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胡希恕解读《经方》讲座第二部分金匮要略十五、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已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这个说皮水,皮水不是(只有)一种治法,而是各种不同。如果“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就在皮肤里,皮水嘛,是这样子。如果“四肢聂聂动者”,要用防己茯苓汤。“四肢聂聂动”是什么意思?是有水气在皮肤里,如果再有气上冲,水气相击,要微微动,“聂聂动”就是微动的一个状态。如果只有水,没有气上冲,它不会动的。所以桂枝配合茯苓,就治筋惕肉瞤、肉跳,那是桂枝、获苓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情形,桂枝治气上冲,茯苓祛水。那么这个方子(防已茯苓汤)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桂枝甘草(1P页)做基础的方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它是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大量用茯苓六两、它也祛水,但是治肉动,尤其与桂枝配伍。这个方子以防已、茯苓祛水,黄芪实表。因为皮水都是络脉虚,黄芪这个药既能补中,又能实表,所以补中益气要用黄芪的。表不实,水气不去。假设这个方子不用黄芪,我们用桂枝、甘草、防已、茯苓,当时也能消肿,不是不能消肿,但是马上就回来了。(因为)它还虚着呢,水去还来,你非得根本上解决,不虚了,水在(络脉)里头站不住了,把水祛掉病就马上好了。所以治皮水,(防已茯苓汤)这个方子还是一个主要的方子。那么在临床应用如果没有四肢聂聂动,也没有气上冲的情形,或者说没有桂枝甘草证,我们用上边的方子——防己黄芪汤,也不是不可以的,也治这个病(无四肢聂聂动的四肢肿之皮水),你要看情形啊。如果有桂枝甘草汤证,又有表虚,有皮水的情况,就得用本方防己茯苓汤了。所以得辨证,防已茯苓汤主要得有四肢聂聂动的症状,用防已茯苓汤这个方子特别好使。、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越婢加术汤前边讲过了。甘草麻黄汤搁在这个地方有些问题,咱们不得不讨论。用甘草麻黄汤可以治风水的,不能治里水。小便不利造成的水肿,不利小便,只是用甘草麻黄汤是危险的事,我恐怕这一段都是错误的。大家的注解都这么注了。这个(甘草麻黄汤)主要还是治风水。风水有自汗出的,续自汗出,里头有热,它要汗出,用越婢汤就是这个道理;假设(风水)不是汗出,喘而急迫,无汗,这类的风水用甘草麻黄汤是对的。所以这一段很成问题,一般注家都是敷衍了事就过去了。据我的研究,甘草麻黄汤在里水的时候,也就是有小便不利为主的这种水气病,叫我看是用不得的。如果小便不利,水停在里,不先利小便,攻表是没用的,有时还激动水气,造成很多的问题。所以据我看,这段有问题,留在这个地方大家谈论。据我看(甘草麻黄汤)它是治风水的,是治风水无汗这种类型。这个书错误是有的,所以到这个地方应该拿出来大家讨论讨论。甘草麻黄汤,是无汗而急迫可用的方子,用甘草缓急。喘、无汗的这种水肿,有用甘草麻黄汤的机会。前面我们讲的里水的情况,“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这叫里水。用越婢加术汤是没有问题的,要用麻黄汤成问题的。(里水)用越婢加术汤,不用越婢汤,要越婢汤而加术,兼利尿嘛。这书的条文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单独这一节它用甘草麻黄汤,我越寻思越觉得不对头,各家可没像我这么解释。但我觉这是成问题的,搁这块大家讨论讨论。甘草麻黄汤纯粹是发汗的,“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一升不出汗,你再服就要出汗了。“不汗,再服",它要让患者发汗嘛,所以(甘草麻黄汤)治小便不利的里水是成问题的。(编者按:以上内容摘自《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学苑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5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