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匮》详于饮而略于痰
大多条文论述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论述痰的条文较少(痰者,淡也)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1.肺痈发病则是外感风热毒,内有水饮(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病篇末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2.常见水饮病因的病种:奔豚(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胸痹、妊娠(呕吐清水,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二、痰与饮的比较
1、形成
(1)相同:均由脾胃功能失常
A.脾胃功能正常,则“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B.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常与水饮有关,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2)不同:
痰成于津液——脾胃不运
饮成于停水——更兼三焦火衰(三焦为行水之道路,又为肾之火腑,其所以能蒸化水气,全赖火气有权,衰则水势滔天,自非津液凝聚之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症状区别
(1)痰:吐唾稠粘,但随气变幻,与所挟之六气而殊其象。(有偏阴偏阳不同)
风痰:色青而浮沫多泡——津液鼓涌之象
寒痰:色白而较稀——津液不行之象
热痰:色黄而浓厚——津液熏蒸之象
湿痰:色灰滑而易出——津液为阻之象
燥痰:坚结涩而难出——津液消灼之象
火痰:痰中带血或白如银丝——火盛刑金,血络受伤;或火旺灼津,真阴欲竭
(2)饮:所吐清稀,但随所流之地而异其气。(所吐皆清稀,性必阴寒,故与温药和之)
停留部位不同而异其名
流注于胁——咳唾引痛——悬饮——胁为肋膜所居
流于四肢——身体重痛——溢饮——因腠理而达
流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支饮——胸膈乃横膈胸中之膜。
由脾胃下注——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狭义痰饮
3、病患部位
(1)相同
犯肺——喘咳犯肝——胁下支满
犯脾——痞满犯胃——呕(因痰者所吐为稠粘;因饮者所吐为清稀)
(2)不同
犯心:痰——神识昏迷,蒙蔽心窍,甚则癫痫(温胆汤、涤痰汤);饮——心悸不宁(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犯肾:痰——唾液黑而咸冷(赖良蒲名医喜加牡蛎);饮——脐下悸动(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4、治法
(1)痰从六气立论
常法——宜攻;变法——因正虚而致宜补,所谓见痰休治痰,调其虚实。(健脾:六君子汤)
(2)饮从火衰立论
常法——宜温(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变法——火未甚衰,当然去其邪(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
注意:非痰非饮(非痰之粘稠,也非饮之清稀)
时吐白沫(癫痫)——脾肾气虚不能摄津液
自出风涎(中风后遗症)——一则风犯廉泉开而不闭
三、饮证的诊断
1、主症:排泄物——咳唾清稀(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肝寒犯胃兼有水饮)
夫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小青龙汤证咳出清稀之物
2、饮证咳嗽
咳紧(百日咳),咳引头痛、胸痛,面红,作呕,咳出眼泪,咳出小便,痰白稀,喉中有水鸡声。
3、从呕与渴的关系
先渴(水饮内停,津液不上承于口)后呕(拒之)为水停心下
呕家本渴(呕吐损失津液),渴者(因呕吐而水饮暂时去也)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4、从服热药的反应看
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饮化也),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5、从水饮停留部位所表现的症候
痰饮(狭义)——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其人素盛今瘦(胃肠)
悬饮——咳唾引痛(胁下)
溢饮——身体疼重(四肢)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胸膈)
6、局部恶寒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小青龙汤,少见胃脘怕冷,阳虚水饮,苓桂术甘汤,张海峰临证心得)
7、头眩:头眩的特点是起则头眩(湿邪也会引起,兼有口粘舌苔厚腻,小便短黄;气虚,神疲乏力,脉弱),或头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或头眩吐涎沫。
A.《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弦),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帕金森,某病理阶段也可以从水饮论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B.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起则)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作形容词,并不是指这个病名),其人苦冒眩,泽泻汤(眩晕病)主之。
C.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8、悸:筑筑然动,或由气虚,或由停水,有心下悸与脐下悸之分,关系心肾两经(神经官能症)。
A.《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则烦渴,水停心下则悸”,悸乃水乘火位,水有余也。
B.《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C.《伤寒论》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D.《奔豚病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E.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F.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惊悸病》
《病理学》:由是观之,心下悸属心,脐下悸属肾,其证状虽不一,总不外乎气虚与停水所致,较之血虚因惊而悸,血少而怔忡不宁者,迥然不同。前贤有怔忡即悸之说,似未尽然。《红炉点雪》: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
9、水饮动于经脉证: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颤抖,站立不稳,欲倒于地)
A.《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B.《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C.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D.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肌肉跳动),防己茯苓汤(肾病综合征)主之。《水气病》
10、色诊(陈修园)
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颜、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舌质淡润,苔多水滑。
11、脉:沉弦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气病篇》
12、小便不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3、结合西医的诊断:如渗出性胸膜炎(肺结核病人,经胸穿、抗痨治疗后胸闷、短气减轻,但仍有午后低热(状如阴虚,从湿热论治没有依据),晚上汗出热退,能出全身,无明显恶寒,舌苔不厚,舌质红,脉弦偏数某医处之青蒿鳖甲汤不见效,会诊之,胸片提示右侧少量积液,思考湿证不明显,阴虚存在,考虑阴虚夹有水饮,在青蒿鳖甲汤的基础上合用千金苇茎汤(治水饮的方子,也能反证肺痈有水饮),5贴后反馈热罢)
--------------------------------------------
注:本文根据伍老视频整理,交流中医,可扫图下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