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繁,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原文,浅谈下其解析,文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本为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解表,但是由于误用吐下之法,导致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中虚水气上逆而心下逆满,水饮内停,蒙蔽清阳,故起则头眩.脉沉主里,脉紧主有寒饮之邪,故宜用苓桂术甘汤来温阳化饮。综合分析,此证病机乃是脾阳不足,水气上冲所致,所以治疗应当要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若误用汗法,则更伤阳气,使得经脉失于濡养,从而身体振摇不能自持,此时,已由脾阳虚中焦水停证转为肾阳虚水气泛溢证,则属于真武汤所主之范畴了。
关于苓桂术甘汤此方的配伍可以作以下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水,即可消已聚之饮,又能杜生痰之源,为君药。臣以桂枝温阳化气,合茯苓有温化痰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可以配茯苓彰健脾化饮之效。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而增制水之功;并可调和诸药,而兼佐使之用。本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有人用现代实验方法对于苓桂术甘汤中所含有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中含有包括黄酮,类脂,香豆精及其苷类,强心苷,皂苷,甾体及三萜,糖,多糖和苷类,鞣质,酚类及有机酸等物质。而且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根据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更是确定了茯苓和桂枝在方剂中的主药地位,而白术和甘草则是辅药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对于此方传统诠释的正确性。
在此我就拿苓桂术甘汤中所含有的强心苷来举例,从此一点就可以窥得现在对于苓桂术甘汤应用于临床一些常见疾病的依据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众所周知,强心苷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的作用,所以它可以用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及心率失常。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试想到既然苓桂术甘汤中含有一定量的强心苷成分,是否此方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呢?
首先关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张大程等研究人员选取了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泽兰、泽泻煎服。2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结果以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为显效,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3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3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67.5%。
还有研究人员则选择了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心力衰竭患者为例,也同样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给予抗感染,畅通呼吸道,持续低流量吸氧等常规处理。同时治疗组用苓桂术甘汤煎服。而对照组口服氨茶碱片、必嗽平、西地兰。2组均连续用药2周。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只有78.1%。包括之后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研究,也显示出服用苓桂术甘汤相对于不服用的,病情有明显的改善。
以上仅仅只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所做的研究报告,而关于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苓桂术甘汤对于心悸也同样存在治疗作用。当然除去关于心血管方面的研究之外,对于苓桂术甘汤有关肺部和胃部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的实验研究数据都肯定了其疗效.因为苓桂术甘汤的药理实验证明了它有较好的保护胃黏膜、利尿、镇静、抗缺氧、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子宫自发性收缩等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主要定位在上中下三焦,脏腑体现为肺脾肾三脏。但是如今其在临床上应用已不局限于此,其已经被扩展运用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冠心病、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心源性喘息、神经性心悸、心源性水肿、脑积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梅尼埃综合征、视神经乳头水肿及羊水过多、产后尿潴留等属脾虚水停者。
通过从阅读伤寒论原文,到阅读一些现代的研究报告,不仅仅让我看到的是有关苓桂术甘汤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如今正在学习伤寒论的我一些感悟和体会.虽然如今中医并不能与西医相提并论,源于其存在着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论,然而如今其中的一些理论在现代的研究方法下已经得到相对的证实,可以说中医神秘的面纱正在一点点通过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医的研究人员在慢慢地揭开.
虽然有很多的研究可能和苓桂术甘汤的一样,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研究报告中多为回顾性临床经验总结,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以及结合相关数理统计分析,但是这些只是在提醒我们今后仍然需要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仅此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医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位中医人的继承与发扬.
[病例]冠心病
张亚明等介绍I王某,女,65岁。胸闷、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每于劳累,着凉即发,发则心悸不能动,自汗出,胸闷如窒。经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近日加重,住院10日疗效不佳,请中医会诊。诊见胸闷痰喘,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胃胀时吐清水,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证属脾阳不振,饮邪上凌。
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附子、薤白各15克,炙甘草6克。煎服3剂后,胸闷、心悸减轻,吐清水停止,食欲增加。继服5剂,诸症大减,仍有动则心悸,下肢微肿,继服上方,调制月余,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伤寒论方剂当代研究》张保国编著
《经方研究》黄河出版社张恩勤主编.07
《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翼主编
《伤寒论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庆国主编
供稿:薛艳
编辑:李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