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tslf/风湿并不是单指一种疾病。事实上,它是症状相似的一组疾病,可侵犯骨骼、关节、肌肉、结缔组织等,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硬皮病及痛风等,它分布广泛,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病。通常来说,风湿病起因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风湿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免疫细胞在受到一些外来刺激,如感染某些病原体、天气变化、潮湿阴冷等时,就可能过度活化,攻击自身的关节、肌肉、皮肤或血管,导致疼痛、红肿、发炎等。风湿患者的骨关节中会产生血管翳,导致疼痛风湿病中最常见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我国人群患病率大概为0.32~0.36%之间,男女比例大约是1:3;其次是强直性脊椎炎,患病率约为0.25%,男女比例约是3:1,大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风湿病有什么症状早期风湿病的一般症状包括关节发炎、疼痛、红肿等,如手部关节包括腕关节的肿痛,此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身体关节部位常常会有异常的感觉,最常见是手指、手腕、手肘等关节,会出现关节的肿胀、运动障碍、发炎、疼痛、僵硬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红疹等。风湿病发展下去会导致关节肿胀变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下去还会出现持续超过30分钟的晨僵(即早上全身关节僵硬不能活动),以及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肿胀变形,严重者甚至致残。风湿病相当于中医的痹证、“阳气少、阴气多”是风湿病产生的内因;风、寒、湿三邪的入侵是风湿病产生和成细辛长的外因、该病可致肢体、关节、肌肉、经络等处产生疼痛、辛酸、重着、麻痹等、其属风寒湿痹者,《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常可用之。 一、沈济苍方组成:甘草、桂枝,附子、白术、当归、附子、芍药、细辛 方解:本方为甘草附子汤加味,此中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白术健脾化湿,甘草和中缓急,用以疏浚经络关节,消肿止痛、桂枝与甘草同用,功效助心阳,益心气温经散寒,加附子奋发心肾阳气,对付预防和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心脏病也有精良的效用、在甘草附子汤的根本上加当归、芍药,与桂枝相配,可以加强和谐营卫和劝导气血的效用、当归与附子相配,镇痛效用比单用附子强得多。适应证: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加减法:1、风邪偏胜:加防风、2、寒邪偏胜:加剧附子的剂量,并加细辛等,以加强温经散寒的气力、3、湿邪偏胜,脉沉细、苔光滑,宜加防己、茯苓等,以加强利水渗湿的效用。病案张某,42岁、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四肢关节疼痛猛烈,半年来肩肿疼痛尤甚,以拳猛击,方觉稍舒、察其舌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两手冰冷,此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活血止痛之药固不行少,但寒湿凝集经络,非温经散寒不能开,必桂附同用,甘草附子汤加味治之、处方:北细辛3克,炙甘草5克,川桂枝、片姜黄各9克,炮附子、炒白术、全当归、炒白芍各12克,汉防已15克,稀签草30克,生姜3片、七剂。复诊时病家喜形于色,所患已十去七八,自发满身暖和,肩肿疼痛大减,原方去生姜加生米仁30克,并告以勿进冷饮勿近冷水、病家乃欣然旋里,自行治疗 二、叶怡庭方组成: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千年健、钻地风、当归各15克,芍药20克方解:本方为甘草附子汤加味、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又能和谐桂枝、附子、白术的温燥,使之徐徐阐扬其效用;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能“治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桂枝祛风通络,“舒筋脉、开痹涩、利关节、去寒湿”,白术健脾燥湿,“治风寒湿痹”、共起温阳散寒、细辛祛风胜湿的效用、即奋发人身阳气而散寒邪、风湿病每多侵占心脏,本方桂枝、附子同用,能温少细辛阴心肾之阳、对付已故意脏病附子变的患者,能起治疗效用,而尚未故意脏病变者,有治未病的效用、“痹者闭也”、故于甘草附子汤中参加当归、芍药以和营血,增入千年健、钻地风以强筋骨,祛风湿。适应证: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加减法:1、风胜行痹:加附子防风,独活,细辛白芷以增强祛风之效、2、寒胜痛痹:应加剧温阳散寒的药物,如附子增大剂量,并附子加鹿角、干姜等药、3、湿胜着痹(湿痹,并以着而不移为特点的如:肩凝症、附子坐臀风、鹤膝风、肾着),加茯苓、泽泻、地龙、4、痹证日久,患者肌肉瘦弱、病弱无力,加党附子参、黄芪、地黄等。病案刘某47岁、初诊,时价盛夏,患者就诊时身着寒冬厚衣,仍作畏寒之状,面色恍白,下肢浮肿,行动未便、诉半年来,腰背四肢疼痛痠麻时轻时重,呈游走性,部分肌肤觉冷,得温则疼痛减,大便溏薄,舌润,边有齿痕,并有瘀斑,脉沉细而涩、症属脾肾阳虚,表卫不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治则:温阳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主之、处方,甘草、附子、桂枝、炒白术、防风、防己、当归、茯苓、泽泻、千年健、钻地风各15克,赤白芍各20克,红花7。5克,七剂。复诊时已脱棉衣裤,下肢浮肿消逝,行动轻巧,关节痠痛、畏寒均减、大便已成形,脉舌如前,原方连续,七剂。三诊时投温阳化湿,散寒祛风之剂后,关节疼痛痠麻显然减少,衣服又减而畏寒也轻,舌润苔薄,舌上瘀点渐渐消退,脉另有涩象,仍以原法、原方加仙灵脾15克,七剂四、五诊:诸症皆有好转、8月6日方去红花、十四剂。六诊:关细辛节疼痛麻痹已除,四肢灵敏,举动自若,已脱寒冬之衣而着盛夏短袖苍方衬衫,痹证消逝,再进原方七剂,以资稳固。 三、刘春堂方组成:麻黄、川桂枝、羌活、独活各6克,光杏仁、炒白术、桑枝、木瓜各9克,甘草4。5克方解:麻黄汤辛温发风湿病汗以散寒祛风,但治湿症宜微汗而不宜大汗,故加白术,既可固表止汗,使发汗而不致过汗,又可使风、寒、湿邪祛除,羌活、独活能祛一身上下的风湿。风湿关节痹痛——止痛妙药有麻黄导读麻黄,是中药书中第一位药,位居解表散寒药之首,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中医人耳熟能详,然而惧其辛散发汗性烈,多束之高阁或用量甚少。本文古道瘦马老师,以己临床效验,讲述麻黄如何治疗关节痹痛,为医者临床提供学习参考。麻黄止痛,治坐骨神经疼痛效佳写下这么个题目,可能有的同道认为是胡诌,谁不知麻黄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你又在那里故弄玄虚。其实并非有意故弄玄虚,对于麻黄止痛的显著效果,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临证才认识到的。尤其是在治疗风湿痹痛中为我必用之药。对于麻黄止痛的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有个认识的过程。开始主要用于宣肺平喘,发汗利尿,而且用的得心应手,对于麻黄的其它方面的作用知之甚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日,曾读到一篇文章谈到麻黄治疗坐骨神经疼痛效佳,引起了我的注意。具体是哪本书上已记不清了,仅有笔记记载如下:“坐骨神经痛多为坐卧湿地,感受寒湿所致,沿足太阳经脉发病。因此和太阳经气的不通有密切关系。麻黄能疏通太阳经气。张锡纯谓麻黄“于全身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主治之大纲”。但一般用量作用甚微,不足以除此沉疴,常须用至15---30克。病人甄某,女,35岁。右下肢后侧窜痛连及腰背,难以行走,兼头身困重,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前医以化瘀止痛,温阳通络方10余剂无效,且增纳呆腹胀。综合脉证,考虑为寒湿痹阻,经络不通。方予麻黄20克,附子15克,薏苡仁50克,白芍50克,木通15克,党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一小时,分服。2剂后病减大半,复进3剂,病告痊愈。后以麻黄15~30克,附子15~30克,白芍30~60克,薏苡仁30--60克,地鳖虫10克,甘草10克为基础,年高体弱者,加党参;腰膝沉重者,加防己、木通;咳则痛剧者,加桑白皮、杏仁。久煎一小时。治愈本病患者不下数十人。但患者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则宜慎用。”(89.3.26记)独活寄生汤加麻黄,治愈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的脑海里就留下麻黄能治痛的印象,因该文有论有案,所以深刻。在以后的临床中就有意去找机会验证。结果一验就灵。记得曾治一例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腰椎增生引起腰腿疼,走路蹒跚,一步一趋,甚是痛苦。吃了很多祛风湿止痛和消炎痛一类的药无效,又做了推拿按摩也无济于事。最后又打封闭针,略能好几天,还是疼痛。于是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要求中医汤药治疗。我一看是这病,凭着过去的经验认为没啥治的,小菜一碟。于是开出了常用的独活寄生汤,五付,满以为,药到病除,病人高兴称谢。谁知一周后,病人复诊仍然是一脸痛苦不堪的样子,不用问就知效果不咋样。果然病人说五付药吃完了,稍有点感觉,但不明显。病人是个知识分子,很会说话。叫我看来就是没效,只不过病人给大夫一个面子罢了,因为还要请你继续治疗嘛。看到这里,我思之良久,想应该怎么继续治疗,该用什么方药。突然就想到麻黄和以前读的书中医案,这不就是一个机会嘛,用麻黄试试看。时诊病人,体虚白胖,舌淡苔略腻,脉弦滑无力,有高血压,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对于高血压一症使我在用麻黄时思之又思,能不能用麻黄,血压升高怎么办?但又一想我是中医,不能圄于西医药理去治病。况且独活寄生汤中的杜仲有降压作用,应无碍。写到这里,插一句,各位看:西医的理论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影响人,连我一个纯粹的老中医都不得不受制于其,可叹!可憾!好在我还是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主,将麻黄15克加入独活寄生汤中,3付,水煎服,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开5付。结果,三天后,病人笑颜逐开来到诊所,告诉我这三付药真管用,吃完以后,疼痛大有减轻,要求继续开药治疗。我听后心中一惊,既高兴又感叹。高兴的是见效了,对得起病人了;感叹的是麻黄的作用太神奇了,居然止痛效果这么好和快。兴奋之机还有一丝担忧,血压怎么样?高了没有?急忙又测了血压,在正常范围。并且病人还告诉我这几天降压药也没吃。听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了。实践证明西医的药理试验结论并非完全正确,此又长一智也。该病人以后又服了二十余剂麻黄加独活寄生汤基本治愈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麻黄治各种风湿疼痛从此,我就开始步入了用麻黄治各种风湿疼痛的坦途。十几年下来,用麻黄加入各种方中治疗疼痛,得心应手,屡用屡效。诸如,肩周炎用阳和汤加重麻黄,坐骨神经痛用独活寄生汤加麻黄,类风湿关节炎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麻黄,葛根汤治颈椎痛等等。效果非凡,疗效可靠。诸位同道不妨一试。肢节疼痛,经方用麻黄说了半天,我以为是自己的独得之秘,其实不然。我们的医圣老祖宗,早以用过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吧了,亦或是太注重麻黄的解表发汗作用了,忽视了麻黄的止痛作用。下列经文以证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伤寒论》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金匱要略》原文上述方中均有麻黄为要药。可见麻黄治痛不是空穴来风,恣意杜撰。再看近人运用麻黄治痛医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容置疑。案例1王某,女,39岁,医生。从年起手指关节肿痛,渐延及碗、膝、踝关节肿痛,初服抗风湿性类的中西药,尚能缓解疼痛。至年两手指、腕、踝、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屈伸受限,行走困难。患者罹患缠绵十载,痛楚万分,给董氏写信索方。根据信中描述脉证,拟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加减。处方:麻黄g,生石膏g,生白术60g,红花12g,灵仙9g,乌头15g,防风12g,甘草9g,生姜15g,大枣15枚。患者视麻黄用量较大,g,不敢服用。踌躇10余日,觉得将处方各减一半试服。服后汗不出,心不烦,夜睡甚安,未见有副作用。于5天后,决定按照上方原量内服。约11时许心烦汗出如水洗,身疲惫无力,旋又入睡。次日见关节肿胀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动自如,遂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活络祛风法,连服20余剂,恢复正常。(董长富医案)案例2男患,46岁,年1月5日初诊。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消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处方:(1)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g,北细辛30g,熟附片g.3剂。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2)山萸肉g,用白酒ml浸泡7天以上,备用。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余国俊医案)麻黄辛温,入肺和膀胱经。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效。一般方书均列在解表散寒药之首。其实,麻黄的作用十分广泛,除用于外感风寒外,《本经》言其“破癥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谓“通九窍,调血脉”;《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对关节疼痛有效”。据此,我们要放开眼界,不断探索和研究麻黄未发现的作用,本文只是谈了点治疗疼痛方面的作用,仅是抛砖引玉。针灸疗法在中医学的针灸疗法之中,有四缝穴针刺法主治疳积,有四关穴针刺法主治五脏,四神聪穴主治精神神志疾病。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自己这些年运用四腕穴主治风湿、类风湿症,效果很好。何谓四腕穴?就是两个手腕、两个脚腕,加起来就是四腕穴。手腕穴就是手腕背面的中泉穴,位置在手腕背面的正中央是穴;脚腕穴就是脚腕背面正中间的解溪穴。组合起来就是四腕穴。不要小瞧这四个穴位,对于风寒湿痹、气血痰凝诸症疗效甚高。在我所有的患者之中,凡是风寒湿痹、气血痰凝诸症的患者,每次针灸时必须配合这组四腕穴,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疗程。患者,男,73岁。年轻时在某建筑公司做架子工,长期风餐露宿,患了类风湿病,手脚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同时患有颈椎纤维性增生,颈部无法自由活动。其妻,55岁,以摆地摊卖小吃早点为业,早出晚归,也患了类风湿病。老两口到处求医问药无效,后来打听到本针灸所来求治。我除了按照常规的穴位针灸以外,重用了四腕穴,三棱针刺破打小火罐放血数十次,最后终于成功治愈老两口的类风湿病,两人手腕脚腕活动自如。3年过去了,老两口至今情况稳定。探讨:风湿、类风湿病是张家口地区的常见病,患者比比皆是。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按说老两口年纪不小,病情不轻,可是为什么还能治愈呢?在该病例中,四腕穴针刺放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艾灸对风湿有什么作用
艾灸,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身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1、研究表明,艾灸有镇痛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腰腿痛,镇痛效果大多显着。
2、艾灸能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提高血氧饱和度。施灸时及灸后,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可出现明显的充血,从而使这些部位的营养加强,加快了组织修复。
2.3、艾灸对血行有促进作用。艾灸可使血行旺盛,新陈代谢加快,既可全面增进健康程度,又可对由于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炎症、肿胀起到较好的疗效。
4、艾灸可使组织的吸收能力旺盛,加快炎症物质吸收。
5、艾灸能加强机体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的生理机能好转,促进疾病的恢复。
治疗风湿的主要穴位:命门穴、腰阳关穴、肾俞穴、腰眼穴及受累关节艾灸穴位准确位置:肾俞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眼穴,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
艾灸方法:命门穴、腰阳关穴、肾俞穴、腰眼穴可用六罐艾灸罐灸,每次每穴30分钟;受累关节采用隔姜灸,选米粒大小艾绒,每个穴位灸3~5壮。以上操作每日1次。
类风湿艾灸疗法1、阿是穴(关节疼痛处)2、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3、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4、八风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头痛,牙痛,月经不调,蛇咬伤,脚气,脚背红肿,足趾麻木等。5、八邪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手臂红肿等灸法:用艾条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10日一个疗程。生活护理现代医学之“感染”可认为是中医的“邪气”。《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正气强,就不容易得病。要使“正气存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锻炼: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增强邪气侵袭能力,还可活动全身关节。但锻炼需选择一些动作平和、轻度中等、频率适中的方式如慢走、游泳、太极、八段锦等。(2)劳逸结合: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超负荷活动或工作后,易出现乏力、精神萎靡、胸闷心悸、胃口不佳、心烦意乱,头昏脑胀等;而过度安逸则易引起气机不畅、精神不振,抵抗力低下、意志消沉等。过度劳累或安逸,都易导致正气受损,邪气趁虚而入。(3)合理起居:风湿病属于“痹证”范畴,多侵犯骨与关节,与中医的“肾”相关。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不能濡养骨,再加有风寒湿的侵袭,深侵入骨,则易导致风湿病的发生。故寒冷的天气应注意防寒保暖,阴雨天需谨防淋雨涉水,即使在夏季的炎热气候,也不可一味贪凉饮冷,空调对着吹等,致寒邪侵袭人体,留下隐患。而熬夜、纵欲等易损伤肾气的行为也应尽量减少。(4)合理膳食:健康的饮食一般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总原则,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使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并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二、环境紫外线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有一定关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与常居潮湿、寒冷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痛风患者,也有因天气变化而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的情况。针对“环境”,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自然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之下。起居方面,风湿病患者应该避免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在梅雨天气时,更要做好防湿措施。正确饮食,对疾病治疗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不例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身上。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预防及治疗该病都应以温肺健脾、祛风除湿等方面入手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体内酸性物质,达到体液的酸碱平衡,从而起到保养关节的作用。在蔬菜中藕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姜、油菜、豇豆、芋头、大蒜、、豆角、西兰花等;水果中抗氧化能力以山楂最高,还有番石榴、猕猴桃、桑葚、草莓、芦柑、橙子、柠檬等,而且这些水果的抗氧化能力比上述蔬菜的还要高,所以建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较多地选择食用。而主食及豆类的选择以粗粮(大麦、荞麦、糯米、粳米、粟米、薏米)、黑豆、扁豆、赤小豆、黄豆及其制品为主。骨关节炎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清淡,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类风湿关节炎的饮食禁忌(1)忌肥腻的食物:肥腻食物在体内的氧化过程中能产生一种酮体,过量的酮体会引起物质代谢失调,会强烈地刺激关节。因此,风湿性关节炎的饮食应忌吃肥腻食物。在日常烹调菜肴过程中,宜用植物油,尽量不吃肥肉、奶油及油炸食品。(2)忌太甜的食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药物治疗的条件下,连续1个月,每天吃6块奶糖的人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有的病情反而有加重趋势,而未吃奶糖的病人症状明显得以缓解。由此可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还是以少吃、不吃甜食品(如糖果、甜饼、巧克力等)为好。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顽固的疾病,要想根治是很难的,但是可以从药物和膳食方面来进行有效控制。尤其进入深秋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数量增加,发病的概率大幅提升,膳食可以在一日三餐中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有效调节。当然,药物和膳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患者要每日都保持好的心情,这样药物和膳食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保持一个好的心情才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免责声明:网络资料综合整理,仅做中医文化公益传播文字编辑:李清煌送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