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黄芪的应用

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见《岳美中论医集》)可见,《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证,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仲景用黄芪重在扶正祛邪,他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配以淡渗祛湿药、通经活络药、祛风散寒药等,治疗疑难疾病。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是否矛盾呢?非也。这正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清代邹澍《本经疏证》在分析仲景用黄芪后说:“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唯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可见黄芪在补虚功效上,并非单一走向,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