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一、学思
1、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阳明病也有无汗的情况。主要是津液亏虚,汗少,病人感觉“如虫行皮中状”。
3、这种情况(虚)如果大便结硬,不可用大承气汤,可用蜜煎导或麻子仁丸。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学思: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内容为:
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无汗,原因有很多的,这条说的是虚,什么虚呀?精气虚。
他也要出汗,(但)没有汗,就像虫子爬似的,外边不见什么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也往外蒸,但是没有津液,津液少则不出多少汗,这什么道理呢?就是这个人津液久虚的原因。
津液虚,胃也不太强,这是肯定的。津液来自于胃,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它(胃)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很久就这样子,所以现在他得阳明病也反无汗。
这样就不能吃承气汤,后头也有。这个(情况)如果是大便硬,只是根据脾约那种治法,吃点麻仁滋脾。)
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而无汗,这个原因很多的,底下都是。这节说的是虚,津气虚,虽然里热要出汗,但是没有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这个热也往皮肤上来,但因为没有津液,所以如虫行皮中状。
津液虚,胃应当也不强,这是肯定的,津液来自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嘛,那么胃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长期如此,现在又出现阳明病,当有汗而反无汗,这样是不能吃承气汤,后头也有。如果也有大便硬,只能按脾约治,给吃麻仁丸。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第条:这个条文是一个降两字格的条文。
阳明病属于里实热证,因为人体需要以加快体液代谢的这种方式,来维持体内内环境的平衡。所以,常会表现为多汗多尿等症状。但是这个条文论述的,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患者有一系列的阳明病的症状反应,却无汗出,反而,出现了“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这儿论述得挺有意思。作者对这种情况作了一个解释:“此以久虚故也”。这是由于人体长期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下,又罹患了阳明病,表现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症状反应。
条文当中的“久虚”,指人体虚弱状态的时间比较长。
凡是长期陷于虚弱的这种人,必然会存在着一个共性,就是胃肠功能肯定不好。因为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来自于胃肠,从摄入的饮食当中来获取。如果胃肠功能不好的话,很自然就会造成人体能量不足。久而久之,人体就会陷于一种虚弱的状况,这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这种虚弱的状态不仅仅是各种功能偏于低下,常常是津液、血液也都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这个时候,如果发生了阳明病,他还是用加快体液代谢的方式来散发热量。可是体内的津血都不足,就会使人体形成一种欲汗不得的局面。一方面体内的水分,被热迫于体表;而另一方面,因为津血俱虚而达不到汗出的这个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有一种特殊的反应,皮肤下边好像有虫在里边爬一样,说不出的一种,挺难受。
我们从这个条文论述当中,可以去体悟人体患病以后的复杂性,或者我们称之为多样性。实际这个地方就论述了一种阳明病本来人体有了出汗的机制,但是他出不来汗,表现为无汗。这是比较明显的特殊情况。有的人不一定有特殊的这种情况,还有的人小便比较通畅的话,汗出也不会那么多。
这个条文论述的就是一种有出汗的机制,但是因为津血虚,达不到出汗状态这么一种情况。
在临床实践当中,这一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比如:同样是芍药甘草汤证,但是不同的患者表现也不一样。有的患者表现为呃逆、打嗝;有的患者表现为胃痛;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痛。下肢状态不好的患者,可能表现为两腿无力,或者两小腿肌肉痉挛这一类的。
总之,通过解读条文,就得深入地去理解人体患病以后,在临床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反应跟病理之间这些关系,要逐渐地、深入地、全面地去把握这些,而不要试图简单化,复杂就让它复杂吧。
今天有个病人,他前年的时候,冬天咳嗽,干咳。他干咳有个特点:只是白天咳,晚上不咳。他还有一个特点,无证可辨。除了咳嗽以外,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最后跟我说睡午觉的时候,脚有点冷。那时候用的是小青龙汤合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就等于小青龙汤加了附子。他吃了几天,慢慢就好了,好了后一直持续这么长时间。今年他又犯了,还是那个症状,跟原先一模一样。他说:我还要吃那个药。你看他要吃那个药,你要是给改了药的话,他一吃就能吃出来,我就给了他很少一点的药。结果,吃了以后,他说:这次怎么不行呢?我说:我再给你好好看看吧。结果摸脉又浮、又数、又滑,他有里热了。我给他麻杏石甘汤合越婢汤加上桔梗汤。他有嗓子疼的感觉。吃了大概三四天吧,今天跟我说,明显得轻了。再吃几天吧,今天又给他带回一点去。
他这种情况,他这一次是外有表证,里有热;上一次是外有表证,里有寒饮,甚至还有点阴证。这两次,你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任何变化,而且他的症状也非常相近。大家再去想想那种体质用药的学说,你怎么给他体质用药啊?怎么去分别两次的病啊?按照体质用药的话,那必须用一样的药。因为他没有变化,甚至症状表现都一样。那能通吗?不要试图把经方给简单化,它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如果能简单,当然简单就好了,不是那么简单就不要去简单化。但是,也不能去复杂化,实事求是。
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五、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法当汗多,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以其人胃气久虚,邪郁于太阳之表,阳明肌腠不能宣发作汗故也。宜葛根汤小剂微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无法治。常器之云:可用桂枝加黄芪汤。郭雍云: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不知上二汤,皆太阳经药,今系阳明无汗证,仍宜用葛根汤主之。
魏荔彤曰:阳明病法应多汗,今反无汗,但见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邪热欲出表作汗,而正气衰弱不能达之也。
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气血俱多,故多汗;其人久虚,故反无汗。此又当益津液、和营卫,使阴阳自和而汗出也。(学思:阳明病,出汗也好不了)
七、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气虚不能透发,郁于皮腠,故痒如虫行也。(学思:然也)
八、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至热盛,迫胃中津液由肌理外泄,法当多汗,故阳明为病,常以潮热为外候,而反无汗者,里虚故也。
无汗而如虫行于皮中,汗欲出而不得者,里虚而表亦虚也(风湿证服防己黄耆汤亦然,表虚故汗不易出也)。
盖阳明多气多血者,皆由水谷入胃蒸化,血多则汗自出,虚则分肉不热,卫阳不达,故汗欲出而不得,如虫行皮中也。此证宜于防己黄芪汤中略加麻黄,使汗从皮中外泄则愈。
九、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以有汗与无汗辨阳明病的虚实。
第条讲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一到阳明,就要出汗,因为表邪入里化热,到了阳明,阳明是水谷之海、津液化生的源泉,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出就必然汗出,这个汗出是在有一定的发热的前提之下。
汗出的时候一定要热,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明显有身热。不是哗啦哗啦出汗,浑身冰凉,他是先有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表证的汗出,我们说是叫中风的表虚证,无汗的叫做伤寒的表实证。
阳明就恰恰相反,阳明要是有汗的就叫实证,没有汗就是虚证。阳明病法多汗,所以阳明病按照它的发病的规律来说应当是多汗的,法就是它的法则,它的规律。
“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应当出汗而没有出汗,所以加个反字,肉皮里就像有虫子爬,麻麻酥酥的,窜至浑身,虫行皮中状者这是什么问题?此以久虚故也。这是张仲景自己的解答,说这种没有汗,皮中像虫子爬,就是他这个人久虚,久就时间比较长了;虚是指胃气虚。这个人过去本来胃气就虚,很长时间了,胃气一虚,水谷的津液不足,所以就无汗了。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阳明病有有汗的还有无汗的,有汗和无汗的关键在于胃气的盛虚,胃气盛就有汗,胃气虚就没有汗。
为什么如虫行皮中?皮的里就是肌肉,外头一层皮,五体皮、肉、脉、筋、骨,皮的下边就是肌肉,阳明外合于肌肉,脾胃就主肌肉,所以在皮中就是在肉皮里,在肌肉之上,像虫子爬,这就是一种胃气虚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中气虚的一个反映。
十、子恒注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患阳明病,燥热蒸腾则濈然汗出,若是反而没有汗出,而且皮中感觉有虫子爬行一样,这是汗欲出而不得出的表现,原因在于胃气亏虚日久,难以蒸汗外出皮肤所致。所以,可以通过无汗和濈然汗出判断阳明病的虚实。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