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講:關節酸痛、遊走不定,加防風、羌活、獨活;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加大川、草烏用量,並加桂枝、海風藤;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加炒蒼術、川樸、莶草、海桐皮;痹證曆時較久,反複發作,關節僵硬變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治風濕性關節炎的秘招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不注意保養,稍微壹上年紀就百病出,比如風濕性關節炎,剛開始不嚴重的時候,血沈慢慢開始增高,壹般人都不當回事,能忍就忍了,覺得疼就加個護膝,頂多再穿厚壹點就行了,時間壹天天的過去,有的就拖成遷延難愈的慢性病了,風濕性關節炎到底該如何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系因風寒濕邪,傷于筋骨肌肉使然。
脈證機理:平人正氣充旺,氣血調暢,衛固于外,營守于內,表裏調和,風寒濕邪無由侵入,故風濕性關節炎弗作。
由于勞傷中氣,脾濕增而胃氣滯,納食減而運化遲,化源不足,氣血虛弱,腠理空疏,衛外不固。壹旦汗出當風,或居處寒冷,或淋雨入水,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膝踝者,衆水之?
壑,諸筋之會聚,風寒濕邪入侵,則遊走筋骨之間,痹著于諸節肌肉,致使痹痛遍曆筋骨諸節肌肉,是病風濕性關節炎。《素問·痹論》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即系指此。
足之三陰經起于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腎之升,賴乎脾土之升。勞傷中氣,脾濕不運,肝腎亦郁而不升。癸水不升,則腎家寒,不生乙木,肝木郁動而風作。
脾主肉,腎主骨,肝主筋,濕淫則傷肉,寒淫則傷骨,風淫則傷筋。風寒濕邪合傷于三陰之經,故症見筋骨痹痛,遍曆諸節,肌肉疼痛,甚則小關節腫脹變形。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乃地下之濁邪,所傷在下,故痹痛多在腰股膝踝,痹著不移,痛楚難耐,《素問·痹論》所謂“寒氣盛者爲痛痹,濕氣盛者爲著痹”是也。
風爲陽邪,善行走竄,故而全身疼痛,遊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諸節尤劇,《素問·痹論》所謂“風氣盛者爲行痹”是也。
脾腎濕寒,肝木郁陷,膽胃必逆,故症見心慌氣短,納差消瘦,午後身熱,或見自汗。脾濕腎寒,肝木郁遏,故脈現細儒,稍澀,或稍弦緊,關寸大,或關尺大。濕盛則脈偏儒澀,寒盛則脈偏沈緊,風盛則脈偏弦數,舌苔白膩。
治療健脾疏肝,暖腎行瘀,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處方:土伏苓15g,澤瀉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全當歸9g,廣橘紅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丹參15g雞血藤12g,路路通12g,青浮萍9g,補骨脂9g。水煎溫服。
方解:土伏苓、澤瀉培脾滲濕,強筋壯骨;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行瘀,活血止痛;炒杜仲、補骨脂溫陽補腎,壯腰止痛;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丹參、雞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青浮萍疏通經絡,利濕消腫。
加減
疼痛重者,加炙米殼5g,暖下止痛。脈現關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6~9g,疏肝升陷。脈現儒澀、下肢腫痛重者,加漢防己9g,或加懷牛膝6~9g,利濕消腫,行瘀止痛。
風濕熱、四肢不腫、關節疼痛、時而發熱汗出、脈沈緊者,加生黃芪30~60g,補氣止痛。坐骨神經痛者,去丹參,加炒乳香9g,通經止痛。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脈現細儒、關尺大者,去粉丹皮、全當歸、法半夏,加桂枝9g,川芎9g,疏肝升陷,通經止痛,或徑用“桂芍知母湯”加全當歸9g,丹參15g治之。
忌宜:居處忌潮濕,宜溫暖;忌房勞;宜食營養性高之飲食。
按語
風濕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學“曆節”範疇,《內經》名“痹”,以疼痛遍曆諸節爲特征。風濕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之作,內因正氣之虛,外因風寒濕邪乘虛而入。
正氣之虛,系因肝、脾、腎三髒虛寒,外邪之入,舍于筋骨肌肉,故治療首當溫暖中下,培補正氣,實表以絕邪氣入侵之門徑,通經活血,以止疼痛。
老和尚講:治療中成藥:汪痹沖濟,益腎蠲痺!
草藥湯濟:關節酸痛、遊走不定,加防風、羌活、獨活;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加大川、草烏用量,並加桂枝、海風藤,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加炒蒼術、川樸、天麻、防風、莶草、海桐皮,痹證曆時較久,反複發作,關節僵硬變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山野壹僧、娑婆壹經
振海堂健康管理ZHTGYG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