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卷四,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脑血栓、偏头痛、冠心病、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陈皮苓草大枣姜,风痰眩晕并头痛,息风化痰效果良。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3g),白术三钱(9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本方主治风痰上扰之眩晕证。其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阻清阳而致。《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空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摇,肝风内动,则头眩物摇;又痰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恶心呕吐。痰湿中阻,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脾湿生痰,为病之本;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为病之标。本方证重点是痰与风,故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方中以半夏、天麻为君。半夏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力颇强,意在治痰。正如《本草纲目.草部》卷17所云:“半夏能主痰饮……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天麻味甘性平,入厥阴经,善平肝熄风而止眩,旨在治风。《本草纲目.草部》卷12亦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半夏、天麻相伍,共成化痰熄风之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故《脾胃论》卷下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为臣,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本经疏证》卷2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橘红。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与白术共成健脾祛湿之功,以治生痰之本;橘红味辛苦,性温,善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食物本草》卷8云其“下气”,“消痰涎”。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半夏、茯苓、橘红三者为伍,则祛痰、健脾、利气各彰其效,实乃二陈汤配伍之精髓。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能和中健脾,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得以熄,痰得以消,眩晕自愈。
本方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燥湿健脾的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天麻,则纳熄风于祛痰之中;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则倍增健脾治本之力。共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其组方配伍与本方基本相同。然减白术二钱、生姜一片,增大枣一枚,其健脾之力不及本方,且加蔓荆子三钱,则清利头目之功独胜。故主治痰厥头痛之证。
加减用药
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耳鸣重听,加郁金、葱白、菖蒲;脘闷不食,加砂仁、白蔻仁等。
禁忌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类方鉴别
二陈汤、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均能化痰,用治痰证。其不同点是:二陈汤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治湿痰证;小陷胸汤功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用治痰热互结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功能化痰息风,健脾祛湿,用治风痰上扰证。
同名方
《古今医鉴》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天麻、白术、生姜构成。功能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主治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扰,以致恶心烦闷,头旋眼黑,气促上喘,心神不宁,头痛如裂,目不敢开,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眠。
《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由黄柏、干姜、苍术、天麻、茯苓、黄芪、泽泻、白术、人参、炒神曲、麦芽、半夏、橘皮构成。功能健脾化饮,定风止晕。主治痰厥头痛,头眩烦闷,咳痰稠黏,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能安卧,舌苔白腻,脉滑。
偏右头痛方(《古欢室医学篇》),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白芷、川考、制川乌、枸杞、生姜汁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痛。主治痰浊头痛,头晕且胀,时时恶心,呕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
方论选录
原书主治《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夹痰者,书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之大法也。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同体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
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医学心悟》卷4)
医案精选
高血压病
某某,男,26岁。初诊日期:年2月。
病人头痛头晕反复发作,每于饮酒、劳累、熬夜之后加重,但患者一直未加重视,刻下症见:体形肥胖,肤色偏黑,体质量kg左右,目内眦鲜红,晨起口苦,口干,刷牙恶心,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下肢酸,按之略有凹陷,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弦滑。血压:/mmHg。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头痛;辨证:肝火、胃火夹痰饮上扰清窍,兼见湿热下注。
治法:平肝降火,祛痰化饮,清热燥湿。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妙散加减。
处方:制半夏10g,炒苍术15g,天麻20g,陈皮10g,茯苓30g,生甘草6g,生石膏30g,黄柏10g,川芎20g,菊花30g,生姜3厚片,红枣(切开)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咐病人查血生化全项,低盐饮食,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暂时不用西药口服降压。
二诊:患者告知血生化中血脂均接近正常值的高限,5剂药后头痛头晕消失,下肢酸、水肿、口干口苦等均减轻,血压/86mmHg。嘱咐患者处方不变,继续服用1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至今,患者血压一直稳定,未服西药,未见不适主诉。
高血压肾病
王某,女,34岁,年11月初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达/mmHg(1mmHg=0.kPa),间断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平日未监测血压。近日感觉腰酸痛,腿肿,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尿常规示:尿蛋白(+++)、尿潜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58g,肾功能在正常范围,血压/90mmHg。患者症见头晕,头沉,有时头痛,腰酸痛,胸闷,时恶心呕吐,心烦,纳呆,夜寐差,双下肢水肿(++),眼肿,舌胖苔腻,脉弦滑。
此为痰湿阻滞,脾虚水停。治宜健脾固肾、利尿消肿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方药:半夏30g,白术30g,天麻20g,生黄芪30g,防己20g,芡实20g,荔枝核20g,茯苓皮20g,大腹皮20g,桑白皮20g,萹蓄20g,石韦20g。一天一剂,7剂。
二诊:药进7剂后,头晕、水肿明显减轻。用上方加减再服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尿蛋白转阴,至今未复发。
按:方中生黄芪、白术健脾祛湿,防己利尿消肿,三者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防己、黄芪二药合用益气利水相得益彰,芡实、荔枝核固肾强壮腰膝,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行气利水,萹蓄、石韦利尿消肿,全方共奏补肾健脾,利尿消肿之功药进7剂后,头晕、水肿明显减轻,用上方加减再服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尿蛋白转阴,至今未复发。
中风不语
男性,68岁,退休干部,年11月初诊,病人平素身体健康,近十天来出现头晕,四肢乏力,昨晚十点钟,临睡前,突然发现语言謇涩,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伴左上肢乏力,行走不便,症见形体肥胖,神识清楚,右侧口角向下歪斜,舌暗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脾虚,虚风挟痰,壅塞经络,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白术、陈皮、麦芽、神曲各10g,天麻、钩藤各15g,黄芪、茯苓各10g,川芎、丹参各12g,甘草6g,每天一剂,水煎服,同时配合针刺迎香,地仓,颊车,曲池,内关,合谷诸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5天后语言明显清晰流利,五官端正,左手肌力增加。
二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仍守原方加黄芩、黄芪各10g,又服药15天,诸症消失,谈吐自如四肢活动正常。
按:脾喜燥而恶湿,患者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再加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络脉空虚,虚风挟痰,壅塞经络,故出现中风不语,口角歪斜,肢麻乏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而降逆,天麻、勾藤活血祛风而除眩,陈皮、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而降痰,黄芪、甘草补中气,麦芽、神曲消食助胃,黄芩、黄柏能清热化湿,除心肾之热,川芎、丹参清肝疏肝而又有活血通络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