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middot绪论至第六

金匮要略笔记

绪论

北宋王洙发现《伤寒杂病论》,林亿整理校订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共首方,味药,40余种病,论述脉象条文条。

有四首方剂只列方名未列药物:黄连粉,附子汤,藜芦甘草汤,杏子汤。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进。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时,陽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0、问曰:经云:"厥陽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陽无陰,故称厥陽。

厥阳:阳气上逆。厥,逆也,有阳无阴指阳盛阴竭。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脾能伤肾:伤,制约。治肝实证可以:泻肝,实脾,宁肺。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在藏:在里邪热互结:猪苓汤,桃核承气汤,承气汤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痉病

1、太陽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陽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1、太陽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病机:柔痉。外感风邪,内伤津液,筋脉拘急。方药: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2、太陽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病机:欲作刚痉。外感风寒,邪阻筋脉,筋脉拘急。方药: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先煮麻黄,葛根。治疗:发汗祛邪,舒缓筋脉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病机:里热致痉。阳明热盛,耗伤津液,化燥成痉。方药: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湿病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4、太陽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治法:微汗,利小便。禁用大汗(大汗易伤阳气风湿未能俱去),火攻,攻下。

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机:头中寒湿治疗:内药鼻中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机:寒湿在表方药: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不可以火攻之:防大汗。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机:风湿在表。风湿相搏,化热化燥。方药: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病机:风湿在表兼卫表气虚证方药: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桂枝附子汤

病机:风湿相搏表阳虚风重于湿方药: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2、白术附子汤病机:风湿相搏表阳虚湿重于风方药: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机:表里阳虚,风湿俱盛方药: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

###喝病

禁用汗法

太陽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药: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百脉,泛指全身血脉,宗,本也。

9、百合病见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见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见陽攻陰,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陰攻陽,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病机:心肺阴虚,百脉失养。方药: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百合炮制方法: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沫),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大便当如漆:指地黄本色,生地黄使大便色黑。

###狐惑病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病机:湿热化生虫毒(中焦)方药: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去滓再煎

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阴阳毒

14、陽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方药: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15、陰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用法: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历节

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机:风湿历节。风寒湿外袭,痹阻筋脉,化热伤阴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滋阴清热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病机:寒湿历节方药: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治法:温经散寒,宣痹除湿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陽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轻证: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陽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血痹,陰陽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重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病机:卫阳不足,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方药: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虚劳

重在脾肾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的人脉大为劳是阴虚阳浮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病机:虚劳失精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治法:调和阴阳,潜镇固涩

天雄散方虚劳失精,寒滑第一方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虚劳里急。中焦阴阳两虚,偏于脾气阴虚方药: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中痛,中虚萎黄,妇人中虚腹痛呕吐不宜小建中汤

阴阳两虚为何从健中论治

1理论依据:《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2脾胃是气机之枢:枢纽中气,阴升阳降。3脾胃升降运动与运化的关系:升降运动产生气血,气血支持气机升降运动。4调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升降有序,寒热错杂可纠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病机:虚劳干血

何谓缓中补虚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补虚、祛邪重于扶正以方示法:补虚化瘀、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剂型:峻剂丸服、以蜜为丸、丸者缓也、以缓攻瘀血。目的: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瘀、使瘀去新血生。

甘温扶阳法: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黄芪建中汤

调和阴阳: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扶正兼祛邪双重的有:薯蓣丸,大黄蟅虫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5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