈妈和及时雨宋江的背疮,治疗过程不详,可见施耐庵老先生对医药了解不够。《水浒传》里用药治病的场面不多,下毒的倒有几处。托塔天王晁盖等给青面兽杨志一干人等的酒里下蒙汗药,截了生辰纲。潘金莲在武大郎的药里下砒霜,取了亲夫性命。孙二娘麻翻武松要做人肉包子。给药过程描写细致,但药理、药性和临床反应则不去理会,仅一句“不消一时三刻,倒也,倒也”就完了。《红楼梦》是个另类,有人称之为百科全书,一点也不过分。全书出场医生有五个,有太医、有神医、有游医还有庸医;涉及的单味药材有一百二十种之多,成方制剂二十余个。从脉法、病理、方解到药材炮制都有精到的描写,而且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绝不是信口开河。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渊博学识,《红楼梦》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当之无愧的。鉴于网上红学研究文章较多,在此不作赘述。

最后来说说《西游记》。《西游记》里涉及医药内容的场面也不多,可能是神仙和妖怪不会生病的缘故。太上老君的仙丹、观音菩萨的仙露、王母娘娘的蟠桃和镇元大仙的人参果严格说来不是药,充其量只能算作保健品。《西游记》里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的过程虽然有点荒诞,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按小说所述,国王是在端午佳节被妖精赛太岁抢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宫,他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滞凝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才得此病。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是不易消化之物。人受惊吓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过多的不易消化之物,就出现消化不良之症。孙悟空制的乌金丹中的成分,马尿腥腥臊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都是泻药,锅脐灰的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腹中作响,如辘轳之声不绝。即取净桶,连行了三五次”。净桶内“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团一块”。国王的肠胃通畅了,便服了点米饮,“渐觉心胸宽泰,气血调和,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可谓药到病除。后来,孙悟空又降伏了妖精赛太岁,帮国王救回了金圣宫,彻底解除了国王心病。孙悟空能够对症下药、对症医治,从药理和心理双方面诊治病人,真可算得上是一位“名医”。需要指出的是巴豆和大黄药性剧烈,孙医生药量过大,普通人按此方用药,可能病还没好人先没了。仅凭这个故事还不能说吴承恩老先生稔熟医药,让人对其肃然起敬的是小说里的一首诗和一阙词。

话说唐三藏收齐了三个徒弟,又历经了白骨夫人、金银童子等劫难来到乌鸡国宝林寺,前途渺茫,身心疲惫,不免取经信心动摇,产生了思乡之情。在与大徒弟悟空的对话中信口吟出了一首七律《登山盟》: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道尽三藏心路历程,妙在嵌入了九味中药药名而浑然一体,这些中药分别是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药名多取谐音,益智即意志,指取经大业的信念;王不留行指唐太宗送别;三棱子即三愣子,指三个徒弟;马兜铃指白龙马;荆芥即境界,指佛学正果;茯苓即佛灵,指如来;防己指一路上自己遭遇的劫难;竹沥即逐历,指一件件经历;茴香即回乡,指思念故土长安。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三藏赶回花果山。正赶上猎户们围攻他的猴子猴孙,大圣一生气,做起法来,一时飞沙走石,尸横遍野。作者用一阕《西江月》来描述当时的场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家中盼望。

词里仍然嵌入了九味中药药名: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与上一首诗不同的是药名不用谐音而是借代,乌头即头颅、海马即战马、人参即兵丁、官桂即官员、朱砂即红沙、附子即儿子、槟榔即情郎、轻粉即粉碎、红娘即妻子。

吴承恩不写一本药学专著实在是可惜了。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孟德胜

孟德胜男,医学博士,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现担任重庆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药学专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单位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医院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品监督管理员、国际GCP专家库成员、《中国药房》杂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药师》《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校成果转化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以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及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编《门诊外科学》等专著/教材。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jfjj/2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