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音:jiao三声),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道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又何必去穷究它的形象呢?因为它是混沦一体的。这个混沌一体的道,在高并不显得光亮;在低也不显得昏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也可称它为恍惚不定的状态。你迎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也望不到它的后面。秉执着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万事万物。能够了解这亘古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规律了。
一、一直在体会“夷”“希”“微”的妙用。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类似的解释无法满足我的好奇:“为什么老子偏偏选择了这三个词语来形容道?它们的妙用何在?”用心体会中。
“视之不见名曰夷”。“夷”,古文中在这种语境下应该是“平坦”之意,于是我就想到了“平坦无阻”“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如此看来,“夷”应该是形容道的无遮无拦、广大无边,但似乎又无处不在吧?
“听之不闻名曰希”。“希”,通“稀”,古文中在这种语境下应该是“稀少;稀疏”之意,于是我从“大音希声”想到了“无声胜有声”,又想到了佛祖“拈花一笑”,静静地体会它们的意境,然后又想到了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它是用耳朵听不见的,但是又经常会出现,需要用心去聆听。
“搏之不得名曰微”。“微”字,古文中在这种语境下应该是“微小”之意,于是我想到了“微不可见”,想到了与我们共生共存、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想到了电磁波,想到了人体分布的穴位、经络,想到了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意识能量。
我们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感官,除了“眼耳鼻舌身”,还有那个“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乎通了。
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怎样才能“执古”?即我们怎样修身悟道的问题。《旧唐书魏徵传》:“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这是唐太宗修身的“三镜”,可以借鉴使用。
1.“以古为镜”,学历史中悟。
人类历史的更迭,不过是在反复演绎着这个“古道”而已,从中我们一定能悟出一些道道来。历史没有新鲜事,纵观历史,总能找到与你所在的人事物极其相似的熟悉感来。从中悟出规律,“以御今之有”,岂不游刃有余?
2.“以人为镜”,观察人中悟。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照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深一层的思考,所有人的问题有其共性的规律在,悟出来抽出来,成为自己的“道”。再深一步的探索,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把你自己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让你不能为自己负起责任,这是投射法则,也是“境由心造”,观察你的投射,然后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当你对别人没有了分别心,自己的心也就圆满了。
.学经典中悟。
国学经典是历史上大智慧的人留下的思想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节省了大量摸索、自悟的时间。同时,学习国学经典,相当于以大智慧的人为师为友,每天与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智慧火花。
三、“其上不皦”。
《说文》:“皦,玉石之白。皎,月之白。”掌握了这两个字的细微差别,倒是意外收获。
每天进步一点点都是喜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这正是我目前的状态,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