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二)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八)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九)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十一)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十二)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十三)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十四)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一)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七)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十一)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十八)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十九)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二十)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四)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二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一)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五)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十)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十三)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十四)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十五)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二)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五)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二)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八)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十四)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十八)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五)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八)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九)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十)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十一)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十二)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十三)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四)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十五)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二)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五)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六)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七)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八)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二)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九)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十一)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十二)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十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十五)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十六)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十七)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十八)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十九)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七)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十六)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二)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十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十五)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十六)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十七)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十八)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二二)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二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二四)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二五)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二六)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二七)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二八)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二九)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三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三一)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三五)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三六)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三七)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三八)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三九)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四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七)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十)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用栝蒌瞿麦丸主之。

(十二)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十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三)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四)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五)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十一)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十八)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二十)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二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二三)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二四)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二五)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二六)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二七)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二八)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二九)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三二)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十三)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十四)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十五)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十六)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十七)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十八)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十九)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二一)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二二)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八)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十)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十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十三)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十四)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十五)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十七)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八)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九)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一)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十二)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十三)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十六)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十七)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十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二十)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二一)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二二)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二三)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三七)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四)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四七)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一)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三)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四)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四)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六)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四)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五)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六)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七)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

(九)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十)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一)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四)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五)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六)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九)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十)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十一)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六)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九)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十)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十一)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十二)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十三)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十四)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十七)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十八)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十九)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目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5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