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兰
(香水兰兰泽草煎泽草都梁草女兰千金草水香燕尾香大泽兰省头草孩儿菊香草)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路旁灌丛或溪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临床用名佩兰。
兰草:三月上巳,浴水佩兰
《神农本草经》:兰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泽。
《名医》曰:生大吴,四月五月采。
案《说文》云:兰,香草也;《广雅》云:蕳,兰也,易,其臭如兰,郑云兰,香草也,《夏小正》,五月蓄兰;《毛诗》云:方秉蕳分,《传》云蕳,兰也;陆玑云:蕳即兰,香草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范子计然》云:大兰出汉中三辅,兰出河东,宏农,白者善,元杨齐贤注李白诗,引本草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云,都梁是也,水经,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与兰大抵相类,颜师古以兰草为泽兰,非也。
《名医别录》:兰草,无毒。除胸中痰癖。
《本草衍义》:诸家之说异同,是曾未的识,故无定论。叶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生于幽谷,益可验矣。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唐白乐天有种兰不种艾之诗,正为此兰矣。今未见用者。《本经》苏注:八月花白。此即泽兰也。
《本草衍义补遗》:禀金水之清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为用有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入药煎煮用之。东恒方中常用矣。东垣云:味甘性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益气润肌。《内经》云:消诸痹,治之以兰是也。消渴症非此不能,凉胆痹必用。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平、寒。无毒。即春秋开花,兰香叶也。幽谷深林,随处俱有。叶长不瘁,花小甚香。凡入药中,采叶煎服。利水道,劫痰癖,益气生津;杀蛊毒,辟不祥,润肤逐痹。胆瘅必用,消渴须求。东坦有云∶能散积久陈郁之气;《内经》亦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久服不老,轻身通神。
(谟)按∶兰草生于深林,似慎独也,故称幽兰。其叶长青,其茎深紫。与蕙相类,逢春出芽。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名兰;一干五六花,而香不足者名蕙。花同春开,但兰花先而蕙继之。然江南之兰只春芳郁,荆楚闽广秋复再芳,故有春兰秋兰不同尔。丹溪云∶幽兰叶禀金水清气,而似有火。人知花香之贵,不知叶用有方。如东垣之所云也。况药味载诸《内经》
甚少,而兰独擅名,非深有功力,其能致乎。
《本草纲目》:《素》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辛能发散故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也。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
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
《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上品)
辛平,无毒。
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
曰∶兰草,香草也。别名都梁香、千金草,即孩儿菊、醒头草也。礼记佩兰。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书衣中,主辟蠹者,皆此兰也。出太吴池畔,及溪涧水旁下湿地。荆州记云∶都梁有山,下有水,清浅之中,生兰草。诗疏云∶郑俗,三月男女秉于水际,以自祓除者是也。二月宿根再发,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光泽有岐,嫩时可,可佩。八九月渐老,枝头成穗,作花红白,状似鸡苏,久之花瓣转白,绒裂如球,球中有子一粒,绒着子上,色黑,味苦,臭香气烈,即千金花也。一种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茎叶花实都同,但山泽有分,功用亦异。与泽兰同类异种,故兰草名大泽兰,泽兰名小泽兰,二种皆生水旁。但泽兰茎方节短,叶上有涩毛,气味俱疏淡,功用则迥别矣。近世之所谓兰,非古之所谓兰草。兰生山谷,叶如麦冬而稍长,四季长青,不畏霜雪,迎春开花,花出根底,一干一朵,亦有一干数朵者,小兰也。若生闽、广,叶似菅茅而稍短,四季长青,畏霜雪,及春风。入夏开花,花出根底,一干数朵,亦有一干一朵者,秋兰也。朱子离骚辨证云∶古之香草,花叶俱香,燥湿不变,今之兰类,花萼虽香,干则腐臭,叶又不香,不识何时以幽兰误兰草也。方虚谷订兰说云∶古之所谓兰,即今之孩儿菊,千金草。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根名土续断,花萼馥郁,故得兰名。杨升庵云∶世以蒲宣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吴草庐兰说云∶兰草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幽兰无枝无茎,草之芳者也。因山谷称之,置之座右,世遂谬指为离骚所称之兰以此。
曰∶臭香,味辛,气化中药也。故主益气,利水道。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兰,阑也,泛阑流离也。又兰,阑也。阑辟不祥也。主杀蛊毒,通神明,令轻身不老也。花即千金花,苗即千金草,以花煮酒,臭类木香,苦甚黄连。用治滞痢,获效颇捷,正阑辟不祥,利水道,宣气四达之功耳。
《本经疏证》: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津液在脾,不输化而上溢,自关水道不利,积久相因,阳盛者为内热中满,阳虚者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气味不燥复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本经素问原默相印合,无二致也。畜兰家论溉灌之法曰,凡水须用雨水、河水、皮屑水、鱼腥水、鸡毛水、浴汤,尤善积久陈水上生缘苔者,大忌井水雪霜,尤忌春雪,一滴著叶,则一叶焦枯,观此则病之受清洌者,与此不相宜矣。其论位置之法曰,不宜太高,高则卫阳,亦不可太低,低则隐风,地不必旷,旷则有日,亦不可太狭,狭则蔽气,观此则著于四畔之病,亦与此不宜矣。其论超向之法曰,前宜面南,后宜背北,盖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延东日而避西阳也,观此则病之偏寒偏热者,又与此不宜矣。惟其独标清化,不厌肥甘,饱饫肥甘,偏培清化,可谓钟清化于肥甘,引肥甘从清化者非耶,此素问之旨也。惟其爱超阳和,乃嫌烈日,最喜疏荡,复恶寒风,可谓延温煦以化阴,引阴凝使随阳者非耶,此本经之旨也。蒋汉房曰,他草他花,芳者皆得收藏以为香,独兰陈则绝无香味,故取其新鲜以化陈腐,有贵者喜兰畜百千本,命僮司之,其僮窃取花瓣露珠积成盈瓯,一夕嗓之,觉沁入偏体皆为爽然,而口气清芳者经时历月,因致多寿,是其化陈为新之功固何如乎?李濒湖等毒口诋兰以盗窃兰名,而以系儿菊为真兰,不知所谓真兰者,其功能果得与素问本经切合如此否也。
《得配本草》:一名省头草,一名孩儿菊,亦名香草。
辛,平。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气分。除陈气,(肥甘积滞不化之气。)止消渴,利水道,消痰癖,疗胆疸,辟恶气,散痈肿,调月经,解中牛马蛊毒。
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俱生水旁下湿处。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采而佩之。胃气虚者禁用。
《本草撮要》:味辛。入阳明太阴经。功专消渴。散结滞。清肺消痰。为妇科要药。产后水肿血虚浮肿。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下神效。防己为使。
《饮片新参》:
形色:色青晦。
性味:香苦平。
功能:化湿,开脾胃,进饮食。
分量:一钱至二钱。
用法:生用。
禁忌:脾胃气虚者慎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大吴池泽,四月、五月采。
方药世人并不复识用。大吴即应是吴国尔,太伯所居,故呼大吴。今东间有煎泽草名兰香,亦或者此也,生湿地。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生溪边或原野湿地,野生或栽培。分布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主产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须要识别雄、雌,其形不同。大泽兰形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养荣合;小泽兰迥别,采得后看,叶上斑,根须尖,此药能破血,通久积。
凡修事大泽兰,须细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中国药典》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1.佩兰%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表明对多种杆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日本佩兰中的生物碱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生物总碱在体内试验中与环磷酰胺合用在抗肿瘤方面呈协同作用。
(整理/吕涵宁)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