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历代本草汇言

葶苈子

葶苈子(葶苈、大室、大适、丁历、蕇蒿)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和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均系野生。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肃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临床用名有葶苈子、炒葶苈子。

《神农本草经》:亭历(旧作葶苈,《御览》作亭历)味辛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平泽,及田野。

《名医》曰:一名下历,一名蒿,生藁城,立夏后,采实阴干,得酒良。

案《说文》云:亭历也。

《广雅》云:狗荠,大室,亭苈也。

《尔雅》云:,亭历。郭璞云:实叶皆似芥。

《淮南子》缪称训云:亭历愈张。西京杂记云:亭历死于盛夏。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药性论》:臣,味酸,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日华子本草》: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开宝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本草衍义》: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辛。无毒。

《本草》云∶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及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便。久服,令人虚。又云∶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液》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榆白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之。

《滇南本草》:甜葶苈子,又名麦蓝菜。味苦、辛,性寒。主治下气、定喘消痰、利小便、消水肿,疗面皮浮肿。

(附方)治面皮浮肿或咳嗽喘吼。大腹皮生桑皮葶苈子引用通草煎服。气喘加苏子。小便涩加木通车前子。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葶苈、苦仁之苦、甘,所以泄满。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属木,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也?葶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经》既言味辛苦,既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不可久服。

《本草蒙筌》:

曹州葶苈,丹州葶苈。

味辛、苦,气大寒。沉也,阴中之阴。无毒。一云∶小毒,用之当熬。陕西河北俱多,曹州(属山东)出者独胜。

延生田野,收采夏间。粒如黍扁小微黄,制隔纸文火略炒。恶僵蚕石龙芮,使榆皮得酒良。

种因甜苦两般,证量轻重各用。

苦葶苈行水走泄迅速,形壮证重者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非此难痊;(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出仲景方。)痰饮咳不能休,用之易愈。主症瘕积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久服虚人,须记勿记。

《本草纲目》: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气水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尔。既不久服,何重杀人?《淮南子》: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通月经。宜大枣。

《药鉴》:气大寒,味苦辛,沉也,阴中阴也。无毒。有甘苦二种。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迟缓,要在看病症之轻重而用也。逐膀胱伏留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服之即愈。痰饮咳不能休,用之立痊。主癥瘕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仲景治伤寒胸内停水作胀者,十枣汤内用之是也。

《本草经疏》:葶苈禀阴金之气以生,故其味辛苦,大寒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为手太阴经正药,故仲景泻肺汤用之。亦入手阳明,足太阴经。肺属金,主皮毛,膀胱属水,藏精液,肺气壅塞则膀胱与焉,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下窍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本剂》云:泄可去闭,葶苈之属是矣。至苦极寒,有泻无补,暂用尚能损真,久服宁不令人虚也。

简误:葶苈,泻肺利小便,治肿满之要药。然味大寒,走而不守,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犯之则轻病重,重必危,慎之!近世甜、苦二种,据《本经》云辛苦,则甜者非矣!总之,疗体皆以行水泄闭为用,多服久服,咸不宜耳。

《雷公炮制药性解》:葶苈,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主水肿结气、膀胱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同糯米焙黄,去米用。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石龙芮。

按:葶苈辛走肺,苦走心,膀胱者肺所绾也、脾土者心所生也,故皆入之。大伤肺气,渗泄下元,用之不当,杀人甚捷。稍涉虚者忌之。有甜、苦二种,苦者太猛劣,甜者性少缓。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味辛苦。凡使,以糯米相合,于燠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本草乘雅半偈》:亭亭能历历,便非止于亭者。

辛寒,无毒。

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曰∶出城平泽田野间,汴东、陕西、河北州郡亦有之。近以彭城、曹州者为胜,他处者不堪用也。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根而色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色,遂结角,列子亭亭,扁小如黍粒,微长而黄,味苦入顶,微甘者狗荠也。月令孟夏靡草死。

注云∶狗荠,葶苈之属是也。一种单茎向上,叶端出角,其实肥大而短;一种叶近根下,作奇生,如芥叶,其角细长者,此皆异种,不可不辨。修事,以糯米合置燠上微焙,俟米熟,去米,捣碎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白僵蚕、石龙。

曰∶水止曰亭,行止曰历。史记云∶决河亭水而注之海,盖以功用为名。故决渎水道,诚急方之泄剂也。若气结为症瘕,为积聚,为饮食寒热,皆止固不迁,决而泄之。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之属是矣。

《本草易读》:拌糯米炒用。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

辛,苦,大寒,无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下气行水,消肿除痰,止咳定喘,通经利便。破积聚症结,解风热痱痒。虚人忌之。生田野间。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三月开花,色黄淡。结角粗且短,角中细子色黄。

一种狗芥,叶似芥,近根下作歧,生角细长,盖甜葶苈也。

通身肿满,苦葶苈,枣肉丸,双皮汤下。(验方第一。)

水肿喘满,面赤烦渴,小水不利,甜葶苈、汉防己、猪苓丸服,白汤下。(第二。)

水肿尿涩,先煮大枣,去渣,入葶苈末,再熬丸服。(第三。)

积聚腹胀,一升熬之,酒五升浸七日服。(第四。)

痰饮咳嗽,同知母、贝母炒末,枣肉、砂糖丸弹大,含咽之。脉弦紧者。(第五。)

痰喘,枣肉丸服。(第六。)

咳而上气不卧,或一身肿或面肿,或足肿。以微火熬研,绢盛浸酒中三日,每服两枣许,以利为度。(第七。)

月水不通,蜜丸绵包纳阴中,数易之。未生子者不可用。男不在家者不可用。(第八。)

头风疼,为末,以汤淋沐头三四度。(第九。)

白秃头疮,为末涂之。(第十。)

葶苈大枣汤:葶苈,捣丸弹大。枣十二,水三盅,煎二盅,入葶苈丸一枚,煮取一盅,(诸方第一。)顿服。治不卧。

《本草崇原》:气味辛寒,无毒。主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葶苈子始出藁城平泽田野间,汴东、陕西、河北州郡亦有之,近以彭城、曹州者为胜。春初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故《别录》名狗荠。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于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元注皆云∶靡草、狗荠、葶苈之属是也。)

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癥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膹满急者,非去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耳。)

《药性解》:葶苈,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主水肿结气、膀胱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

按:葶苈辛走肺,苦走心,膀胱者肺所绾也、脾土者心所生也,故皆入之。大伤肺气,渗泄下元,用之不当,杀人甚捷。稍涉虚者忌之。有甜、苦二种,苦者太猛劣,甜者性少缓。

《景岳全书》:味苦,大寒,沉也,阴也,气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气,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葶苈能泄气闭,气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气贲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气虚者,不可轻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谓也。第此有甜苦二种,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缓。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本草备要》:大泻气秘,通,行水。

辛、苦,大寒。属火性急,大能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膹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水湿泛溢,为肿胀,为痰嗽,为喘满)通经利便。久服令人虚(《十剂》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大黄泄阴分血闭,葶苈泄阳分气闭。气味俱厚,不减大黄。然有甜苦二种,甜者性缓,苦者性急,泄肺而伤胃,宜大枣辅之。仲景有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气喘急不得卧。昂按∶辅以大枣,补土所以制水)。

子如黍米,微长色黄。合糯米微炒,去米用。得酒良。榆皮为使。

《本经逢原》::葶苈苦寒不减硝黄,专泄肿中之气,亦入手阳明、足太阳,故仲景泻肺汤用之。肺气壅塞,则膀胱之气化不通。譬之水注,上窍闭则下窍不通,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诸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降,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诸病,亦能泄大便,为其体轻性沉降,引领肺气下走大肠。又主肺痈喘逆,痰气结聚,通身水气,脾胃虚者宜远之。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反乃成病。葶苈有甘,苦二种,缓急不同。大抵甜者下泄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复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之水气贲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金匮方》云:葶苈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本草经解》:葶苈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症瘕积聚结气者,气结聚而成积,有形可征者谓之症,假物成形者谓之瘕,葶苈入肺,肺主气而味辛,可以散结也。

小肠为受盛之官,饮食入肠,寒热之物皆从此运转,如调摄失宜,则寒热之物积矣,葶苈气寒,可以去热,味辛可以散寒。

下泄膀胱,葶苈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本草从新》:大泻气闭、通、行水。

辛苦大寒。性急。大能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症结。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皆水湿泛溢。)通经利便。(十剂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大黄泄阴分血闭、葶苈泄阳分气闭。)性峻。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气喘急不得卧、庵曰∶辅以大枣、补土所以制水。)子如黍米微长。色黄。糯米微炒。去米。或酒拌炒。榆皮为使。(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汤淋汁、沐头三四度、即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水饮所结之疾。)饮食寒热。破坚逐邪,(亦皆水气之疾。)通利水道。(肺气降则水道自通。)

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得配本草》:得酒、大枣良。榆皮为之使。恶白僵蚕、石龙芮。

辛、苦,大寒。入手太阴,兼足太阳经气分。大泄阳分之气闭,下泻膀胱之留热。膈中痰饮喘促,得此能疗。肺中水气膹急,非此不除。(水结由于气热,惟此清之。)得大枣,治肺壅,不伤胃。配防己,治阳水暴肿。

酒淘净晒干,纸上同糯米炒,去米研用。虚人禁用。(泄真气也。)仲景曰:葶苈傅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本草求真》:[批]泻肺中水气。

葶苈专入肺,兼入胃。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症,诸症皆就水气停肺而言。无不当用此调。昔本草十剂篇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但大黄则泻脾胃阴分血闭;葶苈则泻肺经阳分气闭。葶苈有苦有甜,甜者性缓,虽泻而不伤;苦者性急,既泻肺而复伤胃,故必用以大枣补土以制水,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观《金匮》所云,用葶苈以治头疮,药气入脑杀人,其意大可知矣。

《神农本草经读》:味辛寒。主癓瘕积聚结气,(水饮所结之疾,)饮食寒热,破坚逐邪,(亦皆水气之疾,)通利水道。(肺气降则水道自通。)

徐灵胎曰: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

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本草便读》:葶苈子

功专苦降。气属辛寒。泻肺气以行痰。水满上焦喘可愈。利二肠而治咳。热从下导胀能消。(葶苈子苦辛寒。入肺家气分。大泻肺脏水邪。凡仁皆降。故能降气行痰。肺脏热结者宜之。若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有甜苦二种。苦者性急下泄。甜者性缓。乃大泻肺气之药。气降则诸邪皆散耳。)

《本草撮要》:味辛寒。入手太阴阳明经。足太阳经。功专降气止喘。治上气水蓄。得汉防己治阳水暴肿。得大枣治肺壅喘急。有甜苦二种。甜者性缓。苦者性急。泄肺伤胃。宜与大枣同用。得酒良。榆皮为使。糯米微炒。去米入汤剂。

《本草害利》:

〔害〕虽为泻肺,利小便,治肿满之要药,然味苦大寒,性峻走而不守,泄肺而易伤胃,不宜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者。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化者,法所咸忌。犯之,轻病重,重病危,须慎之。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有甜苦二种,苦者力峻,甜者稍缓,更宜大枣辅之,气虚人误服之,祸不旋踵。

〔利〕苦辛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疏肺下气,消痰平喘,而理胀通经利水。

〔修治〕立夏后采实,阴干,以糯米相合,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或酒炒。

《本草分经》:辛、苦,大寒。性急力峻,下气破结,行膀胱水,除肺中水气贲急,通经利便。

《本草思辨录》:大黄泄血闭而下热,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凡水气坚留一处有碍肺降者,葶苈悉主之。惟泄肺而亦伤胃,故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大枣辅之。

甘遂味苦甘,所治在中与下,能利水谷之道,故治留饮宿食,葶苈味苦辛,所治在上与表,但利水道,故主结气饮食寒热。试以大陷胸汤丸证之,大黄荡实涤热,上中下咸到,性极峻厉,故汤丸皆以为君,为陷胸之主药。陷胸汤加芒硝甘遂,而一则煮一两沸,一则内末者,以二物皆下趋极易,欲其回翔胸膈,化水食而软坚也。陷胸丸之证,曰项亦强如柔痉状。项强二字,实此证之主脑。按素问太阴在泉项似拔。项似拔者,湿上冲也。此强而非拔,为水结在肺无疑。曰如柔痉状,则与柔痉相似而不同可知。然则何以治之?夫结胸由于误下,误下故正虚邪入,水饮宿食,遂互结而不下,要其所入之邪,太阳病未解之阳邪也。阳邪劫液,故筋失所养而项强,是宜泄其为患之水,濡以柔筋之液,而大逐其心胃之热实,故用大黄硝遂无二致,而法则有变,药亦宜加矣。杏硝合研,所以润液而柔项;遂蜜同煮,所以安正而化结;葶苈泻肺水,为是方水结之专任,变汤为丸者,以项强不可以急图也。葶苈与甘遂,可同年语乎哉。

《本草择要纲目》:

辛寒无毒。阴中阳也。

通利水道。疗肺壅上气。止喘促。除胸中痰饮。但葶苈属火。性急善下。与大黄同功。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

《饮片新参》:

甜葶苈

形色:色红,形如虾子。

性味:甘淡平。

功能:清肺,顺气止咳,养胃生津,利尿。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包煎。

禁忌:风寒咳嗽者忌用。

《药征》: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痈结胸。

考证

葶苈大枣汤证曰∶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

以上一方,葶苈捣丸如弹丸大。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

以上一方,葶苈半升。

己椒苈黄丸证曰∶肠间有水气。

以上一方,葶苈一两。

大陷胸丸,则水利而疾愈,然则葶苈之治水也明矣。

互考

或问曰∶葶苈大枣汤、桔梗汤、桔梗白散,同治肺痈,而异其方,何也?为则答曰∶用桔梗之证,浊唾腥臭,久久吐脓者也。用葶苈之证,浮肿清涕,咳逆喘鸣者也。故因其见证而处方,不为病名所绊,斯为得也。

《淮南子》曰∶葶苈愈胀。为则按∶胀是水病也。

品考

葶苈有甜苦二种。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苈也。或曰∶关以东间有之。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蒿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

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也。

《中药大辞典》

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独行菜:生于田野、荒地、路旁。分布东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

北美独行菜:生于山坡、路旁等杂草丛中。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福建、江西等地。

播娘蒿:生于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顶苦。

凡使,以糯米相合,于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中药大辞典》

葶苈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

1.葶苈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葶苈子醇提物有强心作用,可使在体蛙心停止于收缩期;增强兔、猫的心脏收缩,减慢心率,阻滞传导;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葶苈甙在心电图上表现有强心甙的作用。对麻醉猫有短暂升压作用,对结扎冠脉左降支的兔心,可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肌摄氧量增加,对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改变均呈治疗作用。对实验性心肌梗死效果优于毒毛旋花子苷K。

2.葶苈子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苄基芥子油(异硫氰酸苄酯),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他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3.葶苈子有抗肿瘤作用。

4.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5.葶苈子有平喘作用。

(整理编辑/陈曦)

(审核校对/裴子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8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