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次从《外台秘要方》之《张文仲方》的利泻之方谈起经方温热病的多种治疗法则,经过分析对比,对温热病治疗思路进行一次学习。
今天我们交流一个方子,从这个方子来讲温热病。
《外台秘要方》的《张文仲方》,记录了许多经方内容,而这个利泻之方是不是经方,我们手上资料不多,难以考证。张文仲是唐代的“神医”,可惜他自己作品多数都亡失了,而《外台》等资料还收录了不少张文仲的内容,这些资料我们都需要去重视。
又疗伤寒已四五日,头痛体痛,肉热如火,病入肠胃,宜利泻之方。
这个条文看了以后,感觉有些简略,没有足够的辩证点提供给我们。头痛体痛,在伤寒里面很常见,桂枝汤可以有头痛,肢节身体的疼痛,麻黄汤证也有头痛体痛。肉热如火,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条越婢加术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到“肉极热”。“肉热”和“发热”是不同的,发热往往出现在表证,是表热。“肉热”是从肌肉往外、往表发散的热。伤寒经过了四五日,疾病传变,出现了肉热,病又入肠胃。
利泻之方(《备急》同)
生麦门冬一升,生地黄一升,知母二两,生姜五两半,芒硝二两。
方机:生津,清热,利水,通腑。
从方子的组成就可以知道,核心的病机是:津虚、水热。
麦门冬:《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麦门冬在经方出现在: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温经汤等方中。麦门冬的主要作用是滋养津液,加强津液的滋润作用。炙甘草汤中合用地黄、生姜,可以滋养津液,使津液充沛,血液得到滋养,又配合桂枝生姜疏布津液,从而复脉。在治疗虚劳病时,炙甘草汤可以补虚损,滋养津液。竹叶石膏汤为病后虚羸少气,津液不足,不能充养身体,使肌肉“暂时干枯”,配合石膏清热生津。麦门冬汤治火气上逆,咽喉不利,麦门冬用量七升之多,可谓经方之最,配合人参健胃生津,恢复胃气,滋养津液。在温经汤里面,麦冬也是起到润燥生津健胃的作用。
总结麦门冬的作用,为甘凉滋润药,甘凉有一定清虚热作用,主要是生津,补虚羸,益胃阴。
本方使用生麦门冬,为新鲜的麦冬,滋润效果更佳。
生地黄(干地黄):《本草经》: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地黄为经方常用药,出现的方有: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大黄蛰虫丸,肾气丸,黄土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等。
地黄是甘寒,比上面的麦冬更加寒,清热作用更加明显。相对来说,麦冬比较是管气分,地黄比较走血分。地黄的主要作用为补津液,《本草》说填骨髓,长肌肉,就是补津液的延伸。疾病发展一般的规律,津液亏了,慢慢发展到血亏精亏。《伤寒论》非常重视津液。新鲜的地黄,补津液,清热的效果尤其显著。地黄另外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逐血痹,属于强壮性祛瘀药,所以在虚热证的血证中经常用到。
本方使用地黄主要是作为生津药,配合麦冬,和炙甘草汤是类似的。加上生姜疏布津液,又可以治水饮。
知母在经方中主要出现于白虎汤、百合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中。我们看百合地黄汤,是百合病的正方,没有经过发汗吐下。百合病的基本病机是虚热,而经过发汗后,津液受到进一步损伤,津更加虚了,热更加重了,这时用的是百合知母汤。可见,知母比地黄还要更加深一层。知母是苦寒药,清热为主,生津为辅。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利泻之方的热是比较深层的,所以用到了更加深沉的苦寒药知母。那么用苦寒药,为什么不用黄连呢?黄连包括三黄,都是苦寒燥湿药,本方是属于津虚为主,虚热为次,用了苦燥的黄连,会使津液更虚。
芒硝的使用,是冲着原文“病入肠胃”讲的,因为津液干涸,肠胃的枯燥了,导致大便干结,难以拉出。因为这个病人不是阳明病腑实的情况,没有胀满、腹痛,所以不用大黄,不用承气,稍稍用二两的芒硝去软化燥屎,配合大量生津药来恢复津液,泻下而不伤正。
我们对比一下经方里面温热病的方子,可以发现,经方用药的法度是十分严谨的。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热的正方,白虎汤法与本方的区别,白虎汤以热为主,津亏为次。本方以津亏为主,热为次。本方或许可以视为百合地黄汤法,津亏虚热加剧化实的变方。
三黄泻心汤法(包括黄连解毒汤)法,治的是热为主,湿热次之。另有栀子汤类方、黄芩类方等等。
无论哪一种温热病,白虎汤、三黄、或者生津法,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有表证的时候是不可以使用的,必须先解表。比如说宋本《伤寒论》条,又有表证又有心下痞,必须先解表后攻痞。本方条文说伤寒已四五日,这个“已”代表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这个病人素来就是津液亏虚,一下又得了风寒,表邪内陷,热、津虚、水气互结,导致这么一个病。我们知道,津液不够,热化,这是表病传里的一个基础,比如《伤寒论》阳明篇的条、条。阳明篇里面没有论到生津的地黄法,地黄法出现在哪里呢?主要集中在金匮要略百合病这一个部分。通过这些整理,可以告诉我们,实热和虚热是两个不同的转归,这需要我们在临证时精准的辨证。
《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精的基础就是津液,一个精不足的人,精不能藏的人,津液肯定是异常的。“冬”未必就是冬天,而是该藏的时候,该收敛的时候。一个人精不能藏,这个问题可以带身上几个月、几年,再得个伤寒,就变成温热病了。火多水少,这就是温热病的特点。老祖师的书里面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治温病,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我们读的不够仔细,运用不够灵活。我们也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读伤寒、金匮,我想,温热病将来不会难倒我们。
后记:本人水平有限,以上资料整理不够完整,请各路同道谅解。
往期回顾:
厥阴病寒热胜复些许思考
初学小前胡汤的浅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