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现代应用
1.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支气管哮喘。
经验参考
《金匮要略》用甘草麻黄汤治“里水”,也有人认为“里水”乃皮水之误,是治皮水。《皇汉医学》载“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亦宜本方。《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云“有人患气虚损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皆以此汤发汗,悉愈。”其方即甘草麻黄汤。《外台秘要》引范汪方“皮水,一身面目悉肿,甘草麻黄汤主之。”究竟是“里水”还是“皮水”姑且不论。但从“一身面目悉肿”来看,很类似于肾脏疾病的水肿。不大支持心性、肝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医宗金鉴》认为皮水表虚有汗者用防已茯苓汤;表实无汗有热者当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当用本方发汗使水外从皮去之。本方以汗出取效,但汗出后是否会引起小便也增多?麻黄除了发汗也有宣肺利水作用,所含的伪麻黄碱也利尿。不过,想必此前已经用了利尿药而无效才转为发汗疗法。发汗排水是一过性的肾脏机能替代疗法,不能作为长期治疗手段。另外,从“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来看,本方发汗作用不及大青龙汤。
关于麻黄,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如五官科的角膜炎、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耳聋、风寒失音;呼吸系统的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循环系统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雷诺氏病;泌尿生殖系统的肾小球肾炎、神经性尿频、尿失禁、小儿遗尿、阳痿、子官脱垂、功能性不射精;消化系统的湿泻、老年便秘、黄疽、脱肛、纳呆腹胀;皮肤科的脂溢性皮炎、斑秃、荨麻疹、顽癣、硬皮病、久汗、无汗、阴疽以及外伤肿胀、痹证、中风后遗症、眼睑下垂、疲劳综合征、嗜睡多寐、失眠等均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麻黄,以提高疗效。麻黄有较好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很广,如治疗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要方》中的大小续命汤,还有治疗神志障碍性疾病的还魂汤,都离不开麻黄。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其发汗作用来源于挥发油和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起到平喘的作用。伪麻黄碱则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是麻黄剂治疗水肿的药理基础。大剂量运用麻黄可致汗多亡阳,也可引起心悸及失眠等兴奋症状,尤其老人、虚人不可轻易使用。麻黄被前人列为“六陈”药之一,但其饮片放置过久,挥发油可减少,从而影响发汗疗效。临证疗效不佳时不可忽视这一环节而误认为辨证有误。麻黄有升压作用,原则上对于高血压病人要慎用本方。不过,对于继发性高血压也不必拘泥此说。比如,越婢汤治疗的“风水”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该病以水肿、血尿、高血压为三大主症,用越婢汤后不论发汗还是利尿,其血压均可随血容量的降低而相应下降。再说,临床上也并不是单纯使用麻黄味药,经过配伍,麻黄的升压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的。
注论精选
莫枚士:依全书通例当云麻黄甘草汤,此方不专治水,实则治喘之专方。《要略》防己黄芪汤加减法曰:喘者,加麻黄二两,此明证也。大抵水肿与喘,皆是气结所生,故此方治两症皆效......(《经方例释》)
吉益南涯:凡防己所治者为虚肿,而自下起也。麻黄所治者为实肿,而自上起也。(《皇汉医学》)
矢数道明:本方能调节里水,但常用于喘息发作,顿服之立刻轻快。喘息而伴有全身特别是上半身浮肿,呼吸困难者用之效佳。(《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关于医景堂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