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Qi
黄芪
★
别名:绵芪
性味归经
黄芪性甘温,归脾、肺两经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要价值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妙趣故事
中医药古籍中对黄芪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中,黄芪被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以补为主,也可以制作成药膳,长期服用。适合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的人群。古时候写作黄耆。《本草纲目》中记载:“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现在将“耆”简化为“芪”。
很久之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非常善良,姓戴。他长得比较瘦,脸色比较黄,所以大家就叫他“黄耆”,他很精通针灸。这个人待人接物谦和,很有礼貌,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某一次,这个老人在救助一个坠崖的小孩的时候不幸身亡。后来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把长在老人坟墓边的一种味道有点甜,可以补气,止汗,消肿的一味草药叫做黄芪,在民间这种草药救了很多的病者,从此流传开来。
食疗功效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各类方剂
药材选方:
1、玉屏风散
2、防己黄芪汤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补中益气汤
食疗组方:
1、黄芪建中汤
2、黄芪补肺饮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当归黄芪乌鸡汤
5、参芪大枣粥
6、黄芪山地粥
来源:19中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