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小疾,为临床常见病,常影响生活质量,若不治、失治,迁延治往往致变证丛生,故而对于咳嗽的治疗,临床应细心详辨之。
本文摘自董廷瑶老先生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十三法,读来临床获益颇多。
董氏临床对于咳嗽治疗则先辨寒、热、虚、实,再听其咳有痰、无痰,结合起来以判断其束肺、闭肺、恋肺、痰壅等不同之病机,然后施方用药,才能效果明显。
01宣肺散寒
此法用以风寒束肺之咳嗽。
临床可见咳嗽流涕、舌苔薄白等症,以三拗汤或止嗽散方为代表。
而三拗汤用于寒邪束肺较重,兼痰阻不活者;
止嗽散则用于初感风寒,肺气不宣之咳嗽不爽者。
一以宣肺散寒为主,一以宣肺止咳为主。
02清热肃肺
此法用以风热束肺咳嗽。
临床可见咳嗽不爽,或伴微热,舌红苔黄等症,常以桑菊饮或桑杏石甘汤为代表。
桑菊饮一般用以风热感冒咳嗽较轻者;
而桑杏石甘汤,多用于肺热失宣咳嗽较重者,如气管炎之类。
03清热宣肺
此法主要用于风热之邪,闭郁肺气,临床可见,咳喘气促,甚或鼻煽,纳呆口燥,舌红苔黄或腻,便干溲赤,脉浮数,此主要病机为风热之邪,闭郁肺气,使邪热不得宣泄,则痰浊阻于气道。
此症之主方当首推为麻杏石甘汤,《金匮》有谓“身无大热,汗出而喘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04清燥救肺
主要用于肺热燥咳,其代表方为补肺阿胶散或清燥救肺汤。
前者主要用于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哽者,临床主要症状可见咳嗽日久不愈,痰咯不畅,口干不多饮,便较干结,舌红少苔或黄,脉象细数。
此病之主要病机为肺热日久,津液亏损,致痰液不能润化,故而咳而咯痰不畅。
后者主要用于肺燥干咳,症可见咽喉干痛,口唇燥裂,痰稠难咯,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燥少津,脉象细软。
而本病之主要病机为温热燥邪犯肺灼津,二方之异同,在于临床明辨之。
05清热化痰
此法主要用于痰热壅肺之症,临床可见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其色黄稠,纳谷不香,舌红苔腻或薄黄,便通溲赤,二脉滑而微数。
此症常可见肺热得宣以后其痰浊不清者,或为肺脓疡之中期。
方所用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冬瓜子、黄芩、竹茹、枇杷叶、川贝母等。
06益肺止咳
此法常用于肺虚咳嗽,其代表方为沙参麦冬饮或生脉散。
前者主要用于肺阴受耗而咳痰不重者,多见肺炎后期,或久咳伤肺耗阴,临症可见,咳嗽不多,迁延不愈,舌红苔少,口干喜饮,便调里通,二脉细微数。
后者主要用于久咳而致肺气受损,阴津受耗,临床可见汗出较多,晨夜咳嗽为主,其声不扬,舌红苔净,二便尚调,脉细等症。
实际上前者以养肺为主,后者以补益敛肺为主,辨之得当,随症加味,则久咳可愈。
07调和营卫
此法常用于营卫不和,腠理疏松而致咳嗽不愈者。
临床此类咳嗽患儿,多见面白无华,汗多易感,汗出则咳嗽增多,且迁延难愈,舌苔薄白,二脉较软,用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
兼脾气虚加四君子汤,肺气不固加玉屏风散,再增以冬花、百部、白前、桔梗等润肺止咳之药,以本为主,兼管标证,何愁咳之不愈。
08制木安金
此法主要用于肝旺木盛,肝气冲肺之咳嗽,其症可见,咳嗽日久不愈,咳则面赤,偶或伴两胁痛,或伴有低热,纳少口干,便干溲赤,舌红苔黄,二脉弦略数。
此类病症,临床不乏少见,且难以治愈。
董氏得昔贤尤在泾之启发:“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肝可也。”
药选黄连、白芍、乌梅、生甘草、当归、牡蛎为主以对症治疗,方中以黄连泻火,乌梅、牡蛎收敛肝气,芍药、甘草缓肝之急,当归养血滋肝,可使木制金安而咳止。
临床上还可据证加入沙参、冬花、贝母、百部润肺止咳之品,效果确实明显。
09利咽止咳
主要用于慢性咽喉炎之阴虚火浮者,其症多见患儿反复感邪以后,时易干咳,尤以晨夜气候交叉为重,咽红不疼,或乳蛾肿大,舌红苔黄或薄,二便尚调,脉略数。
方选玄麦桔甘汤,加百部、冬花、紫菀、杏仁等。
热邪偏重可加黄芩、射干、桑皮;
阴虚为主加南沙参、生地、玉竹、百合之类。
10燥湿化痰
适用于咳嗽痰多之症,主要为寒痰、湿痰。
选首方当属二陈汤,如临床可见咳嗽痰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等症;
若风寒外束肺气闭塞,痰浊内阻,咳嗽气促,舌苔薄白,脉象浮滑,常合麻黄汤或三拗汤;
若痰多喉鸣久者酌加三子养亲汤;
若见小儿面白无华自汗,胃纳不馨,易感外邪而每多咳呕痰涎,舌苔薄润、脉象濡软者,乃禀赋素薄,营卫不和,脾运失健之故,则予二陈合桂枝汤调和营卫,健脾化痰,药后不但咳吐渐停,且收汗戢胃开之效。
倘素有宿饮,哮喘虽瘥,然寒饮伏遏胸中,遇寒咳喘频作,以温通阳气以蠲饮寒之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常得气顺痰化,脾健饮蠲。
11清胆化痰
适用于胆虚痰扰心神之症。
其症可见患儿咳嗽痰多,或夜睡惊惕惊叫,平素胆小,纳谷不香,舌苔薄腻,二便尚调,脉象滑,方以温胆汤主之。
若火邪偏重,吐恶较重,可加炒黄连、枇杷叶;
夜烦较甚,可加钩藤、龙齿;
兼积滞者,则加谷麦芽、山楂、鸡内金之类。
其实,温胆汤方,于小儿临床用途较广,如癫痫、呕吐、夜啼、夜惊乃至一切因痰浊引起的杂病怪病,只要辨证合度,则收效甚佳。
12下痰攻积
适用于实痰上壅以及因痰浊而引起的惊厥。
临床选用方有二:
一为保赤散,其主要功能可使痰浊上涌下泻,痰祛以后辄能转危为安。因此常用于痰浊壅吐,气促咳嗽、发热惊厥等症,但需中病即止,虚弱患儿,更须慎用。
二为控涎丹,主要功能为泻下痰饮,常用于咳嗽痰多,胸胁胀闷之肋膜炎,湿性胸(积液)、腹水等。
13健脾杜痰
适用脾虚痰多之症。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若脾虚失运,则水津停滞,不能生金,聚湿酿痰,方当选用六君子汤或星附六君汤(六君加胆星、竹节白附子)。
前者多见脾虚泄泻,而致湿浊内滞,咳嗽多痰,舌苔薄白,或感后外邪已除,痰湿不清,大便溏泄之脾虚证;后者则可用于痰涎较多者。
二者之功均在使脾运健则痰湿化,胃气充而肺气得养。
本文选摘自《董氏儿科》,董幼祺、董继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9。
附李中梓《医宗必读》治喘十三法:
俗语说“外不治癣,内不治喘”,说明喘证治疗极为不易,本文辑录了《医宗必读》总结的治喘十三法,简洁扼要,本文与上文治咳互参,极具参考价值。
《医宗必读》治喘十三法
1.散寒平喘法
火衰为冬寒,寒为阴邪,主乎迟缓,寒病则火衰息微,肺气上逆而喘。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治寒热失时,暴嗽喘急,鼻塞痰壅,用三拗汤;
治肺风痰喘,用华盖散。
2.清热平喘法
邪热闭肺,熏灼肺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肃降,迫气上逆而为喘。治宜清热平喘。药用二冬二母甘桔栀芩等,或用麻杏甘石汤亦效。
3.清暑平喘法
暑为阳邪,具有耗气伤津的特点。暑邪伤肺,常致肺气上逆,气道不利,发为喘证。
治宜清暑平喘。兼表邪用香薷汤,偏里热用白虎汤。
4.利湿平喘法
淫气害脾,脾运失常,水湿内停,上渍于肺是导致湿喘的根本原因。
此种喘证,当利其水,使湿去喘平。方予渗湿汤。
5.泻火平喘法
火盛为夏热,热为阳邪,主乎急数,热病则气盛气粗而喘病在肺,治宜清之,用泻火平喘法。方予白虎汤加瓜蒌、枳壳、黄芩等。
6.消痈定喘法
适用于肺痈所引起的喘证。此病多因热毒瘀血壅结于肺所致。以咳喘胸痛,咳痰量多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
治疗宜清热解毒,排脓定喘。药用苡仁、甘草、桔梗、贝母、防风、金银花、橘红、麦冬等。
7.利水平喘法
因于肺胀所致的喘促,常与水气内停,肺气不降关系密切,临床以喘促、咳嗽、浮肿为特征。
治宜利水散邪。若咳而上气,喘而烦躁,自如界状,脉容大者,用越婢加半夏汤;脉浮而心下有水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8.解郁平喘法
七情气郁,上逆为喘,病在肝肺。肝为血海,血瘀在脉,来病则气上,致使肺气不降,即发为喘逆。
治宜疏之,法当疏肝解郁,降气平喘。方予四七汤。
9.涤饮平喘法
适用于水饮内停,上逆迫肺,肺气不降所致的喘道。
首用吐法。若吐之不愈,症见喘满甚剧、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烦渴、脉沉紧等邪实正虚、阳为阴逼之证,又宜行水散结,涤饮平喘。方用木防己汤。
10.祛痰平喘法
因于痰浊阻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所引起的喘逆,临床以喘咳痰多,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为特征。
用消法治之,以祛痰平喘为急务。方予二陈汤。
11.益气平喘法
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喘;若秋脉不及,则为肺金亏虚。肺主气,肺虚则气无所主,故呼吸少气而喘。
治宜补气为先,气足则喘平;方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12.滋阴平喘法
肾主纳气,肾水不足,虚火上越则动,动则虚气上逆而喘。
治宜壮水为急,法当滋阴平喘;方予六味地黄丸。肺肾阴虚者,用麦味地黄丸治之。
13.温阳定喘法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之出纳。若肾之阳气不足,摄纳无权,以致呼多吸少,即气逆上奔而为喘,故《证治准绳》说:“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
治宜导龙入海,法当温肾纳气,导气归肾;方予八味地黄丸。若兼水邪泛滥,症见遍身肿胀、小便不利、疲乏喘急者,治疗又当温阳行水,纳气平喘;方用济生肾气丸。
结语:若能祥玩此二文,相信对于咳喘之治,定能大获裨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