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72篇水肿病论治

人体中大约有70%的组成成分是水,人体内水循环系统的运作良好对生命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体水循环系统可以满足生命的各种生理活动,保持身体处于冷热平衡,同时可以净化人体五脏六腑。通过观察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出现问题,自然界就会出现涝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如果自然界的水体被污染,则污染源可以通过地下水、雨水、河流、气候变化等很多形式将污染源扩散到大气和土壤,进而污染到植物和生物链。如果局部的水污染严重,在局部某些区域还会出现变异的害虫和细菌,加剧对环境、气候和生态的破坏。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体水循环系统出现问题,则可能在身体内出现水肿或者口渴、干燥、缺水等身体问题;或者局部缺水,有些地方又水肿的不平衡现象。如果人体内的水循环系统被污染,污染的水源顺着血液和水液循环系统会进一步污染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和所有系统单元,如果身体内某个脏腑的水污染严重,则可能在某些组织内形成“污浊”的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产生西医所说的病毒和细菌,严重时会产生肿瘤等恶性物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内的水分不能多也不能少,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微小波动,超过合理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水分的摄入和排出应当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摄入的多,排出的少,身体内的水循环系统出现异常,则会导致多余的水沉积在体内,产生水肿。水肿会加重身体内五脏六腑的负担,同时导致身体内的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会导致脏腑衰竭。我们在26-31篇中较为详细的探讨过人体的水循环机理。简单而言,肾是人体的能源系统和水处理中心,对水系统的蒸腾和循环提供能源;肝相当于自然界的森林和树木,对水土系统的改善、保持起着疏导、存储和一定范围内的调度调节作用;肺相当于自然界的大气系统和呼吸系统,对水的蒸腾、肃降和人体气压调节起着平衡作用;脾相当于自然界的土壤,对身体内保持合适的水分起着平衡作用,维持适量的水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则不需要,同时让水在土壤内保持合适的“径流”;心相当于自然界背后看不见的“规律”,指挥一切发出命令;从中医看,膀胱连同其经络相当于人体内海洋,提供最终水源并排泄污水;三焦(三焦在中医中指的是皮肤下面的胸膜、腹膜等可以通利水的油膜系统)相当于自然界的土壤中“地下径流”,对水循环系统的分配和存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水肿病大概有5种,《金匮要略》水气病中提到:水肿“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1.风水:风水是指人体最外层的太阳系统受邪导致的水液滞留在表系统的疾病。人体表层的太阳系统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外邪攻击太阳系统导致太阳表系统中的毛孔开合失调,水液集聚在身体的最表层称作“风水”。“风水”是身体的表系统疾病,会在体表出现正邪相争的情况,所以会出现脉浮的特点,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会有身体酸重的感觉。水液聚集在皮肤最表层给皮肤造成了潮湿的环境,很容易导致我们常说的“湿疹”,如果风邪滞留在太阳表系统当中,由于“风邪”流动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位置不固定的“隐疹”。风邪和湿邪如果在皮肤中滞留久了就会导致皮肤呼吸不畅而产生内热,热邪夹杂湿邪长时间会损伤皮肤,出现皮肤的溃烂和皮肤结痂。在《伤寒论》中我们了解到,典型的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风邪入侵太阳系统导致毛孔开合失调,以表虚出汗为主的称作太阳中风。《金匮要略》原文称:“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这种水夹杂着风邪存在在皮肤表面,由于风邪飘移不固定的特点,临床经常以容易出汗、怕风和易于出现不固定的风疹和湿疹为特点。组方采用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炙甘草半两,四味药混合打粉,取大约10-15克,用生姜四片、枣一枚煮水送服。组方中防己用来祛除表系统的水分,黄芪从内向外鼓舞正气,白术和炙甘草合用固脾祛水,生姜宣发祛水,大枣补充津液。当寒邪入侵太阳表系统,由于寒邪导致毛孔收缩闭敛的特点,肺系统“通气和烟囱”的功能被削弱,所以身体会出现相对真空,首先导致水液从表系统开始滞留在身体里。“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这时可采用越婢汤的思路来治疗。用“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如果寒邪重可加附子,湿邪重可加白术。组方用麻黄开表疏通毛孔,人体内部压力恢复正常。用石膏清楚表系统闭敛造成的内热,生姜、大枣、甘草的组合健脾补津。人体太阳系统的开合恢复后,表系统多余的水液自然被代谢掉。2.皮水:处于表层的“风水”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转化为“皮水”,即多余的水邪沉积在皮下组织当中,这时会出现四肢肿,按下去皮肤不能反弹上来出现皮肤内凹的现象,四肢沉重无力。这时可采用防己茯苓汤的治疗思路: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和甘草五味药组成。用防己来通利皮下的水液,黄芪由内向外宣发正气、解表祛水,桂枝汽化膀胱加强水液的排泄,茯苓通利三焦加强小便排水的力量。3.正水和石水:相比于风水和皮水,正水和石水是水液滞留在五脏六腑的情况,也被称作“里水”。差别在于,“正水”是指人体脾肾阳虚、不能有效将身体的水液汽化进入循环系统,多余水液滞留在大腹感觉到腹满腹胀和食物不消化的感觉,水邪外溢到皮肤则会浮肿,上逆到心肺则感到喘,沉积在小腹则会导致小便不利。“石水”往往是指肾气长期虚弱,多余的水分长期滞留在小腹,小腹集聚的水液像“石头”一样,小腹摸起来非常的硬,感觉冰冷而沉重。身体内积水往往会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可以观察出来,例如眼睛下面会有明显的隆起的“卧蚕”,另外水气浸润皮肤会有肤色“黄亮”的现象。身体积水是身体水循环系统失常的后果,通常伴随有小便不利和口渴的症状。由于身体积水,水液导致肾阳不振脉象会出现沉脉。《金匮要略》中列举了五脏积水的主要表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大便夹杂着水泄);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针对脾肾虚寒的“里水”,仲景提出了麻黄附子汤(组方为麻黄、甘草、炮附子三味药),桂枝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为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这两种组方的特点是温暖少阴同时解太阳表郁之寒邪(醍醐灌顶),通过温里和解表的方式来祛除里水,后方加入了桂枝、生姜、大枣等入血分的药,同时加强了太阳系统的宣发功能。上述两种方法更适合急性的积水症状,而不适合慢性虚损性长期积水。笔者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真武汤的思路来治疗“里水”证,《伤寒论》的原方采用的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和炮附子的组方。这个组方的君药是茯苓,因为身体里积水,所以用茯苓来泄水。第二味药是芍药,在桂枝汤中我们了解到,芍药有收缩静脉的作用,通过收缩静脉可以将多余的水“挤”出来,其次,相对桂枝,芍药通过“收缩”有固持表系统和固摄阳气的作用,人体在过分发汗损失阳气后用芍药来固表并恢复脉道的弹性。第三味药是生姜,生姜除了本身具有祛水的作用外,其发散的性质还有利于祛除经脉中多余的水邪。第四味药是白术,白术的作用是健脾固水的作用,通过观察自然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水邪泛滥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加土来控制水,是“土制水”的原理。第五味药是炮附子,就是被生附子被烤过或者炒过,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在祛除经脉、肌肉和体表系统中的水邪和寒邪都会用到炮附子,从炮附子制作工艺来看,炮附子相比生附子具有把发散的性质维持在“表系统”范围的作用。卢崇汉教授在《扶阳讲记》讲到,通常把真武汤中的芍药改为桂枝来治疗阳虚水泛的症状。笔者认为,在真武汤中分别使用桂枝和芍药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真武汤中用桂枝适合治疗体内大量积水,排尿不畅的病患,但前提是要确保病患真阳是充足的,因为把桂枝放在真武汤中有开解太阳“醍醐灌顶”增加排尿的功能,有“释放”阳气的作用。长期使用桂枝真武汤很难对体质虚弱者进行善后,而且长期使用水邪排出后会导致能量提前透支,造成阴阳俱损,善后必须考虑用一些养阴护阳,补充真阴,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实现阴阳自我转化的思路,要从金匮肾气丸的思路去考虑。仲景先生在真武汤中使用了芍药,如果病患长期素来少阴不足、并且没有太阳兼证,用芍药要比桂枝更加稳妥,因为芍药固表的作用有保护和收敛身体阳气的作用,同时芍药本身也有养阴保护身体津液和利尿的作用,但芍药的收敛的作用也会对太阳系统的宣发起到破坏作用,使用时要斟酌考虑。笔者在实践经常在桂枝真武汤的基础上通过加减山药、杏仁等滋补肺阴的药物来“滋阴益阳”,对桂枝解表释放阳气进行阴精补充和保护,同时通过滋养肺阴加强肺系统的肃降来加强肾的排水能力。4.黄汗:人体的太阴脾系统主管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人体的水液,我们可以从五行的属性通过自然界来联想,太阴脾系统在五行中属土,土承载万物,土壤经过植物的生态作用,储藏了地下水、石油、各种植物动物分泌的各种生态液体,肥沃的土壤具有极强的藏水能力和调节水土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良好的土系统是用来藏水和调节水的,如果土系统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其中“蕴藏的水”就会变成“湿”,通过观察自然我们可以看到,土如果变成“烂泥”,其中藏水和运化水液的能力就会削弱,而且不能生长出植物来。人体的脾胃如果长期超负荷工作,养成长期冷热不节的习惯,肥沃的“脾土”则很可能变成贫瘠的“烂泥”,导致人体五脏六腑积湿造成长期湿气困扰的体质性问题。“黄汗”的特点是湿邪通过脾系统进入到人体的血液和肌肉当中,湿气会阻碍人体太阳系统的宣发和外界的能量交换,所以会郁结化热,临床变现为怕热和容易出汗,汗液发黄有油性粘黏皮肤。仲景采用了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组方为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醋一升。组方用黄芪来升举大气,通过强肺呼吸来加强湿气的“蒸发”,用桂枝芍药的组合改善身体的运化和汽化功能,醋具有收敛的作用,可抑制湿气蔓延,同时和桂枝芍药的组合可有效加强肝系统功能,有“培木养土”的功效,亦可加强肝系统对水液的疏导。慢性、长期的黄汗可导致人体积湿沉重,阻碍阳气的宣发造成身体内阳气宣发不畅,身体上热下寒,皮肤呈病态的黄色,身体气机郁结不通,令人烦躁而发热,时常胸中疼痛。治疗可用桂枝汤加黄芪从内向外宣发通透太阳之气机,同时可祛湿健脾,恢复人体郁结不通的气机。作者:同人,原文首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