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猪苓去皮,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去皮,半两(6g)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四苓散(《丹溪心法》)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半(各5g) 泽泻二两半(8g)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症见水泻,小便不利。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6g)(原著本方无用量) 上二钱合和,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4g) 五苓散五分(2g)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四苓散为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无助膀胱气化及解表之能,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泻;胃苓汤系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故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用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各10g)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又: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防己一两(12g) 甘草炒,半两(6g) 白术七钱半(9g) 黄芪去芦,一两一分(15g)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表虚之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组成:防己三两(9g) 黄芪三两(9g) 桂枝三两(9g) 茯苓六两(18g) 甘草二两(6g)

功用:利水消肿,益气通阳。

主治:卫阳不足之皮水。症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均含防己、黄芪、甘草,有益气利水消肿之功,为治疗气虚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以防己配黄芪为君,伍以白术益气健脾利水,故益气补虚固表之效佳,适宜于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以防己配茯苓为君,配入桂枝温阳化气,重在健脾利水消肿,适宜于阳气不足、水溢肌肤之皮水,症见水肿较甚、按之没指者。

五皮散《中藏经》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

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木丹园

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g/7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