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1中药临床应用笔记

凡是以通利小便,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都是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也就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利尿,也就是服用以后能够明显增加尿量,再就是利湿,除湿。

水和湿是不一样的,水有形,能够看到,比如水肿。湿无形,看不到,只能感觉到,或者是通过一些政治来推测出来,比如苔腻。

属于利水药,都有利小便的功效,能够用于水湿停滞而导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利小便药大部分都能祛湿,也不见得都能祛湿,比如西药的那种双氢克尿噻,吃了以后尿很多,你就看不到祛湿的表现。

中药也有一些主要功效利尿的,并不祛湿,或者说祛湿的作用比较差

因此利水祛湿的药叫做利水渗湿,渗就是渗透,也就是慢慢的漏出去,不像燥湿药那样直接消除掉水湿

水渗湿药能够治疗湿热或者是湿邪所导致的淋浊、湿痹、黄疸、湿温病、腹泻、痰饮、疮疹等证。

利水渗湿药在性味上多是甘味或者是淡味,也就是淡渗利湿药,或者是寒性的,擅长清利下焦湿热,也就是清热利湿药。或者是以清利黄疸为主,也就是利湿退黄药。

一般情况下,清热利湿药多用于淋浊,因此也叫利尿通淋药。

利水渗湿药能清利水湿,因此容易损伤阴液,阴虚津亏的患者慎用。

这类药物如果不是水湿较重,也会配伍养阴药使用。有的就是在养阴药中防止水湿壅盛,比如六味地黄丸就是用茯苓泽泻。

茯苓

茯苓寄生在松树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因此称为是茯,也就是“伏”,潜藏。

苓就是特指这种寄生菌,茯苓寄生在松树上,猪苓寄生在枫树上

茯苓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家族的药了,最外层的是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属于皮类的多擅长利水消肿,比如桑白皮、地骨皮等药。

茯苓皮下面红色的部分称为赤茯苓,一般认为赤茯苓偏于利湿

茯苓主体是白色的部分,一般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

茯苓生长在松根的部位,有松根穿过的地方叫做茯神,一般认为茯神偏于安神。

茯苓用朱砂拌了以后,称为朱茯苓,朱茯苓宁心安神作用好,用于治疗失眠、惊悸、健忘等症。

我们主要说的是白茯苓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茯苓这个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健脾渗湿,经常和白术搭配,白术健脾利湿偏于健脾,茯苓健脾利湿偏于祛湿。

因此茯苓可以用于水肿尿少。茯苓药性平和,既能够驱邪,也能够扶正,可以用于各类型的水肿,比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猪苓汤等药

我们现在都是说白术茯苓,往往是更重视白术,而在伤寒论中的这些方子,往往都是茯苓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对茯苓的重视。

茯苓能健脾补中,又能利水渗湿,让水走尿道,因此常用语脾虚泄泻。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药。

用茯苓止泻,需要辨明寒热,一般寒性腹泻直接用茯苓就可以,或者是直接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或者是加上生姜。如果是偏于热性的腹泻,可以配伍泽泻,并且适当加大泽泻的用量,也可以加一点黄连或者葛根。

茯苓是健脾除湿的要药,能够健运脾气,祛湿邪,因此也可以用于治疗痰饮疾病,比如痰饮导致的呕恶、头晕、心悸、胸胁胀满,上肢移动性疼痛等症。

用茯苓化痰,最常用的是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化痰茯苓丸等方子。

化痰药有一些,需要用到茯苓,首先是考虑到脾是生痰之源,重在治疗脾胃之痰。还有一个考虑的因素,就是茯苓的伏字,能治疗上涌之痰气,因此对于痰浊上犯的呕恶、头晕,多会使用茯苓。

茯苓也能用于肺痰的痰饮咳逆,主要也是用于降肺气。

茯苓能健脾胃,脾胃是人体的中枢,上下左右气机运行都要经过脾胃。脾胃也是心神安定的基础,茯苓健脾胃,因此也能安心神,而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

在教科书上列举了一些药物,比如朱砂、枣仁、远志等。但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茯苓用于安神,最常用的药对是配人参。

当然了,用于安神,肯定会用茯神或者是朱茯苓。茯神中间含有一个细松根,也是得到松木之气最多的地方,因此它兼具松的燥湿通经的作用,更适合与脾胃气滞,胃不和则卧不安。用茯神安神,入手就是大剂量,最起码用50克,多的用几百克。

茯神、人参都是偏于温的药物,用于恶寒性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遇到凉一些就会精神焕发,完全不可能睡觉,而暖和一些就会很快睡着,因此适合使用茯神这一类的药物。

更多的安神药都是寒凉的,比如莲子、灯芯草、黄连等

这个茯苓,我刚忘了说,虽然所以的书上写的都是平性,我就觉得它是温热的,而且热性比较明显,不亚于黄芪的热性。因此我不能想象用茯苓治疗热泄,或者是热性的失眠,即便是用,也需要配合寒凉药物来使用。

朱茯苓用朱砂拌茯苓,这样就兼具朱砂的特性,等于是方子里面加了朱砂,朱砂是甘寒的药物,用朱砂拌茯苓,就制约了茯苓的热性,因此在药性上变得更加平和。

朱砂安心神的作用是比较强的,但它总归是一个汞制剂,因此用朱茯苓就不能用太大剂量,也需要防止汞中毒。

朱茯苓有安心神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这样茯神和朱茯苓都是茯苓,都擅长安神,而茯神擅长治疗阳虚性质的失眠,以及因为胃不和而卧不安的脾胃疾病导致的失眠。而朱茯苓擅长安心神,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性质的失眠。

在病症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茯苓健脾,也常用于脾虚食少,因此也有书说茯苓开胃。这方面作用不明显,不过用大剂量茯神治疗失眠的时候,有的患者能看到开胃的作用

茯苓的潜伏于地面以下,因此得名茯苓,这个茯字需要留意,伏就是固,因此茯苓也能固气。伏还有收敛的意思,因此茯苓也是一个很好的敛汗药,特别是适用于心虚汗出。白术也同样是敛汗药,因此白术配茯苓用于脾胃中焦疾病,却不能用于风寒表证。

有这么一个病例,记载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是张锡纯遇到的一个病例:有一个人家,家里方圆一带都是种植茯苓的。这家的一个妇女生孩子刚满月,壮热口渴而不想喝水,汗出不止,心悸失眠,请张锡纯来医治,先用的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等药,不管用。然后用的归脾汤加上龙骨、牡蛎、山萸肉,重镇敛汗的药都用遍了,完全无效,患者家里考虑是不是太虚了,就加了一些茯苓,当然剂量也不小,患者家庭就是种茯苓的,第二天就痊愈了。

这么多敛汗的药都不管用,就是茯苓有效。这种心悸伴随多汗不寐,是汗出过多而导致心液亏虚,肾水上救心阴而导致的心悸,因此会导致心悸不寐,用茯苓镇肾气,也就镇心气,心气不涣散,多汗也就自愈了。因此《伤寒论》汗出而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汤。

这是茯苓止汗的功效。

茯苓镇肾气,还能治疗遗精、淋浊。淋浊属于淋病,茯苓利水,因此能治疗淋浊。而茯苓固肾气,因此利水的同时不会散失肾气。

这是一个很好的特性,虽然不被重视。利水药比如虎杖、金钱草、玉米须,常常是利水的同时也散失肾气,用的太多了病没治好,而造成指甲空虚。

另外茯苓还可以用于治疗上盛下虚的消渴症,虽然消渴症不等于是糖尿病,我们就用糖尿病来说。凡是糖尿病病久,没有明显热像,而舌不红的,在《古今名医临郑金鉴》中,都是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而重用茯苓到50-克。

茯苓重用50-,配伍车前子50,也就是决水汤,茯苓、车前子、王不留行、肉桂、赤小豆。用于治疗肝硬化、糖尿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伴随高度水肿的效果很好。

茯苓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总结一下,就是健脾祛湿,安神,固精,化痰。茯苓的作用浓缩在茯苓两个字上,茯就是潜伏,固守,因此能敛汗、固心、脾、肺、肾气,固精,安神,降胃气。苓就是利水,因此能化痰浊、利水消肿。而利水气又能健脾运,是一个既能驱邪又能扶正的好药。

茯苓的这种扶正驱邪的特性经常用于一些老年慢性水饮病,特别是用于肺水肿、心源性水肿、肺心病心衰竭性的水肿等疾病。

关于茯苓的功效就说这么多吧。

在用量上,茯苓完全无毒,因此用量可以非常大,我这边有用茯苓用到克的。大剂量使用茯苓主要用于敛汗、治疗失眠,以及心源性水肿等疾病。用于祛湿一般不需要多用,用再多也不可能一天把湿邪消除干净。

茯苓毕竟是利水药,而且有降气的作用,因此阴虚和气虚下陷证的患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猪苓

猪苓寄生在柞zuo树、枫树、桦树、橡树等树木的根部。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猪苓的价格一直很高,有一年甚至达到元每千克,后来虽然降价了一些,总归还是一个比较贵的药物。

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猪苓的运用。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

猪苓和茯苓都叫做性平,但是茯苓我总感觉是温热的,而猪苓总感觉是偏于凉的。

看功效描述,猪苓和茯苓几乎相同,但是猪苓功效主要就是利水渗湿,不能健脾,利水的功效要比茯苓强

因此来说在中医的认识上,猪苓的性质更接近于泽泻,而茯苓更接近于白术。

我们先看猪苓的作用,猪苓淡渗利湿,能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病,小便不利,水湿泄泻等疾病,比如猪苓汤、五苓散、四苓散、猪苓丸等方子。

这几个方子学过伤寒论的应该很熟悉,其中四苓散就是五苓散去掉桂枝

猪苓的性质平淡,孕妇也可以使用,因此可以用于妊娠子淋,也就是孕妇小便淋浊。

猪苓利湿浊,因此可以用于妇科带下疾病,特别适合湿毒带下,比如《世补斋不谢方》的止带方

猪苓利湿性好,性质略微偏凉,因此能够治疗湿热性质的黄疸,特别是湿重于热的。

在本草纲目说猪苓开腠理,开腠理就是发汗的作用。我们知道茯苓是止汗的。而猪苓专入膀胱经,能开膀胱郁闭,也有说它开水道,利水窍,其实意思差不多,就是利尿。

猪苓是猪苓汤的主药,猪苓汤的泽泻、滑石、利尿也很好,而叫做猪苓汤,就和猪苓开膀胱窍闭有直接关系。

膀胱经在中医也是主表的,猪苓能开膀胱窍,是不是也就能够开汗孔?这个我没试过,我用的猪苓因为考虑到价格,一般都是用10克,也没观察到发汗作用。至于说猪苓是不是能开腠理,这个暂时存疑吧。

在猪苓的毒性实验中,给小鼠腹腔注射猪苓水,剂量按照每千克体质20-50克,折合人体也就是一次性0克到克。大剂量实验中,老鼠会表现应激反应减弱,肌肉无力,两天以后恢复正常

从这个实验用猪苓开腠理也能解释猪苓中毒后的无力感,当然也能用猪苓泻精气的角度来解释。

猪苓能通利膀胱,可以用于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也可以用于膀胱肿瘤,用猪苓水能够防止膀胱肿瘤手术后复发。在实验中猪苓也表现出抗癌性质。

另外还有用猪苓治疗乙肝和中耳炎的。

猪苓这个药没有茯苓的补益性质,而更偏重于泻膀胱水湿,能泻水利尿的药物往往能泻精气,或者说泻肾精。相对于补肾填精药来说,猪苓泻精气,也就相当于是治疗肾实证的药。

泻肾精也就是泻肝精,因此猪苓使用过量会伤眼睛,导致双目昏花。

猪苓的禁忌症,我复制一下:

1.《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2.《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猪苓的剂量,刚有提到过动物实验,用的量很大,理论上来说猪苓可以用大剂量。但是猪苓价格高,效果也不见得比泽泻好,因此大剂量使用猪苓很少见,有用五六十克的。

猪苓一般都是用生药,在古代有用升麻叶蒸猪苓的,升麻叶蒸猪苓那就肯定能发汗了,也就是辛凉解表。

引内湿出于皮毛《雷公炮灸论》

还有用木通炒猪苓,木通是泻火行水,通利血脉,用木通炒猪苓能够增加猪苓泻火行水,交通心肾的作用

猪苓在古代常用,特别是《伤寒论》的猪苓汤,就是用猪苓做君药,可是现在使用猪苓的越来越少,对猪苓的研究也很少。比如说刚才说的猪苓通腠理,就没人研究。猪苓还能入血分,具体入血分做了什么,谁也不清楚。我知道猪苓入血分的,可是翻遍了所有手头资料都没看到猪苓入血分干嘛,这个也算是遗憾了。

现在的猪苓就是一利尿药,即便是利尿也多用泽泻而不用它。我记得我要猪苓的适合,药材师傅就说这个可以用泽泻替代,没多少用处。因此对于猪苓也就很少重视。

泽泻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通淋。

泽泻的甘味,我没感觉出来,倒是有点苦味。

泽泻是明显的寒凉药物,具有清泻肾火的作用,还可以利水渗湿,利水当然是指的下焦,渗湿指的中焦。泽泻以泻水为主要功效,因此名字叫做泽泻,沼泽也能泻掉。

泽泻实际也是生长在沼泽边缘的一种植物。

我们看泽泻的作用,首先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泽泻的利水作用比较强,一般说道利水药的话,往往会首先想到泽泻和车前草。

泽泻经常和茯苓、猪苓、车前等在一起同用,用于各种水肿、小便不利,妊娠水肿,臌胀等水肿性质的疾病

泽泻虽然性质寒凉,也算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药物,孕妇可以使用,但是没有安胎的作用

泽泻能利小便,因此也可以用于痰饮水湿性质的泄泻、头晕。比如五苓散主治痰饮积聚在下焦,脐下动悸,头晕吐涎沫。

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纲目》三白散)

治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妇人良方》泽泻散)

泽泻能清热利水祛湿,因此也可以用于下焦湿热淋浊,比如《伤寒论》的猪苓汤主治热淋涩痛

泽泻当然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导致的白带病

泽泻是一个泻浊的药物,特别是泻肾中淋浊,因此也说泽泻治五淋。但是泽泻泻肾浊,也能分清浊,因此泽泻也能治疗湿热导致的遗精

泽泻的这种作用用在了金贵肾气丸,就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来养肾气,用茯苓泽泻清浊热,就好像灌煤气的灌一些以后就要放一下气一样,单纯用补肾药就会把浊气留在肾中,如果加上一些茯苓泽泻,就能够祛除湿浊。而保留肾精。

关于泽泻治疗遗精,是记载在《名医别录》上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遗精不能用通利药物。这种遗精实际是指的气虚下陷而导致的滑精。

泽泻清湿热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湿热性的黄疸,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茵陈、泽泻各一两,滑石三钱。水煎服。(《千金方》)

治酒风,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素问》)

酒风也是湿热性质的

泽泻除湿邪,清湿热,也被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有几本书都说泽泻治疗风寒湿痹,实际主要是用于治疗湿痹,特别是湿热性质的痹通。对于郁热性质的痹痛,看着是热,但是患者不能接受秦艽、防己这类药物的,使用泽泻就没有问题。

治五种腰痛:泽泻半两,桂(去粗皮)三分,白术、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各一两,牛膝(酒浸,切,焙)、干姜(炮)各半两,杜仲(去粗皮,锉,炒)三分。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圣济总录》泽泻汤)

泽泻的通利性质,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难产、乳汁不出等疾病。

有的书上说泽泻治疗消渴,泽泻清热利水,而消渴症多阴虚,泽泻可以用在大量养阴药中配伍,就好像是金贵肾气丸配伍泽泻一样,用它反佐养阴药。最起码我是这么一个认识。

在现代实验中,泽泻水的确有降血糖的作用,而做成注射剂就不能降血糖。

另外泽泻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脂、脂肪肝、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还可以抑制肾结石的形成。

泽泻祛湿,也能化痰,脂肪也就是痰湿形成,治疗高血脂能够理解,泽泻利尿,用于治疗肾结石也可以的。至于用于治疗高血压,这就需要辩证了

泽泻的性质也能说得上平淡,因此泽泻的剂量也可以用大量,有用泽泻克的记载,泽泻在祛湿的时候是不需要重用的,用于治疗痰湿阻滞的头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等急症的时候经常重用泽泻。

还有用于肾炎的治疗,一般泽泻的用量都会超过50克。

这方面的病例比较多,我就说一个用泽泻治疗高血压的吧:泽泻、益母草、夏枯草、钩藤等药组成泽泻降压汤,其中重用泽泻50到克。这是朱文玉医师的经验。

关于泽泻的炮制,一般都是用生药。有盐制泽泻,经过盐制以后,能够引药下行入肾,并且能增强滋阴、泄热、利尿的作用,能够利尿而不伤阴。盐制泽泻主要用于小便淋漓涩滞,遗精淋浊,腰部重痛等病症。在《明目地黄丸》中用盐制泽泻治疗视物模糊。

另外还有麸炒泽泻,麸炒白术很多,麸炒泽泻和麸炒白术的炒制方法相同。经过麸炒以后,泽泻的寒性缓和,而以渗湿和脾,升清降浊为主,可以用于脾虚泄泻,痰浊导致的头目眩晕等疾病。

泽泻的注意事项:

注意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海蛤、文蛤。"

②《别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⑤《医学入门》:"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不可用。"

④《本草经疏》:"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侯,法咸忌之。"

薏苡仁

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舒筋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

薏苡仁性质偏凉,而且能利水渗湿,这是薏米的主要特点。薏米毕竟是粮食,能当饭吃,因此说它有健脾的功效,还有的书说它补肺气。

健脾,祛湿,清热,是薏米的主要特性。

薏米能健脾祛湿,作用类似于茯苓,但是茯苓性质偏温,而薏米的性质偏凉。

因此薏米常用于水湿留滞,或者是湿热内蕴证所导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

治水肿喘急: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薏米健脾渗湿,因此也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胜导致的食少泄泻,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或者是湿热内蕴导致的霍乱吐泻转筋等症,比如《霍乱论》里的蚕矢汤。

薏米如果用于治疗腹泻,需要用炒薏米或者是麸炒薏米,其中炒薏米的止泻作用更好一些,而麸炒薏米的健脾作用更好一些。

薏米还可以用于湿痹,在风湿病群里,有一些人就推崇薏米的作用,当然还有的推崇醋蛋、酵素、蚂蚁酒,不过基本上都不管用,只是过两年他们又换了一个别的推崇而已。

因此辩证还是很重要的

薏苡仁渗湿除痹,能通利关节,缓和拘挛,当然是指湿热性质的。肯定要是湿邪为主,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配伍不同的药物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用于湿滞经络的风湿痹通,筋脉挛急,可以和独活、苍术、防风同用,比如《类证治裁》的薏苡仁汤。

用于湿郁经络,身热身痛,汗出自利等,可以用薏苡仁配伍竹叶、滑石、通草等药,比如《温病条辨》的薏苡竹叶散。

用于治疗风湿热痹,比如《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成人便读》的四妙丸。

其他还有《食医心镜》的薏苡仁粥,治疗风湿日久,筋脉拘挛。《温病条辨》的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或者暑湿邪气导致的头痛身重,肢体酸楚等症状。

治风湿痹气,肢体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苍水(米泔水浸炒)各四两。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纲目》薏苡仁粥)

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纲目》薏苡仁酒)

基本上都是以湿重为主要辩证特点。

薏苡仁祛湿还可以用于小便淋浊和白带病

薏苡仁除了排湿气,还可以排脓,因而可以用于肺痈和肠痈的治疗。比如《备急千金要方》的苇茎汤,用于治疗肺痈。《金匮要略》的附子薏苡败酱散和《疡科捷径》的赤豆薏苡汤,用于治疗肠痈。

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梅师集验方》)

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之。肺若有血,当吐出愈。(《范汪方》)

治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台。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二服。(《济生方》)

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薏苡仁性凉而且能祛湿,因此还具备清热解毒药的一些作用,比如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扁平疣,赘疣,也可以用于治疗癌肿。

用于赘疣,可以单独用薏苡仁,或者是和大青叶、板蓝根、升麻等同用。也可以研粉用醋调敷

用薏苡仁油注射可以用于癌肿。

薏苡仁的功效大体就是这些,总结一下就是祛湿利水,因此能治疗湿热性疾病和热性质的水肿、泄泻;利关节除拘挛,因此能治疗湿热性质的痹痛和筋脉紧张疾病;消痈排脓,能用于肺痈肠痈;解毒散结。

薏苡仁的炮制刚已经提到,用于健脾用麸炒薏仁,用于止泻用炒薏仁,其他的用生薏仁。

在用量方面,薏苡仁属于食物一级的,没有病的人也可以食用,因此用量可以很大,我这边有用薏苡仁克治疗肺痈的病例。

在现代研究中,薏苡仁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钙、抑制胰蛋白酶、诱发排卵等作用。

薏苡仁的禁忌症,我还是复制一下:

①《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虚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注意这个妊娠禁用。

玉米须

玉米须甘、平,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消肿,平肝利胆。

玉米本身就有利尿的作用,玉米须主要入膀胱经,利尿作用更强,能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可以用于水湿停滞而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可以单独用玉米须大剂量煮水喝,或者是和冬瓜皮、赤小豆、薏苡仁等其他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

在用词描述上,玉米须是利水消肿,前面几个都是淡渗利湿,利水渗湿,能看出玉米须的作用更加强大。

玉米须的这种利水消肿的作用,经常被用于肾脏病、浮肿性疾病。比如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慢性肾炎、蛋白尿等肾病。

岳美中老中医认为,小儿肾脏脆弱,或因感冒,或因小儿用药不慎,常发急性肾炎,如果再度失治,就会变成慢性肾炎,对于十五岁以下的小儿慢性肾炎,用玉米须坚持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的都会好转或者痊愈。成年人反而效果不好

岳美中前辈的用法是:先储备玉米须12千克,每次用60克,煮水代茶,做一天的量。渴了就喝。如果到睡前没有喝完,剩下的倒入明天的水里再煮。不能间断。一般喝到三个月做一次检查,如果有效果就再坚持喝,半年大约就能痊愈。这期间仍然要避免感冒喝劳累。。如果兼有浮肿的,可以吃六味地黄丸,禁用桂附八味丸喝金贵肾气丸。

之所以成年人效果不好,估计就是容易劳累复发

玉米须治疗肾炎很好,而且不需要配合西药喝其他方法治疗。这个法子就是不赚钱,差不多都是白送方子,

①治疗慢性肾炎: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约得~毫升药液,过滤后内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疗慢性血管球性肾炎9例,经10个多月观察,其中3例获得痊愈,2例进步,其余4例疗效不明显。玉米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利尿,肾功能改善,浮肿消退或减轻,尿蛋白消失或减低等方面。部分病例连续服用6个月未见毒性副作用。

②治疗肾病综合征:每次用干玉米须60克,洗净煎服。每日早晚两次。同时服氯化钾1克,每日3次。临床治疗12例,其中10例伴有严重的周身性水肿,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肿较轻;治疗3个月后,9例水肿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于服药后15天水肿全消。一般于服药3天即开始有利尿现象,同时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病例血浆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红试验及血压转为正常。

除了治疗肾炎以外,玉米须还可以利尿通淋,清膀胱热,用于膀胱湿热所导致的小便短赤涩痛,小便沙石淋沥,以及利尿系统结石等症

用于小便淋浊,可以配伍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等药物来使用。

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玉米须有平肝利胆的作用,不仅能用于肾结石,也可以用于胆结石、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湿热黄疸等肝胆湿热导致的疾病

治肝炎黄疸:玉米须、金钱草、满天星、郁金、茵陈,煎服。

玉米须能疏通肝胆,因此也能用于妇人乳腺增生、乳汁不通,以及慢性鼻窦炎。乳房在中医是属于肝经,鼻窦炎也是按照肝来辩证,因此玉米须可以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玉米须清热又平肝,因此也可以治疗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经有热导致的头痛眩晕

玉米须性质寒凉,也会用于治疗鼻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

治劳伤吐血:玉米须。小蓟,炖五花肉服。

治吐血及红崩:玉米须,熬水炖肉服。

在现代研究中,玉米须可以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性疾病。

玉米也可以降血压,老年人很喜爱喝玉米粥,就是因为它对于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玉米须用于治疗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效果为好。

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玉米须用于治疗糖尿病,以二型糖尿病为主。

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玉米须还用于治疗风疹、头痛等疾病,用于上行祛风,一般用玉米须烧灰。当然了,用于止血肯定也是烧灰。

玉米须是一个无毒药物,而且常作为偏方使用,临床使用一般都是生用,在剂量上比较开放,常用量就是30克,剂量大一些可以用到60-90克.剂量对于玉米须来说不是问题,关键是需要多少。

冬瓜皮

冬瓜皮甘,凉。归脾、小肠经。功效利尿消肿。

冬瓜本身性质就偏凉,而具有利尿作用。药用冬瓜皮,是取皮更能利水的作用。

皮类药利水的作用已经说过好几次了,比如地骨皮,桑白皮都是皮类药。

冬瓜皮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以热性水肿更适合使用。

冬瓜本身是食物,虽然不吃冬瓜皮,但是冬瓜皮相对于人体而言也是性质平和,没有毒性。因此能够用很大的量,这是冬瓜皮的一个优势。但是作为一种食物性质的药材,冬瓜皮的药性也比较薄弱,因此用于治疗水肿病的时候需要大剂量使用,或者是配合茯苓、猪苓、泽泻等应用。

治肾脏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冬瓜皮六钱,西瓜皮六钱,白茅根六钱,玉蜀黍蕊四钱,赤豆三两。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冬瓜皮性质寒凉,又作为食物,因此可以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用于治疗暑湿暑热,经常用冬瓜皮喝西瓜皮合用,煎汤代茶,也可以配伍扁豆花、生薏仁、荷叶边、丝瓜皮、金银花等使用

冬瓜皮作为一个利尿药,怎么来治疗烦渴。湿邪阻滞气机,气机不能上达,可以口渴,这样的方子很多,比如五苓散。

冬瓜皮能清湿热,利小便,也就能够治疗暑湿泄泻。我今年夏天就是这样,刚入夏的时候经常腹泻,就因为这个吃了一夏天的冬瓜。吃了冬瓜就不会腹泻,换成别的菜吃几次就会腹泻。入秋以后就逐渐不需要了

冬瓜皮除湿清热,而且作为食材,取得方面,能够长时间坚持使用,因此也有用冬瓜皮来治疗疮痈肿痛、痔疮、跌打损伤、咳嗽、荨麻疹等。主要用的就是冬瓜皮清热除湿和性质平和能长期服用的特点。

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生生编》)

治跌扑伤损:干冬瓜皮一两,真牛皮胶一两(锉)。入锅内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厚盖取微汗。(《摘元方》)

治咳嗽:冬瓜皮五钱(要经霜者),蜂蜜少许。水煎服。(《滇南本草》)

治巨大荨麻疹:冬瓜皮水煎,当茶喝。(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冬瓜皮性质平淡,可以大剂量使用,而且经常大剂量使用,干品冬瓜皮每日可以达到用量克,鲜品每日用量可以在一斤以上

大剂量使用冬瓜皮主要是用于肾炎和急性荨麻疹这种,用少了不管用的疾病。

比如池月桂用冬瓜皮治疗妊娠高血压,新鲜冬瓜皮半斤,水煎代茶,也可以间断服用。

冬瓜皮的禁忌: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冬瓜仁

冬瓜仁,也叫冬瓜子

冬瓜仁甘,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化痰,排脓消痈,利湿。

冬瓜子是一个典型的消痈排脓药,代表方是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的方子,现在遇到阑尾炎首先就会想到这个方子。

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除了治疗肠痈,冬瓜子还可以治疗肺痈,比如《金匮要略》的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上四味细切,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吐如脓。(《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

能看出张仲景遇到内痈首先想到的就是冬瓜子

形容一个人坏,就是心肠都烂了,冬瓜子就是治疗脏腑溃烂这种内脏的脓性病灶的。

除了用于治疗痈疮,冬瓜子还可以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热咳嗽算不上肺痈,也是有痰,冬瓜子能清热除痰,因此也能够用于痰热咳嗽。还可以用于治疗痔疮。痔疮算不上肠痈,也是肠子长疮,因此也可以用冬瓜子来治疗。

冬瓜子是冬瓜的种子,因此也有除湿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淋病、脚气、水肿、带下白浊等湿热性质的疾病。

当然了,遇到湿热疾病,首先想到的未必就是冬瓜子,它利水也不如冬瓜皮。

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救急易方》)

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水煎饮之。《摘元方》

用冬瓜子利水除湿,主要是考虑它破积聚,通气机的作用。冬瓜子能消痈,说明它能够破积聚,除脓血,收溃疡,通气机。而湿滞水肿性质的疾病,经常伴随气机不运,气滞血瘀的。这时候就可以用冬瓜子

冬瓜子的补益性质也是一个特点,冬瓜子、南瓜子、葵花籽,都含有瓜子仁,炒了吃也能顶饭。因此也说冬瓜子益胃气。

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千金方》)

冬瓜子还可以治疗酒渣鼻、皮肤黑斑、黄褐斑等皮肤疾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由冬瓜仁40克、白杨皮15克、桃花30克组成。混合捣末,饭后服用,每日3次,每次3克。可和气血、润皮肤、治头面手足黑,令光泽洁白。

冬瓜子在临床上也可以大剂量使用。用于清肺化痰、消痈排脓一般都生用。而炒制以后的冬瓜子寒性降低,芳香宜脾,因此更适合渗湿化浊,多用于湿热性质的带下、白浊类疾病。

荠菜jicai

荠菜甘,平,偏凉。归心、肝、肾经。功效利尿消肿,清热凉肝,明目止血。

荠菜是一个春季常食用的野菜,具备清热类和利尿类草药的一些特点。

先说荠菜利水的作用。荠菜能利湿消肿,止泻利。可以用于水湿内停所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湿邪阻遏的痢疾泄泻。

治痢疾:㈠荠菜叶烧存性蜜汤调(服)。(《日用本草》)㈡荠莱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治阳症水肿:荠菜根一两,车前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三因方》葶苈大丸)

荠菜利水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肾炎水肿,乳糜尿,泌尿系结石,小便淋浊等疾病,但是所需要的剂量都比较大。

治疗乳糜尿:取荠菜(连根)4两至1斤洗净煮汤(不加油盐),顿服或3次分服,连服1~3月。观察9例,服药后乳糜尿最快的3~4天即有改变,最迟的45天才由浓而淡,由淡而清,终获治愈。经9~30个月的观察,未见再发。另有一例乳糜血尿,服药4日后,腹痛即觉减轻,尿液恢复正常(包括肉眼及显微镜检查),连续治疗2个月,本年中未见复发。

荠菜还具有凉肝止血的作用,这方面把它列入清热凉血药也一样可以。

荠菜清热止血可以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眼底出血、肾结核尿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等出血性疾病。

治内伤吐血:荠菜一两,蜜枣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崩漏及月经过多:荠菜一两,龙芽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治疗产后流血:用鲜荠菜1两,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治疗3例,均有效。

注意这些内容都是记载在现代的中药书中的,因此所说的一两是50克。

荠菜能够清心肝火热,因此也具备明目退翳,用于火热上功,目痛红肿或者白内障等眼科火热疾病。

治暴赤眼、疼痛碜涩:荠菜根,捣绞取汁,以点目中。(《圣惠方》)

治眼生翳膜:荠菜不拘多少,洗净,焙干,碾为末,细研,每夜卧时,先净洗眼了,挑半米许,安两大眦头,涩痛莫疑。(《圣济总录》)

荠菜清热的作用类似与清热凉血药,因此也可以用于外科疾病,比如疮疖,麻疹等疾病。

治小儿麻疹火盛:鲜荠菜一至二两(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白茅根四至五两。水煎,可代茶长服。(《福建民间草药》)

预防麻疹:荠菜全草2斤,加水2斤,浓煎成1斤。每周1次,每次服毫升。预防服药人,发病7人;对照组人,发病56人。

还有用荠菜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的病机往往和肝有关,荠菜能平肝火,因此也能用于肝阳上亢等因素导致的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初春未开花荠菜洗净晾干,每次5-10克,代茶饮。

荠菜毕竟是一个可以做菜的药,它的用量一般都比较大,用一斤鲜荠菜人体也完全能够承受,晒干以后的荠菜用几十克也是很常见的。

香加皮

在讲五加皮的时候提到过北五加皮,也就是香加皮。香加皮是毒性药物,应该和南五加皮区别,但是还有人用香加皮来替代南五加皮使用,这个需要注意。

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壮腰膝,强心止痛。

香加皮能替代五加皮使用,虽然有一些毒性,会造成风险,毕竟两个药的作用毕竟近似,因此需要先复习一下五加皮的作用。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活血祛瘀。

祛风除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主要功效大体差不多。

相比之下,南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的作用更好一些,香加皮有一定毒性,而且强心利尿的作用,特别是强心的作用,是南五加皮所不具备的。因此香加皮更适合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水肿的患者。

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拘挛疼痛:北五加皮、穿山龙、白鲜皮各五钱。用白酒泡24小时。每天服10毫升。

治筋骨软弱,脚痿行迟:北五加皮、木瓜、牛膝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每日三次。

治水肿,小便不利:北五加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三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治水肿:香加皮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香加皮作为一个毒性药物,还具备一定的杀虫作用,以及抑制肿瘤的作用

香加皮的功效主要就是这些。我把主治罗列一下,方便做图表:风寒湿痹,腰膝拘挛、腰膝酸软,小儿筋骨痿弱行走迟缓,水肿,小便不利,心力衰竭,心悸气短

香加皮毕竟是一个毒性药物,因此在药量上需要谨慎,一般用量是10克以内,更多的有用到15克的。大剂量使用香加皮容易中毒,长期使用香加皮也会导致蓄积中毒。

香加皮中毒后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一般停药或者减量后副作用就会消失。如果中毒更深,则会表现为心动过缓。剂量再大就会出现全身震颤,然后麻痹,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

香加皮有强心的作用,可以想象它的温通经络的性质有多么强烈,因此血热和肝阳上亢的患者也忌用。

枳椇子

枳椇子甘、酸,凉,无毒。归心、脾、肺经。功效利尿消肿,解酒毒止呕,止渴除烦,舒筋络,利二便,化虫。

枳椇子的作用很有意思,和其他的利尿消肿药都不一样,它的独特之处也就是需要它的地方。

首先看枳椇子解酒毒的作用。凡是饮酒过量,胸中烦热,恶心呕吐,口渴欲饮,二便不利等酒毒湿热症状,可以单独用枳椇子煎服,也可以配葛花来使用。

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熏,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世医得效方,枳棋子丸)

治酒色过度,成劳吐血:拐枣四两,红甘蔗一根。炖猪心肺服。(《重庆草药》)

酒毒的病机是湿热,如果符合湿热病机,即便是没喝酒,如果有恶心呕吐,胸中烦热,口渴欲饮,二便不利等症状,只要是病机属于湿热的,也可以用枳椇子。

枳椇子能利二便,当然也能利小便,因此可以用于水湿停聚所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这方面可以和猪苓、泽泻等药同用。

枳椇子除湿的作用也可以作用于筋骨,治疗风湿筋骨麻木、痛风,小儿惊风、抽搐以及风湿瘫痪的辅助治疗。当然了,从枳椇子的性质来看,它主要还是用于湿热性质的筋骨病。

治小儿惊风:枳椇果实一两。水煎服。

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钱,四匹瓦五钱,蛇莓五钱。水煎服。

治小儿黄瘦:枳椇果实一两。水煎服。

用于治疗风湿疾病,可以用枳椇子泡酒,枳椇子是解酒的,用它来泡酒,却有舒筋络的作用。这个挺有意思的。

另外枳椇子还有化虫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枳椇子性质偏凉,而且能祛湿通畅脾胃气,而虫子都喜欢湿热的环境。

在现代研究中,枳椇子有保肝、抑制肿瘤、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和促进智力的作用。这方面也可以尝试使用。

枳椇子这个药功效比较多,在一些方面还是不错的药物,只是现在研究的比较少,有些可惜。

在用量方面,一般剂量为6-15克。枳椇子无毒,多用一些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只是我这边没有大剂量使用枳椇子的资料。

临床使用枳椇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它毕竟是一个偏于寒凉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

生姜皮

在解表药中曾经提到过生姜皮,生姜皮辛、凉。归脾、肺经。功效和脾行水。

生姜皮也是一个常用药,只是附列在生姜后面,也就涉及到的很少。

在《医林纂要》这样说: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生姜皮性凉,估计就是这么来的。但是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温性药物,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尝一下。生姜皮的辛辣味道和生姜类似,怎么我都不能和寒性联系。

如果说皮和瓤性质相反,桂枝和肉桂就都是温性的,冬瓜和冬瓜皮也都是凉性的。

现代能用到生姜皮,主要就是用五皮饮这个方子,用来治疗水肿性疾病的。

治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生姜是走表的,生姜皮也偏于表,因此更适合水肿初起,小便不利。

生姜皮的用量。这个药毕竟是食品级的,多用也死不了人的,但是生姜皮太轻了,轻到可以携带静电粘袋子上弄不掉。10克生姜皮就是很大一堆,我开过20克生姜皮。估计也就是这个剂量了,再用更大量的话就需要考虑锅子问题。

生姜皮没有什么单独的禁忌,想到生姜也就想到它了,不能吃姜的也就不要用生姜皮。

泽漆

泽泻辛、苦,凉,有毒。归大肠、小肠、大肠、肺经。功效利水,截疟,化痰止咳,消肿散结,杀虫解毒。

泽漆是大戟科植物,因此它的利水是介于利水药和逐水药之间的。或者说因为逐水效果不如其他药而被踢到利水渗湿药里面的。

泽泻性质苦寒降泄,利水消肿的作用是比较强的,用于腹水胀满,周身水肿,单独使用就很有效,也有加上鲤鱼、赤小豆一同煮汤的。

治水气通身洪肿,四肢无力,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泽漆根十两,鲤鱼五斤,赤小豆二升,生姜八两,茯苓三两,人参、麦门冬、甘草各二两。上八味细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滓,内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千金方》泽漆汤)

治水气:泽漆十斤(于夏间拣取嫩叶,入酒一斗,研取汁,约二斗)。上药以慢火熬如稀饧,即止,放瓷器内收。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一茶匙。以愈为度。(《圣惠方》)

治水肿盛满,气急喘嗽,小便涩赤如血者:泽漆叶(微炒)五两,桑根白皮(炙黄,锉)三两,白术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熟)三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干)一两,人参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黄水三升及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泽漆汤)

泽漆利水消肿,功效解决逐水药,因此这种利水也是二便同利的。

泽漆苦寒降泄,而且有一定的化痰平喘止咳的作用。这种功效主要是针对降气而言。

因为泽漆是一个苦寒降泄药,主要是有降气功能,因此对于肺气不能降的咳喘效果会好,而对于肺气不能升的咳喘则只能有相反作用。

什么样的情况下肺气不能降?人坐着的时候胃肠下坠,因此肺气有一个喘息的空间,这样咳喘就会减轻。而躺下以后就失去了这种喘息的空间,也就憋的很难受,咳喘加重。因此肺气不能降的人都不喜欢平卧。

当然了,不能平卧的人也未必都是肺气不能降,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来分析本质原因。

当然了,从痰饮方面来说,作为一个功效比较强的利水药,化痰饮的作用也是同步的,但是这种化痰是湿痰,秋燥导致的燥痰用泽漆就不合适

咳嗽上气、脉沉。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最后煎成药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治肺原性心脏病:鲜泽漆茎叶二两。洗净切碎,加水一斤,放鸡蛋二只煮熟,去壳刺孔,再煮数分钟。先吃鸡蛋后服汤,一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泽漆有消肿散结的作用,除了治疗咳喘,还可以治疗结核类疾病,骨髓炎

治瘰疬:猫儿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锅内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葱、槐枝,煎汤冼疮净,乃搽此膏。(《便民图纂》)

猫儿眼睛草是泽漆的别名

治骨髓炎:泽漆、秋牡丹根、铁线莲、蒲公英、紫堇、甘草。煎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治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葶苈二两(熬),大黄二两,泽漆四两。捣筛,蜜丸,和捣千杵。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加。(《补缺肘后方》)

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进食)。用泽漆四两,大黄、葶苈各三两,捣烂筛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瘰疬。用泽漆一、二捆,加水二桶,熬成一桶。去渣,再熬成膏一碗,收存瓶中。用时先以椒、葱、槐枝把患处洗净,然后用膏涂搽,几次之后好可见效。

泽漆药性寒凉,而且能化痰散结,因此对于癣疮、杨梅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疾病有效。泽漆有毒,所治疗的也大都是毒疮,也就是以毒攻毒的意思。

治癣疮有虫:猫儿眼睛草,晒干为末,香油调搽。(《卫生易简方》)

治神经性皮炎:鲜泽漆白浆敷癣上或用楮树叶捣碎同敷。(《兄弟省市中草药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治疗进行性寻常性银屑病,复方泽漆冲剂:泽漆、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鸡血藤。

泽泻的解毒散结作用还用于治疗疟疾和癌症、肝炎、肝硬化腹水。

治疗食道癌:采用20%泽漆中性皂甙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15天为1疗程。观察病例按初诊时进食情况分为5级:完全不能进食,能进流汁,半流汁,软饭,普通饭。治疗后进食情况上升一级者为好转,上升二级者为显著好转,能进任何饮食者看作临床治愈。按上述标准观察64例,结果临床治愈10例,显著好转18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显效时间一般都在用药后3~5天。但经食道钡餐摄片检查,食道癌肿块的缩小与临床进食情况的改善颇不一致,可能是泽漆中性皂甙能使肿块变软所致。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溶血现象和肝肾损害,血象亦无异常改变。对巳进行过放射治疗或局部作过活组织检查及使用过局部腐蚀性药物的病人,此药无效。

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用泽漆制成片剂或膏剂内服。片剂每次6~8片(每片含量0.2克),膏剂每次2克,均每日3次,饭后服。服后宜多饮开水,并休息片刻。25天为一疗程。一般病例一疗程;如病期迁延较久,且肝肿大较著、质地较硬或肝功能有显著变化者则须2~3疗程。共观察例,经一疗程后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肿在1厘米以内,肝功能正常)51例,进步(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肝功能基本正常)10例,无变化31例。较对照组(西药)疗效为佳。认为本品对症状消退和改善、肝脾回缩及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远期效果尚难肯定,有待观察。治程中部分患者诉口干、多尿,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治疗晚期肝癌:鲜泽漆煎汤口服,首日25克,逐步增加到克,每天分三次服用。两周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同服人参、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效果比较明显。

治疗肝硬化腹水:泽漆熬膏,温酒送服。

治疗肝硬化腹水:泽漆、青皮、六神曲各10克。萹蓄、瞿麦、麦芽、马鞭草各2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泽漆能利水化痰,散结气,散结气当然也就是通经络,因此泽漆也可以用于风湿疼痛。

脚气赤肿,走路疼痛。用泽漆、鹭鸶藤、蜂窠,等分为末。每取一两,加水五碗煎成三碗,熏洗痛处。

泽漆还可以用于治疗风热牙疼、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反复发作的口疮等疾病。

这里只说一下细菌性痢疾,泽泻是一个清热利水药,但是具备逐水药的特点,因此有泻下作用。对于慢性的肠炎泄泻当然是禁用的。但是细菌性痢疾属于实证,多是湿热为病,泽漆清热利湿,因此能够用于细菌性痢疾。

这也就是能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往往也叫做通因通用法。

泽漆的治疗范围比较广,而且它的毒性具备一些特点。单独使用泽泻煮水,给小鼠吃,就算是很大的剂量小鼠也不会死,即便是每天的剂量增加到克/千克,小鼠都不会死。一个老鼠吃这么多都不会死,可见泽漆的毒性和香加皮的毒性完全不一样。香加皮不能多用,多用会致死,泽漆则不会。

即便是用大剂量,偶尔会有一些患者表现为口干、胃部不适、上腹部疼痛等反应。泽漆寒凉,而且利水比较强,这些副作用都能理解,算不上是毒性

泽漆的毒性主要在于它的汁液,泽漆的汁液对于皮肤和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接触到以后会导致局部发红,甚至发炎、溃烂。如果误服泽漆的鲜草或者汁液,会导致口腔、食道和胃粘膜发炎、糜烂、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严重的可以导致脱水和酸中毒。

因此使用泽漆需要煮一下,或者熬膏。避免接触新鲜汁液。

泽漆作为一个大戟科的植物,兼具泻下逐水药和利湿渗湿药的特点。但是它的毒性和泻下逐水药不一样,泽漆能够很大量的使用。在药物中,剂量是真正的王者,很多疾病,少量使用效果不明显,剂量增大以后就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效果。就连西药抗生素也是一样,这一点你可以仔细去观察。

泽漆的汁液有毒,因此可以用于灭蛆,杀孑孓

泽漆喜欢红小豆,恶山药。孕妇以及气血虚的患者禁用。

蝼蛄

蝼蛄咸、寒,归胃、膀胱经。功效利水通淋,消肿解毒。

蝼蛄的咸味,不是真的咸,而是动物药都标注咸。

蝼蛄利水消肿的作用比较强,而且具有通利大便的作用,在性质上接近泻下逐水药,多用于治疗头面、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证,单独用蝼蛄就有效,比如《医宗必读》的土狗散。

也可以和大戟、芫花、大黄配伍来治疗大腹水肿,比如《奇效良方》的半边散。

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五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蝼蛄入膀胱经,能够利尿,因此也能够通淋,用于治疗石淋作痛和小便癃闭不通。

石淋就是结石、砂石尿这一类的。癃闭就是尿不出。

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

治疗前列腺肥大所导致的癃闭:蝼蛄6只(焙干研末分三次服用),茯苓30,猪苓15,泽泻10,桂枝8,怀牛膝15,荔枝核10,夏枯草15,甲珠6(研末分三次吞服),皂角刺8,地龙15。

治疗截瘫以后的尿潴留:蝼蛄粉5克,温开水送服,每四小时用药一次,小便畅通后再服两次。

治疗肝硬化腹水:蝼蛄、肉桂、炒黄柏、炒知母,研粉,每服10克,6-8小时一次。外敷用蝼蛄细粉适量加葱根、生姜少许,共捣为饼,放到肚脐部位,6-8小时换药一次。

治疗尿路结石:蝼蛄两只焙黄,研末服,每日两次。

蝼蛄是一个田间的虫类,口器很锋利,胆子小的看到屁股上的两根刺都怕被夹到。因此蝼蛄具备攻坚破难的性质,因而可以用于瘰疬、痈肿恶疮,以及妇科难产。

其实就不看蝼蛄的形态,它能通大小便,性质甚至接近于逐水药,能够通产道也是肯定的。

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蝼蛄性质寒凉,善于攻毒,因此可以用于治疗牙疼和口腔溃疡。

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本事方》)

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

另外在本草纲目还认为蝼蛄可以治疗骨鲠。

临床使用蝼蛄一般是焙干研粉,然后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外用一般是研粉调敷或者是杵鼻。

就是拿一点涂到鼻孔里,刺激鼻孔打喷嚏。蝼蛄是一个利水通经的药,杵鼻可以治疗鼻塞性的疾病。

蝼蛄的用量一般不大,每天也就是几只,剂量大一些的,比如前面提到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病例,每天40克蝼蛄粉,这个剂量就不小了。

有一些书说蝼蛄有小毒,有的说蝼蛄无毒。按照蝼蛄的特性,服用量大一些应该不会中毒,某些书提到的有小毒,应该是指的蝼蛄的功效,也就是治疗瘰疬、恶疮等,能攻破溃疡,这种力道是比较霸道的,因此称为有毒。

蝼蛄的作用比较霸道,因此气弱体虚的患者慎用,孕妇禁用。

蟋蟀

蟋蟀辛、咸,温。归膀胱、小肠经。功效利尿消肿,破血。

蟋蟀在性味上和蝼蛄完全不同,除了标志动物性质的咸味以外,蟋蟀性温,蝼蛄性寒,在性味上两者就不一样。

蟋蟀的辛味,它肯定也不是辣味,这个辛味标识的是宣散的作用。

蝼蛄的咸寒是降泄的性质,因此它通二便,通产道,都是降泄的作用。而蟋蟀辛、咸,也就降中有升,而不单纯是降。

蝼蛄也具备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癃闭、水肿、腹水、肝硬化腹水、尿癃闭、尿路结石等疾病。

治小水不道,痛胀不止:蟋婶一个。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医方集听》)

治老人尿闭:蟋蟀四只,蝼蛄四只,生甘草一钱。煎汤,分三次温服。(《现代实用中药》)

治疗难产,用干者一枚,煎汤服。

蟋蟀的通利性质和蝼蛄又不相同,蝼蛄的通利性质给人的感觉就是霸道,而蟋蟀的感觉就很温和。蟋蟀不仅有利尿的作用,能够治疗尿闭、水肿、臌胀,也有温补肾阳的一面,因而能够治疗小儿遗尿和肾虚阳痿。

治小儿遗尿:蟋蟀一个。焙,末,滚水下,照岁(数)服,如儿十一岁者,每次服一个,服至十一个为止。(《慈航活人书》)

治肾虚阳痿:蟋蟀、蜻蜒,狗肾。共为末,兑酒服。(《四川中药志》)

就这一个药,既能够治疗水湿不利导致的尿闭不通,又能够治疗肾气不足导致的小儿遗尿。既能够治疗肾虚阳痿,还能够治疗结石,治疗结石的药多伤肾气,蝼蛄就不用担心这个。

这就能够看出蝼蛄的双向调节性质。这样一个药物,它就更偏向于阴阳调整,而不是霸道的去利水。因此蟋蟀更像是宰相,而蝼蛄更像是将军

蟋蟀的药性,我手头的资料不多,比如说它的辛散的作用,破血的作用,都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来描述。

蟋蟀辛散,因此有人给它总结为解痉挛作用,退热作用,降压作用。这三大作用我手边都没有资料。只是在《药性考》中说蟋蟀能发痘。

这些作用还是值得研究,特别是在降压方面,蟋蟀能利尿,因此对于肥胖性高血压,是不是可以考虑。

蟋蟀的炮制方法和蝼蛄差不多,大体也是焙干研粉服用,直接煮也可以,我感觉炸了吃最方便也最好吃。

蟋蟀的用量,也可以参考蝼蛄,或者可以用的更多一些。但是在古书上也说蟋蟀有小毒,这方面也需要留意。

前面那个治疗小儿遗尿的方子,一岁一个,如果是十一岁就吃十一个。十几个应该没有问题。

蟋蟀的禁忌也是体虚和孕妇忌服。

赤小豆

赤小豆,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解毒退黄,消痈排脓,健脾和胃。

赤小豆也是一个常用的利水药,可以用在水肿腹胀,脚气浮肿类疾病的治疗,比如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病。

用于治疗水肿病,赤小豆和蝼蛄、玉米须、葫芦等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不伤正气,因此可以配伍一些比较霸道的利水药,用来佐治它们的烈性。也可以用于体质比较虚弱的人。

比如王好古就说: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消水气健脾胃,应该就是赤小豆的特点总结。

另外,赤小豆利水除湿,还可以用于湿热性黄疸和小便淋漓涩痛的淋病等湿热导致的疾病。

治疗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鲤鱼1条(重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0~0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治疗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围减小,精神良好,无不良反应。

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除了祛湿利水,赤小豆还具备消痈排脓的作用,这一点有些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冬瓜子。

对于疮痈肿毒,比如痄腮、丹毒、乳痈、烂疮、癣疹等,可以用赤小豆外敷,也可以煎汤外洗。

赤小豆能通乳痈,说明它具备通利性,因此也用于下奶。还可以用于治疗难产、胞衣不下。

除了治外痈,赤小豆也可以治疗内痈,比如可以用于治疗肠痈,当然单独用赤小豆用来治疗阑尾炎恐怕做不到。

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本草纲目》)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消疹汤(《本草纲目》)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细粉,和入温水、鸡蛋清或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一般一次即能消肿。治疗7例,均获效果。

赤小豆能治疗这么多痈疮一类的疾病,因此有的书上说赤小豆性寒,但是从饮食感觉上来说,真就感觉不出赤小豆的寒凉,反倒是绿豆能感觉出明显的凉性。

因此看赤小豆虽然表现没有那么寒凉,但是解毒消痈的作用也类似于绿豆。

赤小豆通利性和祛湿利水的作用也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往往是一些食疗类祛风湿方喜欢用的。

赤小豆能解毒祛湿热,因此也可以用来解酒毒。

另外赤小豆能健脾胃,祛湿,因此对于湿热导致的泄泻痢疾、吐逆等疾病也有效果。赤小豆兼有除痈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大便下血

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赤小豆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

赤小豆和绿豆,在性质大小上非常相似,在作用上也有很多相同。但是绿豆更偏清热解暑,而赤小豆更偏于利尿。

赤小豆利尿除湿,但是利尿的作用更明显,如果长期服用,用导致人的津液干枯。这一点不像是茯苓泽泻猪苓那些药能够做成散剂经常服用。在使用赤小豆的时候也需要留意。

赤小豆色红,因此可以入血,而具有养心除烦的作用,也能和血止血,用于一些血热蕴毒性质的出血症。

关于赤小豆的功用大体就说这些。它的剂量我就不说了,作为食品级的药物,安全性是非常高的。

赤小豆的禁忌: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