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患癌自己开中药治愈,98岁仍坚持一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年11月7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8岁。

张老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中医的探索,立足经典,注重实践,出版了《张志远医论探骊》、《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等著作,发表论文余篇。

除了精进医术,张老极重视医德修养,“学医的人,把德要掌握到70%,我带徒弟的话,我把德让他升到80%,我要的是德。”

张老一直在思索:如何将中医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传之久远?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

——学好中医的三大本领

一、刻苦学习,兼通多学科的知识

不读书,就没有知识;不临床,就没有经验可谈。学术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没有经验给人治病就会出人命。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我们不能草菅人命。刻苦学习才能达到目的,达到目的了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毅力,没有点点滴滴的积累,就不能达到成功。所以,学习要努力,要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学习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有的学者来说,可能当其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然而一旦骄傲,后果则不堪设想,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居安思危,骄者必败”。

要多读书,多临床,多研究。学习要眼睛向下摘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要做到不耻下问。世间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学习,一旦感觉功成名就,则生命结束的时间就降临了。很多学者都葬送在名利场,最后不学无术。因为“帽子”扣多了,就没时间学习了。世上不存在生而知之者,凡有所成就者都是靠自己努力拼搏得来的,而不是上天赐予的。读书要广泛涉猎。

二、攻读经典,力求实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时间用到研读重要的文献中去。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许多药物性能,许多人认为它过时了,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才是关键。就拿人参来讲,《伤寒》、《金匮要略》里的人参汤,用人参汤生津止渴,而大家平时了解的人参都是温阳的。原来这个止渴的人参产自山西上党,是党参而非东北人参,这点差异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不读《神农本草经》就不能了解到。

要吸取《黄帝内经》的精华部分,先浏览,寻其精华,熟稔于心。但不要被束缚住,读时当安心定神,“进得去又能出的来”。又谈到《伤寒论》为必读之书,历代单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就有六百多本。张老主张要读原文先不看注解,这样就不会让注解中他人的思想先入为主。

《伤寒论》在流传、整理、印刷的过程出现许多错字、张冠李戴现象,给后人学习研究造成困难。有如六经提纲中太阳病表征与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然而给温病戴上太阳病的帽子是不合适的。又如书中三阴三阳、六经学说概念历代学者几百年争论不休,浪费几多光阴。而我们要做的是辨证施治,力求实用。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死书用活。

谈及实用,张老以身作例,年张老查出患有胃癌,自己开中药治疗。教导大家要熟练运用,《伤寒论》中张处方要背的滚瓜烂熟,达到信手拈来的的境界。并强调要注意用药规律、特点。例如甘草,《伤寒论》中写到甘草90%为炙甘草,而《金匮要略》中则用生甘草。如葛根,葛根有解肌发表,升阳举陷,舒经活络,解酒毒之功效。亦可治疗项背强几,不过应当注意仅在无汗时可用。如党参,党参可以止渴,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并不是党参一家。如附子,附子温理祛寒、温阳,用时要注意应为生附子还是熟附子。

张老一再叮嘱学习要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聪明的人要下蠢工夫,最笨拙愚蠢的人往往能有大成就。张老谦虚的认为自己不比别人聪明,别人两遍背过的自己要背五遍以上。但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知识才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技巧辩证,掌握重点

如太阳病讲到少阳经半表半里,于太阳经明阳经之间。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有回人之神。柴胡辛凉解表可加有清化内热作用的黄芩辅助治疗,用量当应三七开。而白虎汤清化里热又与之殊途同归。但小柴胡汤并不能治疗所有的少阳病。太阳病与少阳病病症均有头疼发热,少阳病中四大主症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中但见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则为定少阳病。

要会灵活辨证以应对错简,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而又因三方中三药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在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在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泻饮。大便燥结则应在三药基础上加入芒硝。仅此三药药量更易治疗效果截然不同,活用、巧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老94岁时患胃癌,靠自己开中药调理治愈。98岁仍坚持一周4次出门诊。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张老的中医水平已经达到了望尘莫及的地位,但张老依旧用生命恪守着中医最古老最朴素的理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张老曾以自己患癌的经历,阐述了人对待疾病应有的态度,一共就五句话:

第一句:不能伤害身体

现在很多病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熬夜、吃得太油腻、不好运动、运动过度……这些其实统统是在伤害自己的身体,一次两次没有反应,日积月累就会让身体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导致生病。

第二句:对疾病不要恐惧

小病小痛没人会怕,而面对重大疾病,更多的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这一点临床的医生们都有深切的感触,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

第三句:吃好饭,保证营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饭要吃,更得吃好,保证营养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不吃得过饱,身体能保证正常运转,也不会有负担。

第四句:睡好觉

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睡觉占了人一生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认识必不可少的事。张老建议,如有失眠,可用百合30克煮水喝,下午和睡前喝两次。

第五句:勤动脑用手,可防止脑退化

平时读书看报,超过十万张读书卡片,两千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张老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立足经典,博极医源。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张老极重视临床实践与实地考察。张老生前每周三、四、六、医院坐门诊,每次都会提前到诊室,从年临床门诊开始,风雨无阻地坚持了73年。看病的过程也是锻炼用脑的过程。张老还曾经常带着书,背着干粮咸菜,亲临实地遍访百位名医。

临证70余年,张老有很多养生用药治病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增强健康——甘霖汤

这是张老手稿中记有的一首佛门健身良方,治疗亚健康体质、气血双虚、全身乏力,面色无华,自汗、腰酸腿软、精神不振、嗜卧好眠,脉象沉弱者。坚持应用,效果明显,是普度众生的良丸。

当归10克、枸杞子30克、葡萄干30克、红景天15克、人参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2、食疗保健方——腊八粥

红枣、江米、小米、糯米、黑米、红豆、黑豆、桂圆、莲子、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等。

此方能够补气养血、健脾胃、和五脏、润肺、利肝、补肾益精、养心安神,突出“滋”和“补”,亦能祛病保健,实际也蕴含了未病先防,治未病的思想。可根据个人喜爱及身体所需挑选适合的谷米果类。

3、糖尿病独创——益寿丸

黄芪、山药、玉竹、桑叶、黄精、枸杞子各克,苍术、玄参、山楂各50克,茯苓、阿胶、金银花各30克,佛手、黄连各20克。

水泛成丸(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为粘合剂,制成丸),每次10克,每日3次,连用2~5个月,症状明显减轻。

4、改良“佛门六两汤”——治糖尿病小便排糖

用玄参、山药、苍术、黄精、黄芪、桑叶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张老把它改良为丸剂,将药材研末,水泛成丸,每次10克,每日三次,30天为一疗程。

5、高血脂——益气消脂饮

对于血脂高、胸闷气短的肥胖患者,张老推荐用“益气消脂饮”。

黄芪克,防己、白术、草决明各15克,泽泻、生何首乌各30克,水蛭、荷叶各6克。

煎水饮用,一日两到三次。坚持数月,无不有效。

6、腹痛久泻——香姜红糖散

而对于常见的腹痛久泻,张志远则建议用“香姜红糖散”。

将广木香50克、干姜克一起研末,与红糖克混匀,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一次,每日4次。

7、腰痛改良民间偏方——大顺汤

60多年前,张志远见一调理腰痛的小方:熟地黄30克,狗脊、杜仲、续断各15克,水煎,分两次服。

临床时,他发现该方止痛效果不足,又加入制乳香、炒没药各9克,命名大顺汤,对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收效显著。

改良组方:大顺汤

熟地黄30克,狗脊、杜仲、续断各15克,制乳香、炒没药各9克,水煎,分两次服。

8、风寒感冒改良民间偏方——葱豉汤

不小心被冻感冒,张老会用优化版葱豉汤自疗,即鲜生姜、大葱白、红糖各30克,白菜根50克,水煎,分两次服用,盖棉被发汗,往往只服一剂药就痊愈。

因为风寒感冒初期一般没有心烦意乱等症状,所以方中去掉了淡豆豉。加上红糖,是为防止汗出过多而伤了正气。

这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要穿的棉衣,张老穿了二十多年。张老的家是简单的两室一居,他是书房也是卧室。一张床、一把藤椅、一张书桌,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张老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那一代的人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生活简单朴素。

而也是在那个年代,中华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那一代的中医人也经历了祖国传统医学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再发展中医教育。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但是张志远先生没有想过放弃,他相信医者仁心的力量,更相信中华文明的生生活力。

“中医啊,是一门科学。世界上的传统医学唯一能保留到现在的,就是中国。”张老一直在思索:如何将中医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传之久远?

为了将倾尽毕生经历整理的医学资料传于后世,张老常年伏案写作,右手严重变形。他说:“通过写作,把我的老师、我的父亲、我的朋友这些前辈的经验,通过我把它介绍给社会。我自己可以贡献社会的东西也把它写出来,叫社会认识我是个念书的人,是心向社会的人,而不是搞名利的人。再一个,就把这些东西啊,能够流传到社会上,我也完成任务了,这是我最后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医的路,很漫长,需要一代一代坚持去走。如今,国家更是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中医药事业。

在接近一个世纪的辗转间,中医药事业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医的继承人,我们要拿出勇气干劲,从前辈手中接好这一历史重担,创造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中医业绩!

飞雪初降已暮天,竹影摇红忆医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吾爱书城不羡仙。

张老,一路走好!

推荐阅读▼▼

今天叫你又哭又笑又过目不忘学中药

通俗易懂学内经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包食宿微信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1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