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肾病初探
卓衍辉
江西省万安县
肾病包括西医,急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尿酸性肾炎,糖尿性肾炎,过敏性紫殿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多囊肾,最终发展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竭。
病因:
1、六淫致病,以风寒燥湿火热之邪犯肾多见;
2、情志变化,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混乱而致病;
3、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食摄入过量,则易伤脾胃,导致痰湿内阻,湿热蕴结,气血阻滞,病及于肾;
4、劳逸失当,主要指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轻者损伤肌肉筋骨,而致腰背酸痛,腰膝酸软,肢体疲乏,重者内伤五脏,形成虚劳之侯,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气耗;
5、先天因素,指体质禀赋,性格差异等,先天不足导致肾病;
6、用药不当,药物本身过寒过热,或毒性,或应用不当,也可引起肾脏损伤,成为致病因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镇痛剂、汞盐、重要等具有肾脏毒性的作用,误用、过用可导致肾脏病的发生。
病机:
1、脏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偏盛偏衰,二是几个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诸病源侯论》中说“劳伤肾虚,不能藏精,故因小便精微出也”;
2、病邪阻滞,是指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主要表现为:痰饮、水气、血瘀、浊毒等,这里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都可导致肾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或是病情加重。
肾病与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辨证论的专著,而辨证的核心在六经病的辨识。肾病病变是渐进性的,发展阶段不同,分别表现为或太阳、或阳明、或少阳、或太阴、或少阴、或厥阴、或兼夹的合病。
太阳:由于太阳之气行于表,所以凡外邪侵入,必先犯太阳。太阳病提纲规定“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感受外邪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随着肾病病情进展,病理阶段常常表现为蓄水、蓄血证以及其他太阳病的兼夹变证。
选方: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吃小豆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阳明:以燥热津伤,湿热内结,以致腑气不通为病理特点,阳明提纲规定:“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选方: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猪苓汤,附子泻心汤。
少阳:少阳病主要反映胆与三焦的病机变化以及兼阳明,三焦上连心肺胸膈,下达肾膀胱及大小肠,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腔之大府也。少阳病提纲规定:“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选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苓汤。
太阴:主要属脾虚寒湿。太阴病提纲规定:“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脉象多浮缓或弱。在肾病中病情相对稳定阶段,以及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或其他阶段,表现为中阳不足,寒湿不化征象。
选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五苓散。
少阴:主要是心肾疾患,病至少阴,心肾衰惫,阴阳俱虚。少阴病提纲规定:“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阴阳失调而不能主水的行津液,又常见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证侯。
选方:真武汤、猪苓汤、四逆汤、附子泻心汤。
厥阴:厥阴是肝脏功能失常的疾病,具有阴尽阳生,寒热错杂,厥热往来,特异病理及证候特征的疾病。厥阴病提纲规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在肾脏疾病,病至厥阴,多居到后期,不少病人已进入肾衰竭阶段。
选方:附子泻心汤、吴茱萸汤、大黄类方、小柴胡汤、真武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猪苓汤。
经方治疗肾病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水肿: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临床病症,严重者可伴有腹水,胸水等。
选方: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四逆散、附子泻心汤。
药证:黄芪、益母草、巴戟天、仙灵脾、防己、茯苓皮、猪苓。
2、蛋白尿:慢性肾炎病程长,符合久病必瘀,的传统理论,而瘀血形成之后,肾络瘀阻,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故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又常使蛋白尿顽固难消,非活血化瘀难以取效。
选方:小柴胡汤、五苓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防己黄芪汤、越婢汤、柴苓汤、当归芍药散、肾气丸,黄芪桂枝五物汤、附子泻心汤。
药证:大量蛋白尿,可加芡实、金樱子、形寒肢冷、肾阳不足可加附片、巴戟天、仙灵脾。伴水肿,益母草、怀牛膝、黄芪、蝉衣、石苇、山楂、地龙、僵蚕、桑螵蛸、水蛭。
3、血尿:血尿在中医称之“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杂血块,而排尿不痛的一种病症,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肾及膀胱脉络,血溢于外,随尿而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指“热在下焦,则尿血”。瘀滞经脉如何处理止血与活血的关系,是改善血尿的基本要素,久病多瘀,怪病多瘀。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竹叶石膏汤、猪苓汤、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蒲黄散。
药证:蒲黄、牡丹皮、赤芍、益母草、水蛭、三七、白茅根。
4、高血压:在肾病基础上产生的高血压,称之肾性高血压。
临床分: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全身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肝、脾、肺、肾的阴阳盛衰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常引起水肿不得消退。
选方:越婢加术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当归芍药散、大黄附子汤。
药证:怀牛膝、车前子、防己、丹参、葛根、益母草、僵蚕、泽泻、草决明。
5、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病情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大都经过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肾衰竭期,最终进入尿毒症期。
治法:和解少阳,调理升降,泻浊解毒。
选方: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大黄甘草汤。应用大黄类方剂,至关重要,活血化瘀有利于脉络通畅,以防肾内瘀毒互结,病势加重,通泻阳明之腑,使浊邪通过泻下而外排,去其标实,减轻因实致虚之病机,待病情好转稳定,则辩证用药,恢复肾功能。大黄为寒下之品,凡阳虚便秘,若不配用温阳之药,必更伤阳气,有时用温润通便之肉苁蓉收功。
综上所述,水气病发生、发展变化,都是气、血、水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液代谢失常,可导致气滞血瘀。气病又可导致血瘀水停,血行不利。脉络瘀阻又可导致气机阻滞,水道不畅而致水肿,由于肾主水液的特殊功能,而使气、血、水相关理论在肾病中显得十分重要,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肾病。瘀水同病之慢性肾病水肿,临床以水肿难消,日久不愈的特点,多伴有面色晦暗,舌暗瘀斑或瘀点,脉现艰涩不利等瘀血征象。慢性肾炎中期,尤其晚期,瘀血内阻,血水互结,几乎十有八九因为水湿停留,经脉不畅,影响血行,而致瘀血内阻,血水互结,病情更加缠绵。血瘀水阻,单纯用攻逐和利水药往往难以取效,必须用活血化瘀药和利水药合用才能取效。张仲景不但提出了“血不利则于水”这一重要病理学术思想,还创了许多瘀血同治的经典方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故说六经辨证结合活血化瘀,才能确保疗效更快,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