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赤小豆

概述

赤小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uataOhwietOhashi或赤豆VignaangutarisOhwiet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别名

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图片

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形状鉴别

(1)赤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徽,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

(2)赤豆种子近矩圆形而稍扁,直径4-6mm,与赤小豆的主要区别为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颗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微寒。

心;脾;肾;小肠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食性本草》:久食瘦人。《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相关配伍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④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⑿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

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推荐阅读:

1.人体全息图,哪里不适按哪里(留着备用)

2.夏吃姜,寒气殇!

3.药材、饮片市场质量问题整理

4.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市场药市快讯6月3日

推广

药博商城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浠锋牸
鍖椾含涓撴不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